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何来相欠,都是自愿的。”此语如晨钟破雾,直击心灵深处。它不是否定情义,而是拨开“亏欠”之迷雾,照见生命本真的姿态——每一次相遇、每一份付出,皆源于内心的自觉选择。所谓相欠,不过是将自愿的深情误读为债务的枷锁;而真正的自由,正在于坦然承认:我之所行,皆出我心,无怨无悔。</p> <p class="ql-block"> “相欠”之念,常如幽影潜行,悄然缚心。它使恩情沦为账目,使亲情化为索偿,使人终日徘徊于“谁负我”“我欠谁”的执念之中。于是,父母之爱成了理所当然的债,朋友之助成了待还的人情,社会之不公成了逃避责任的借口。如此心态,实则是将自我交付外界审判,如浮萍随波,失却了扎根大地的勇气。古语有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其贵在知恩图报之情,而非将善意异化为沉重的债务契约。若心灵终日盘算得失,又怎能听见花开的声音,看见星空的辽阔?</p> <p class="ql-block"> 而“自愿”,则是灵魂的觉醒,是生命对自身主权的庄严宣告。它不问回报,不怨际遇,只问本心是否无愧。我愿助人,因心中有光;我愿坚守,因信念如磐。屈原行吟江畔,慨然长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穿越千年的悲壮,并非为谁所迫,而是源于他对理想至死不渝的自愿奔赴。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剑,亦非因谁亏待于他,而是他自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使命担当。正是这份自愿,让凡人之举升华为精神的星辰,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从“相欠”到“自愿”的跃迁,是一场静默而深刻的精神成人礼。它要求我们不再向外索求意义,而是向内点燃灯火。明白人生本无亏欠,所有的承担都可成为选择;所有的苦难,也都可被赋予价值。正如尼采所言:“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真正的自由,不是无拘无束,而是在看清生活的荒诞与沉重之后,依然选择热爱、选择行动、选择成为自己的主人。这种担当,不是负重前行,而是轻装上阵——因为一切皆我所选,故无所怨尤。</p> <p class="ql-block"> 人生长河奔流不息,浪花卷走多少计较与怨怼。愿我们不再以债主或 debtor(债务人) 自居,不再将情感折算成价码。惟有以“自愿”为舟,渡尽浮名虚恨;以“担当”为桨,划破迷惘沉沦。当心灵卸下千钧心债,方能在无垠苍穹下,提笔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诗篇——不为偿还,不为索取,只为那一句:此生,我愿如此活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