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国记录的山鹧鸪属鸟类中,共有10种身影,其中9种是稳定分布的留鸟,1种仅边缘可见。说来也巧,这些看似朴素、生性羞涩的小生灵,大多隐居在长江以南的山林中,身份却非同一般——所有山鹧鸪都属于国家一级或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严禁捕猎和贸易。</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记录的山鹧鸪属鸟类中,共有10种身影,其中9种是稳定分布的留鸟,1种仅边缘可见。说来也巧,这些看似朴素、生性羞涩的小生灵,大多隐居在长江以南的山林中,身份却非同一般——所有山鹧鸪都属于国家一级或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严禁捕猎和贸易。</p> <p class="ql-block"> 它们的鸣声极具辨识度,尤其黎明与黄昏时更加清晰:起初是几声悠长、哀婉而纯净的单音,如哨音缓缓拉开山林的序幕;随后转为重复的双音节,音调逐渐攀升,形成“whuu… whuu… whu-hu… whu-hu…” 如歌的旋律,仿佛在与大山对唱。</p> <p class="ql-block"> 要辨认出它们,得细心留意其头部的斑纹和喉部特有的红色——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雌雄鸟在喉部黑色的深浅与腹部白斑的多寡上略有不同,而不同亚种之间斑纹也各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 它们通常结成5到10只的小群活动,低调地在林下觅食,食谱包括种子、浆果、嫩叶和各种小昆虫。每年4月至8月是它们的繁殖期,尤其五六月份为高峰。它们很可能实行“一夫一妻制”,巢往往简单隐蔽,仅是林下的一处浅坑,却承载着新生命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令人遗憾的是,正如许多森林居民一样,红喉山鹧鸪的数量正因栖息地破坏与人类捕猎而逐渐下降。我们在山林中行走、拍摄时,更应保持距离,尊重它们的生存空间。如果我们愿意静静聆听、细心守护,这位“高山歌者”的清音,仍将继续回荡在中国西南的翠峦深谷之中。</p><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云南保山市百花岭</p><p class="ql-block"> 撰文摄影:风雅侠客</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欢迎友友们点赞、赏评鼓励和分享!</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