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页间遇见永恒——我的青春阅读手记之一 部分外国名著 ‍

持之以恒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五岁的那个夏天,当指尖第一次触碰到《牛虻》泛黄的纸页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即将踏入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盛宴。那本被翻得卷边的小书,像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我对世界文学的无限向往。从普希金笔下流淌的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到巴尔扎克描绘的巴黎社会浮世绘;从托尔斯泰对人性深渊的凝视,到歌德笔下少年维特那颗敏感而炽热的心——这些文字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持续燃烧,塑造着我的精神轮廓。</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文学以其特有的厚重与深刻首先震撼了我。普希金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我遭遇挫折时成为心灵的锚点,那种在逆境中保持希望的智慧,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莱蒙托夫笔下孤独的骑士形象,让我第一次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则以其恢弘的叙事让我明白,历史洪流中个人的命运如何既渺小又独特。这些作品教会我,真正的文学不仅要反映现实,更要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永恒真理。当我在学业压力下感到迷茫时,是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让我重新找到方向——他让我懂得,思考本身即是存在的一种方式。</p> <p class="ql-block">转而阅读法国文学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更加细腻入微的人性实验室。巴尔扎克笔下巴黎社会的众生相,特别是《高老头》中父爱的扭曲与毁灭,让我初次理解金钱如何异化人际关系。而莫泊桑那些看似简单的短篇,却总能在结尾处给予致命一击,教会我观察生活中的微妙细节。《羊脂球》中那位妓女的高尚与周围"体面人"的卑劣形成的反差,彻底改变了我对道德判断的简单认知。这些作品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它们告诉我,人性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存在,而是在复杂情境中不断显现的多面体。</p> <p class="ql-block">《牛虻》则以其独特的激情与痛苦,在我青春期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亚瑟成长为牛虻的过程,是对信仰、爱情与背叛最深刻的诠释。每当我觉得理想遥不可及时,就会想起牛虻那带着伤痕却依然挺直的背影。这部小说教会我,人的精神可以在极端苦难中达到一种近乎神圣的高度。有趣的是,少年时期我更被牛虻的叛逆与勇敢吸引,而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理解他内心深处那份无人知晓的柔软与痛苦——这种理解的深化本身,就是阅读带来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德国文学则为我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维度。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重要的是,它引导我去理解情感背后的文化心理。维特式的敏感与忧郁,不再只是个人情绪,而成为特定时代青年精神困境的象征。这种将个人体验与更广阔文化语境联系的能力,是德国文学特别赋予我的礼物。当同龄人沉溺于表面情绪时,我已经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思维习惯无疑得益于长期浸润在这些伟大作品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些阅读经历对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知识层面,它们构建了我对人类文明的基本认知框架;在情感层面,它们丰富了我体验世界的方式;在价值观层面,它们塑造了我判断是非的内在标准。最重要的是,它们教会我一种生活态度——永远保持好奇与质疑,永远对人性保持敬畏与理解。</p> <p class="ql-block">如今回顾这段阅读旅程,我意识到最珍贵的并非记住多少具体情节或人物,而是这些作品在我心灵上留下的无形印记。它们如同古老的橡树,在我意识的土壤中扎根生长,年轮里刻录着无数个与伟大心灵对话的夜晚。当现实世界变得喧嚣浮躁时,我总能回到这些书页间,找到那份最初打动我的纯粹与深刻。</p> <p class="ql-block">给年轻读者的建议是:不要急于求成,让阅读成为一场没有终点的漫步。有时你会与某本书产生强烈共鸣,有时则可能感觉隔阂——这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相信那些看似遥远的文字终将在某个时刻与你的人生经验相遇,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正如博尔赫斯所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在我心中,那些陪伴我成长的书籍,已经构建了一座属于我自己的精神殿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