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小城故事

书山

写作背景 <p class="ql-block">有朋友要我说一说卡马圭(Camaguey),就是年初我去古巴王后花园潜水时途经的那个城市。毕竟,作为潜水圣地的王后花园,并不能反射出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古巴。</p> <p class="ql-block">我是第一次到古巴,只去了卡马圭这一个城市。去古巴旅游,人们首先去的,自然是首都哈瓦那。首都之后,是一连串旅游热点。对这些热点,我没有印象,因为都没去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应当说我很幸运,卡马圭不在古巴热点线路上,从而没有旅游业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我看到的,是没有修饰的真实的古巴。</p> <p class="ql-block">这当然不意味着此前我对古巴缺乏了解。历史概况之外,出发前,我还特别读了几篇近期的古巴游记。</p> <p class="ql-block">游客对于古巴的一般印象,无非是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友好的人民,雪白的沙滩,美味的咖啡,地道的朗姆酒,对了,还有世界上最好的雪茄;第二个主题:落后的交通,蜗牛般的网络,商品匮乏的市场,巨大的贫富差距。还有人们随意丢弃的垃圾。</p> <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虽然来去匆匆,我在卡马圭的收获却颇为丰厚。我撞上了一个此前未料到的两大主题之外的第三个主题:小岛国,大文化。这六个字,也是整个古巴的最大亮点。尤其幸运的是,从外来者角度去领略这几个字,卡马圭这座小城,是窥探这个第三主题的最佳窗口。</p> <p class="ql-block">应当提到,还有许多游客,希望从另一层面对这个国家有更深入的了解。他们感兴趣于古巴的政治、经济、社会现状。众所周知,这个小小岛国的人民,承担着近代史上太多的不幸。他们与世隔绝超过六十年,在外部游客心中,这个国家自然充满了神秘。我属于这类游客,但这不是我这次去的目的,而这些话题,也不是我在本文中想讨论或者能讨论的。</p> <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以自己拍摄的照片与文字,分四部分介绍这些主题:</p> <p class="ql-block">一. 艺术流派</p><p class="ql-block">二. 城市掠影</p><p class="ql-block">三. 百姓生活</p><p class="ql-block">四. 尾声</p> 一. 艺术流派 1. 壁画艺术 <p class="ql-block">一个街区角落墙壁上的埃尔皮迪奥· 巴尔德斯(Elpidio Valdés(1841-1873)),他是古巴儿童心中的偶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卡通战士和国家独立英雄。一个小男孩正在仰望着他的画像。这幅趣味十足的壁画将古巴的独立战争历史与孩子的想象力连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在卡马圭最古老角落中的这堵墙壁上,三张幽灵般的脸庞浮现出来。画面没有使用金石或者颜料,而是通过剥去覆盖红砖的部分灰泥,完美默契而成。我未能查到这几幅肖像是代表什么人,算是无名氏吧,他们正在轻声向你讲述曾经的岁月。</p> 2. 铜雕艺术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以《情侣》命名的铜雕。刻画了坐在长椅上一对中年恋人的亲密日常。男人左手握着烛台,右臂抱紧女人。女人眼中则满是幸福。烛台顶端的火焰,因许多过路人的抚摸而泛出青铜光泽。</p> <p class="ql-block">这尊以《送水人》命名的铜雕,描绘了一位城市送水工人。他推着几个水桶,正走过卡马圭老城的一条·小巷。这座雕像不只是艺术创作,更是过往真实生活的写照(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老人是上图中雕塑的原型。他确实是送水工人,常年为缺水严重的卡拉圭居民送水,这座雕塑落成时,这位老人已退休。他在2000年代初期离世。</p> <p class="ql-block">这组以《三个八卦女》命名的铜像群,逼真地表现了女友们私语时的投入。现场还特别设置了一个空椅,邀请路人加入她们。笔者欣然就坐,参加了她们对邻里最新传闻的深入讨论。</p> 3. 锈铁艺术 <p class="ql-block">清晨。在市中心一间咖啡馆外墙上,我发现这样一幅锈铁装置艺术。金属符号层层堆叠,如同从旧日铁器中召唤出来的图腾(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锈铁公鸡站在装置艺术的顶端,昂首高啼。它是晨曦的唤醒者,也可能是对古巴乡村文化中斗鸡传统的隐喻。艺术家用再生废铁金属赋予它新的生命,让它从农舍屋顶,飞跃进城市咖啡馆的文化语境。</p> <p class="ql-block">这是象征电影放映机的锈铁雕塑,由旧机械部件废铁重铸构成。齿轮、弯臂与风化的铁皮,交织出一幅和谐逼真的场景。过去工业时代的遗骸,会带来对往昔的追思,而这种艺术形式,让城市街角充满温情,斜向上方的七桢“胶片”图像,则隐喻着电影艺术创作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自上而下的七桢画面,象征着电影创作的关键因素:</p><p class="ql-block">1. 鸽子:超越现实,思想与灵感的自由飞翔;</p><p class="ql-block">2. 面孔:言语讲述;</p><p class="ql-block">3. 眼睛:视觉观察;</p><p class="ql-block">4. 心脏: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5. 手掌:创作与行动;</p><p class="ql-block">6. 齿轮:电影技术;</p><p class="ql-block">7. 雷霆:冲击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从灵感出发,通过知觉,融入情感,借助技术,最终点燃思想的火花。这不仅是电影制作的轨迹,也是所有艺术的完整路径。</p> 4. 庭院艺术 <p class="ql-block">在卡马圭市中心的边缘,我突然看到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庭院。宁静的角落里,呈现一组三层结构的庭院雕塑。雕塑做工细致,角色动作专注逼真,几乎可以肯定,这不是随意摆放的,而是有非常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含义呢?</p> <p class="ql-block">可以有多种诠释,尤其是对于中间的姿态优雅的三位女性,她们整体可以理解为具有强烈的神话背景或者宗教暗示。然而,把这三层雕塑综合起来,却难以形成一个基于现有宗教信仰或神话传说的协调的连贯的推论。我这里尝试给出一个具有一定神话色彩,但整体属于世俗范围的解释(见下面两图)</p> <p class="ql-block">这位坐在红色拱墙上的人物,年事已高,是一个沉思中的守望者,也彷佛是神话传说中的某个人物。也许,他象征的是这个家庭的先祖,静静地俯视着下方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中部,墙面镶嵌的三位女性形象,则象征着智慧与关爱,优雅的姿态与古典衣着的风格,传递着延续与尊严。她们或许有某种宗教寓意,或者代表着永恒母爱,她们无不显示着女性的温雅气质。</p> <p class="ql-block">下方,一个调皮的小女孩雕像,正愉快地向喷泉中方便自己,她为整个画面注入了幽默与童真的活力。结合题材背景,她动作非但不显粗俗,反而象征着生命的自由与坦率。</p> <p class="ql-block">更下方盛水的容器,形状如同一朵盛开的花,好似莲花,又好似传统的象征自然生命力的花瓣。对亚洲文化背景的人,初看可能略显唐突,但这正是在庆祝人类生命最自然、最本色的一面。童年的纯真,象征的是纯洁,与重生的莲花形交织在一起,传递着一个讯息:纯洁不是脱离尘世,而是从尘世中生长出的自然美。</p> <p class="ql-block">整个构图从下至上,像是一首描绘人生阶段的视觉诗歌,从天真的童年到成熟与关爱,再到俯视世界的最后的超脱。</p> <p class="ql-block">卡马圭有许多这样的庭院艺术,每一个设计背后,都必然藏着一个故事。想发掘出真正的完整故事,或者准确的设计思路,那只有请庭院的主人,亲自对你讲了。</p> 5. 异类艺术 <p class="ql-block">这件著名画家的作品,展出于卡马圭一间画廊,被评为古巴一百件最佳艺术作品之一,由古巴国内极具声望的当代艺术家创作。</p> <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的名称是《权力》。画面中心的人物角色拥有两张侧脸,彼此对称,却被一根不明的刺穿物贯穿额头,仿佛在隐喻思想与身份的撕裂。两只手举着旗帜,另两只手仿佛在衡量、托举着某种命运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人物头顶标示着“Rara Avis”(拉丁语:稀世之鸟),这一词汇既是警语也是身份宣言:罕见者、异类者、特立独行者。</p> <p class="ql-block">画作四周环绕着闪电符号、人体剪影、断裂的心脏与沉默的面孔,一切都在昭示着支离破碎的现实与精神张力。这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对在创伤记忆中求生的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控诉。</p> 二. 城市掠影 <p class="ql-block">这座鲜红的建筑是卡马圭国际机场航站楼向内一侧,其风格颇具特色,宛如一座巨大的凉亭。</p> <p class="ql-block">伊格纳西奥·阿格拉蒙特(Ignacio Agramonte y Loynaz) 纪念广场,他是古巴独立战争中的重要英雄。</p> <p class="ql-block">Gran Hotel Camagüey。老式殖民地风格与现代豪华相交织。这座建于 1939 年的五星酒店仍屹立在卡马圭的心脏地带。</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的正中央,是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浮雕头像,他是古巴革命重要领导人,也是整个中南美洲最具有标志性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作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这条街道保留着殖民时期的色彩与节奏,静静流淌着卡马圭日常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在卡马圭老城区的一角,人们聚集在咖啡馆中,聊着天,喝着饮料,这里的宁静与悠闲,与老城区外的种种挑战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在卡马圭这条被称为“La Calle de los Cines”(电影院街)的街道上,墙面展示着数十年来古巴电影的艺术海报。从革命时期到当代,这些设计折射出古巴电影在社会中的角色。画面右侧,一辆脚踏三轮出租车载着两位女性穿过街头。</p> <p class="ql-block">展示的电影中,不乏一些经典的美国电影,如《Citizen Kane(公民凯恩)》等。尽管美国和古巴之间有长期的政治对立,但好莱坞电影在古巴依然受到欢迎,可见文化传播往往能穿越政治的界限。街头的生活场景与这些电影艺术并置,形成了独特的视觉与文化交融。</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墙面与暴露的电线,渗透了岁月的痕迹。墙上的电话亭至今仍在使用。就在我拍摄这张照片前,一位中年女性刚刚使用过这部公用电话。</p> <p class="ql-block">马路上,人力三轮车、自行车、马车穿梭不息,这是卡马圭城市交通的真实写照。汽油昂贵、收入微薄,这些混合式交通工具至今仍被广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市郊马路上,马车、自行车、电动三轮车交错前行,构成了古巴街头独特的交通图景。街边树荫下聚集着等车的人群,描绘出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一处位于卡马圭近郊的居民区。院子里晾晒着五彩缤纷的衣物,房屋结构简朴,有些建筑仍在修建或加固之中。前景中,盛开的三角梅与几株香蕉树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生机。生活艰难,同时也透出了朴实与坚韧。</p> 三. 百姓生活 <p class="ql-block">以上三张照片,拍摄于2025年1月25日。你可以从照片中看到以比索为单位的当日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5日汇率,I美元相当于24比索。</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卡马圭的本地食品市场,眼前所见充满色彩:番茄、豆类、香蕉、南瓜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价格用手写字母标示清晰。然而,在每一笔交易背后,是一种远远超出数字所能传达的沉重现实。</p> <p class="ql-block">从现场照片可以看出以下价格(单位:古巴比索 CUP):</p> <p class="ql-block">番茄=200 比索/磅 </p><p class="ql-block">青椒=80 比索/磅 </p><p class="ql-block">香蕉=20 比索/串 </p><p class="ql-block">白米=110–140 比索/磅 </p><p class="ql-block">红豆、黑豆、斑豆=350–450 比索/磅 </p><p class="ql-block">南瓜=30 比索/个 </p><p class="ql-block">木瓜=40 比索/个</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些并非奢侈品,而是普通人赖以维生的日常食品。</p><p class="ql-block">根据2025年初的估算数据:</p><p class="ql-block">国家月均工资为 2000–4000 比索,视工作岗位而定。 </p><p class="ql-block">以非官方市场汇率(1美元 = 300 CUP)计算,许多古巴人每月实际收入仅 6–13 美元。 </p><p class="ql-block">部分国家退休金甚至低于 2000 CUP。</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收入结构下:</p><p class="ql-block">一磅豆类(450 比索)几乎占去 一个月退休金的四分之一。 </p><p class="ql-block">一次基本的食品采购支出可能耗尽半个月以上的工资。</p><p class="ql-block">这些数字触目惊心。</p><p class="ql-block">那么,普通古巴家庭如何应对?答案往往是:依赖海外汇款。每年大约有 20 亿美元汇入古巴。 估计有 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接收亲属从美国等国汇来的资助。 对许多家庭来说,这是一种唯一稳定的收入来源。</p><p class="ql-block">在没有汇款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依赖逐渐缩水的国家配给。 参与以物易物、临时工作或小买卖来维持生计。 部分家庭长期缺乏药品、燃料甚至足够的营养。</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市场不仅是采购地点,更是维系尊严的“前线”。对外来者而言,摊位和标价牌也许带着一丝“复古”之美;但对当地居民来说,每一个数字都意味着一段现实的挣扎。</p> <p class="ql-block">每一把米、每一捧豆子,每一颗番茄、都是一个家庭苦苦支撑的见证。</p> 四. 尾声 <p class="ql-block">1月25日下午,我们登上了这艘大船,开始了在王后花园海域一星期的潜水活动。对此感兴趣的读者,请点击本文开始处作者头像,选择下面两篇作品:</p> <p class="ql-block">古巴王后花园(上)</p><p class="ql-block">古<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王后花园(下)</span></p> <p class="ql-block">告别卡马圭</p><p class="ql-block">2月2日早上,大巴车把我们从码头直接送到了机场,我没能再有机会去卡马圭市内。我很遗憾当初做计划时,没有安排在这个充满未知文化艺术财富的小城多停留些时间,哪怕是多一天也好。可惜,我只停留了不到24个小时。尽管来去匆匆,我还是体会到了“小岛国,大文化”这六个字的含金量。</p><p class="ql-block">还会再来吗?我不知道,来去实属不易,没有特殊原因,我想多半不会再来了。毕竟,世界上有无数个小城,卡马圭只是其中的一个,尽管是极有特色的一个。</p><p class="ql-block">我已经说了许多,谨以下面这段话,作为我的这个小城故事的结束吧:</p> <p class="ql-block"><i>卡马圭从不刻意讨好你——她让你自己去发现。红瓦院落、迷宫般小巷,还有仿佛从墙中长出来的陶塑和铁艺。她不喧哗,而是低语;她不同于热点旅游地区精心打造的明信片场景,她的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陶瓷、马赛克、锈铁雕塑,不是为了游客而存在,而是属于社区本身。它们讲述着家庭、传统、幽默与无声的自豪,每个角落,都像是手工编织而成。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说:“卡马圭是真实的古巴“。不是因为它原封未动,而是因为它没有被稀释——一座城市,她成长于自己的记忆与想象。</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