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琐记之三 ‍-从少宰第到欽使第

谢博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无锡是一个实力超群、低调内敛的江南著名宜居城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林徽因致徐志摩的情诗中有“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之句。我作为一个浪迹天涯的文人,回到久别的家中,也会有“过客”的孤寂。迎溪桥的故居是我家小娄巷旧宅拆迁时,在分管城建的副市长关心下直接安排的。我与夫人在此度过了十七年无忧无虑的平静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夫人性格温顺善良、我们二家具世交至谊。当时青春年少,彼此从同学到同事,结婚数十年情感甚篤。今年是夫人去世十周年纪念,我在“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著名古刹常州天宁寺为其设有长生牌位,不日将会前去参拜化锭。因此心中的苦涩油然而生,过去的一切美好都成了现在戳心的记忆,真如无锡藉作家杨绛先生所说:“不爱是遗憾、爱是磨难。”举案齐眉、心心相印故然美好,但是总有一个人要先行离开,哪能“同年同月死”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作为无錫土著,我家老宅地基是清代状元府“少宰第”的一座花园,地处国务院命名的“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这里出了不少名人,确实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书香诱人,因此地价不菲。我们曾经与外公家在1950年联合聘请著名建筑师设计、共同在此建造三开间三层楼砖木钢筋混合结构青磚洋瓦中西式住宅各一幢,当时被巷中居民称之“洋房里”,后来因市委办公需要,被商租,作为办公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从小娄巷搬迁到迎溪桥居住,虽然都是在无锡环城的核心地区,但是房屋已是城建局新建的公寓楼。所幸这里与钱钟书、顾毓琇家仅有一巷之隔。我家住宅与清代著名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的“薛家花园”遥遥相对、比邻而居。这可是江南第一豪宅,当时皇帝親自赐名的《钦使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如此厚重的历史古迹,外人进入参观是需要花錢购票的。现在根据一项百院百宅活化利用的新政,“钦使第”也划出一块区域,破墙开店,卖起了“无锡面”。因此到达无锡的第二天早晨,我就踏进了这家新开的高档面店。所幸主办方考虑周详,设计并未对古建筑画蛇添足,所说“无锡面”除了銀丝面条加工比較考究外,碗热、汤清、面爽等要求也比較用心。我点了一份炒腰花的汤面,澆头为了彰显无锡特色,明显偏甜。其实上世记四、五十年代无锡拱北楼、聚丰园、迎春园、迎宾楼、中国飯店等可以代表无锡水准的餐館我都有品尝,现在的㕑师为了“体现特色”,明显有点言过其实了。希望不要因此误导了外界对于“甜都”的理解与期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自媒体《博生美篇》制作人谢博生手机摄影并文字报道2025.10.1.</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