名门之后:于小东

庞岩

<p class="ql-block">我在北大50年,所认识或知道教师中的高干子女,总体上都给人十分低调谦逊的印象。例如,原历史系副教授薄小莹(薄一波之女)原统战部部长卢咸池老师(卢嘉锡之子),以及经济系的于小东老师(于光远之女)。此外,我还与几位地方和军队高级干部的子女作为同事相识。</p><p class="ql-block">由于工作关系,我与卢咸池老师交流最多。薄小莹老师虽是大学同事,但因无工作交集,仅算是知晓。在认识的一些干部子女中,大多也仅限于普通同事关系,另由于工作上往来不多,自然难有深入接触。</p><p class="ql-block">这里我想特别谈谈于小东老师。她既是我们学校的同事,某种程度上也算我“半个”朋友。之所以说是“半个”,是因为我们虽常有机会联系,却因分属不同单位、工作交集有限,若无人主动维系,即便在北大校园中也难得一见。这让我想起莫言说过的一句话:人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朋友。我深以为然,只是自己无法表达得那样透彻。我想,通过了解于小东老师的经历与选择,或可一窥她在特定家庭环境中所受的熏陶与她所走的路,从而引发一些有意义的思考。</p><p class="ql-block">于小东的父亲于光远,出生于上海一个受民主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家庭,青年时代便立志追求社会进步,心怀救国救民之志。1934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与钱三强、王大珩、何泽慧等人成为同窗。作为物理系高材生,他深受周培源先生器重,并在其指导下研究广义相对论。1935年,周培源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学,随身带去了于光远的物理学论文,请爱因斯坦审阅。爱因斯坦亲自提出了修改意见。若非后来投身其他领域,于光远或许也会像他的同学一样,成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班十个毕业生的合影,前排右一为于光远,后排左一为钱三强,前排右二是后来成为钱三强夫人的何泽慧</p> <p class="ql-block">于光远先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经济学、哲学、自然科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社会科学界的泰斗。他曾担任原中顾委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兼具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一定的政治地位。于光远家族融合了高级知识分子与高级干部的双重特征,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名门”地位含金量极高。</p><p class="ql-block">于先生始终强调,个人需求的满足是经济效果的基础,主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在“文革”结束后,他重申并深化了这一观点,批判了“四人帮”相关谬论。尽管被一些“真道学”人士指责为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他并未妥协,后来还倡导建立休闲经济学,撰写了多部关于吃、喝、玩等生活主题的专著,如2001年出版的《吃、喝、玩——生活与经济》一书。</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于先生提出“既要向钱看,又要向前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的观点,体现出务实而前瞻的经济思想。</p><p class="ql-block">我与于小东相识于1986年。当时,她和我的好友一同来到办公室,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名门之后——于光远先生的女儿。彼时她在北大经济系攻读研究生,主攻从事风险管理与保险。于小东为人朴素谦虚,毫无高干子女的优越感,形象普通而真诚。几年后,她的妹妹于小庆也考入北大经济系。在她报到当晚,笔者受朋友之邀前去探望姐妹二人。再次见于小东时,她彼时的模样已与初印象判若两人——彼时她已留校任教,言谈举止间,尽是一位优雅端庄的学者风范。</p><p class="ql-block">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些人即便多年不联系,仍能存于心间。笔者便是如此,不刻意维系关系,却始终不忘旧识。</p><p class="ql-block">此后几十年,虽同处北大校园,我却再未见过她。有一次,在学校组织的郊外会议中,我与经济学院党委张小强副书记聊起认识于小东,她露出十分好奇的神情,反问:“你怎么会认识她?”见她一脸疑惑,我也未多解释,仅一笑置之。从她的反应可以看出,于小东在学院里应是一位备受关注的人物。</p><p class="ql-block">于小东专攻经济学,多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并指导研究生,自2006年起,同时担任《经济科学》杂志常务副主编,她在于光远先生晚年学术工作中给予了重要支持。其妹于小庆在美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世界银行,长期从事教育、健康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经济政策研究。</p><p class="ql-block">一位毕业于1962年的北大老教授对于光远先生深表敬佩,并借“君子坦荡荡”来形容他的为人。这位教授与于光远的两个女儿均有交集:于小东曾听过他的课,并随班赴福建三明参加社会调查;于小庆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亦对教授恭敬有加、热心相助。老教授特别提到,两姐妹全无高干子弟的不良习气,始终勤奋好学、待人谦和,从她们身上能真切感受到于光远先生高尚的人格风范。</p><p class="ql-block">这位老教师的评价诚恳而真切,我也在短暂的接触中深有同感。于光远先生这一学术家族,不仅学识传承有序,更以谦逊正直的家风延续着精神之光,堪称君子之风的当代典范。</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2023年11月27日,在上海市嘉定区档案馆新馆启用仪式上,于小东老师获颁捐赠证书,她向该馆捐赠了于光远先生的珍贵照片、著作、手稿及日常器物等遗物。</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新乡学院于2024年10月23日举行了于光远先生纪念像揭幕仪式</p> <p class="ql-block">文稿写好后,我发给了朋友审阅——也是她介绍我与小东相识的,并请她在81级同学聚会时代我向于小东问好。昨天(9月29日)我在学校恰巧遇见了这位朋友,她告诉我:“系友活动期间和于小东聚了两天”,还提到“她还是那样,为人低调,不爱声张……”不过在我看来,还是有必要说几句客观的话。这并非刻意去捧谁,而是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像这样家世良好的子女,是怎样踏实、低调地做人与处事的。朋友最终被我说动,并帮我纠正了文中的两处不实信息,使所述内容更为真实可信,她的这份用心也为文章增色良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庞岩 写于2025年9月30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章发出仅一小时,就收到了北大宋豫泰教授的积极回复。他注意到了文中关于新乡学院的画面,并已将文章转发给孙书记(这个学院原院长和现任书记都是他的学生)。此外,他还明确表示认同文中对“小东”的评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