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为证:我和“文妞”的郑州时光

雁南飞

<p class="ql-block">  前几日,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出来自广西南宁的号码——打来电话的,是那位大学同寝的老伙计。电话里,他笑着说要到郑州开会,末了补了句:“过来聚聚呗,咱哥俩好阵子没见了。</p> <p class="ql-block">  上大学时,我们同处一室,他就住我对面的下铺。由于他细碎琐事总挂在嘴边,晨起念叨牙膏摆得不齐,夜读时又絮叨灯光太暗,我们便笑着唤他为“文妞”,久而久之,这昵称就在宿舍里流行开来。这昵称里藏着少年人特有的亲昵,倒也成了他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专属印记。</p> <p class="ql-block">  他身上原是有不少青涩的小毛病,可青春里的包容本就不需刻意,每当文妞唠叨时,我总会耐着性子,笑着听他絮叨,偶尔也会帮他理顺一下凌乱的书本,那些旁人眼中看似的“计较”,反倒成了我们相处时的寻常景致。日子久了,竟也在朝夕相伴里,酿出了旁人难及的熟稔。</p> <p class="ql-block">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同窗大多散在天涯,再遇见时,连寒暄都带着生疏,名字要在心里打几个转才能想起。可我和“文妞”不一样,我们从没断了联系。闲下来时,会随手拨个电话,像当年在宿舍那样“骚扰”对方,说说最近的天气,聊聊家里的琐事;要是隔得久了没聊,心底就会悄悄漫起思念,不浓烈,却很绵长,想起他当年唠叨的模样,嘴角总会不自觉地弯起来——原来有些情谊,真的能穿过岁月,一直暖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  时光总像攥不住的沙,上次踏足南宁的光景还清晰得像在昨天,回过神来,竟已隔了数年。手头本有牵绊——周末要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山东省眼科年会,摔伤的膝关节也总在天阴时隐隐作痛,可电话那头老同学的邀约一落,所有的“不便”都成了可将就的小事。</p> <p class="ql-block">  妻子最懂这份同窗情,不仅没拦着,还连夜翻出菏泽特产的牛肉瓜子,仔细装在袋里叮嘱:“给老伙计带上,路上注意膝盖。”那份妥帖的支持,让这趟奔赴郑州的行程,从一开始就裹着暖融融的心意。</p> <p class="ql-block">  方便快捷的高铁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从菏泽到郑州,普速列车需要3-4小时的路程已经被高铁缩减为50分钟。</p> <p class="ql-block">  9月26日一早,我揣着特产坐上八点半的高铁,到了他住的宾馆,放下东西便跟着他出门。我们出游的第一站,便是河南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  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国家中心城市,更是坐拥3600年商都历史的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全国性的交通枢纽地位、蓬勃生长的经济活力,再加上“天地之中”的深厚文脉,本该是自带锋芒的模样。可它偏不,反倒像个沉静的北方汉子,藏起了所有张扬,只留一份踏实的温和。</p> <p class="ql-block">  它没有北上广那般逼人的气场,也不似有些城市的拘谨狭隘。郑州东站终日人潮涌动,却从无半分倨傲,只敞开胸襟,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旅客,硬是把“枢纽”的意义,活成了包容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  走在街上,耳畔飘来的河南话也格外亲切,细细听来,竟与菏泽话有几分相近,让我这个异乡的山东人,瞬间少了几分生疏,多了几分亲切。</p> <p class="ql-block">  已经是正教授的文同学总自诩有几分语言天赋,这趟郑州之行,更是逮着机会就学几句河南话。可他学来的腔调,总带着几分刻意的夸张,平仄里混着南宁口音的软,又夹着些生涩的咬字,说起来活脱脱“四不像”的模样,偏还故意拖着长音,阴阳怪气地念出来。</p> <p class="ql-block">  每每这时,我俩都忍不住捧腹大笑,雨声似乎都被这笑声冲淡了几分。那些不地道的河南话,没什么章法,却像颗糖,悄悄甜了旅途的间隙,让这雨日里的奔波,都多了份鲜活的暖意。</p> <p class="ql-block">  路边超市里平价的蔬果,街巷间实惠的小吃,每一处都透着烟火气的善意,悄悄焐热了旅人的心。最妙的是地铁一号线的过道上,竟摆着一架可供人随意弹奏的钢琴,或许前一秒还是行色匆匆的路人,下一秒就能坐下弹出一段旋律,这不经意的小设计,让整座城市的文化气息,都变得柔软又鲜活。</p> <p class="ql-block">  文同学虽是心内科的博士,但却有着几分文化上的偏好,他不仅喜欢诗词歌赋,更喜欢文学作品。正是这些偏好,使他骨子里无形中多了几分文化人才持有的清高。</p> <p class="ql-block">  这老伙计是位“会议达人”,他常年在外奔波,却总不忘在忙碌间隙给自己留份“文化功课”——每到一座城市,当地的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必定要一一逛遍才肯罢休。</p> <p class="ql-block">  我对这些地方本不算热衷,但转念一想,他从南宁远道而来,既是老同学,更是客,自然该顺着他的心意。何况久别重逢,几句寒暄就冲散了岁月的疏离,满心里都是相见的欢喜。上午十点半刚过,我们便马不停蹄,脚步匆匆地往河南省美术馆去,倒像是要赶着赴一场与这座城市的文化之约。</p> <p class="ql-block">  河南省美术馆坐落在郑东新区CBD的核心处,最打眼的便是那五座金蛋模样的建筑——我们去时只瞧见两座,却已足够惊艳,它们静静立在那里,与远处280米高的中原福塔遥遥相望,一圆一高、一近一远,勾勒出的画面满是巧思,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仿佛这金蛋是大地孕育的珍宝,而福塔是刺破天际的标尺,共同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张力。</p> <p class="ql-block">  只是美术馆里恰逢没有特别的展出,倒有些许落空。好在一楼的文化馆里,一场名为“葳蕤诗经”的书画展正热闹着,墨色流转间尽是《诗经》的风雅,引着不少游客驻足细赏,也算补上了这份期待。</p> <p class="ql-block">  待我们慢悠悠看完画展,文同学却立刻来了精神,径直走向角落的印章台——原来他早有准备,从包里掏出一沓平整的5A打印纸,小心翼翼地铺好,而后一枚枚、一页页,认真地盖起章来,那专注的模样,仿佛在对待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p> <p class="ql-block">  原来在笔记本、明信片上盖下一枚枚带着地域印记的章,能把旅行的记忆变得这样特别——比起随手拍下的照片,这方小小的印章更像一场郑重的仪式,把每座城市的文化与故事,都妥帖地封存在纸页里。它让简单的旅游打卡,变成了一场带着思考的“文化探访”,既藏住了自己的足迹,也悄悄传递着当地的风情。若不是亲眼看见文同学盖章时那专注的模样,我竟从未想过,一枚小小的印章里,藏着这样深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我总爱用相机定格风景,按下快门的瞬间以为留住了时光,可那些照片存进手机、放进相册,很快就被新的影像覆盖,成了被遗忘的封存品,很少再特意翻出来细细回味。也正因如此,我从不敢触碰旅游签章——我怕自己辜负了那份精致,怕那些印着城市温度的印章,最终也逃不过被压在箱底、落满灰尘,变成一张无人问津的废纸。</p> <p class="ql-block">  馆中那方笔墨纸砚,倒比展览更勾我的魂。提笔蘸满清水,往特制的水写纸上轻轻一落,墨色便顺着笔尖晕开——那一刻仿佛卸下了所有俗务,连自己都恍惚成了挥毫泼墨的书法大家,尽可以临帖摹字,也能随心意自由挥洒,满心都是自在。</p> <p class="ql-block">  好在我早年练过写毛笔字,凝神静气写下来,横平竖直间还能透出几分功底。一旁的文教授见了也心痒,凑过来提笔欲展身手,可写出的字却像小学生初学,笔画歪歪扭扭,毫无章法可言,惹得我们相视大笑。</p> <p class="ql-block">  虽说是一拙一巧,差距显而易见,但指尖触到笔杆的温润,看着清水在纸上晕出墨痕的欢喜,却是我们共有的。原来这份沉浸在书写里的快意,从不分水平高低,只关乎此刻的随心与尽兴。</p> <p class="ql-block">  午后四点的阳光渐渐柔和,我们冒雨赶到二七广场,那座矗立的二七纪念塔,终于撞进了视线——它是郑州人心中的地标,更是刻着历史重量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内十间展厅藏着往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的实物、图片与文字静静陈列,登顶则能俯瞰整座城市的烟火。每逢整点,《东方红》的旋律还会轻轻绕着塔身流淌。2025年新添的《京汉铁路工人之觉醒》动画展播,本是让历史更鲜活的巧思,可周围过于喧闹的商铺、叫卖声,却悄悄冲淡了纪念的肃穆,让人难免可惜这份厚重被商业化轻触。</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得太晚,才匆匆逛了几间展厅,就被保安轻声催促着下楼。我还在为没看完的展品遗憾,转头却见文同学捧着印章册,在各个章台前从容驻足——他竟没漏过一枚,指尖稳稳按下,每盖完一个,都仔细把纸页捋平,仿佛在收藏一段不可错过的时光。等他盖完最后一枚,连西侧的二七纪念堂都没来得及看上一眼,又拉着我往附近的地下步行街赶,不用问也知道,那里一定藏着他惦记的下一枚章。</p> <p class="ql-block">  若一个人真正爱上了盖章,这枚小小的印鉴,便会悄悄成为旅行的魂。比起远眺山水、细赏风光,寻章时的急切、盖章时的专注,反倒成了更牵动人心的时刻——倘若某一处的印章没找到,或是不小心错过了,心里便会像被什么东西轻轻硌着,那份遗憾,沉甸甸的,不是我们这些旁观者能轻易读懂的。</p> <p class="ql-block">  我曾见过其他盖章爱好者,盖完最后一枚章时,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页,眼里闪着满足的光;也翻看过文同学那二十多本印章册,每一页都整齐地贴着印鉴,郑州的、南宁的、北京的……一枚枚印着不同城市的故事,像一条用时光串起的项链。原来这方寸之间的图案,能盛下这么丰盈的精神欢喜,让那些原本寻常的旅途,都染上了独特的色彩,变得鲜活又难忘。</p> <p class="ql-block">  由于次日下午便是分别的时刻——我要回菏泽,文同学则赴北京开会。于是早饭刚过,我们便急匆匆乘车往河南省博物院去,哪怕前一晚聊到凌晨三点,眼底还带着倦意,可一想到要在半日里踏遍两座博物馆,那份期待便压过了疲惫。</p> <p class="ql-block">  天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却丝毫没挡住人们的热情。九点博物馆刚开门,人流就涌了进来,将这座初看像座大气教堂的建筑填得满满当当。要知道,这可是1927年便成立的老馆,是中原大地数一数二的文物宝库,馆藏的珍品里藏着中华文明的脉络,青铜器的纹路、陶瓷的釉色,每一件都在诉说着河南“人杰地灵”的过往。我们跟着人群缓缓走,我沉浸在历史的厚重里,文同学却时时留意着展厅角落——他的目光总在寻找印章台,生怕漏过任何一枚能印在册子上的印记,那些红的、蓝的、黑的印章,在他眼里,怕是比展品更珍贵几分。</p> <p class="ql-block">  等逛完河南博物院,已近上午十一点。文同学却没歇脚的意思,执意要去郑州博物馆新馆:“那边肯定还有章!”我们又冒雨赶路,新馆在郑州西郊,远不如老馆热闹——或许是偏远,又或许是雨天,馆内格外清净。这座“中华之中,华夏之冠”设计理念下的建筑,远看像“黄龙聚宝”,透着股庄重的气派,整个建筑与河南博物院相比,显得更加大气磅礴。21个展厅里藏着不少惊喜:有戏剧文化的婉转,有折扇文化的雅致,还用上了现代展示手段,让千年中原文明变得鲜活。若不是时间紧张,真想找个展柜静静看半晌。</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雨还没停,我们的衣服都被淋得半湿,活像两只落汤鸡。可当文同学翻开印章册,看着新添的几枚印记时,眼里满是笑意。我望着那些小小的图案,忽然觉得,这场雨里的奔波,值了——不仅是为了两座博物馆的风光,更是为了这份藏在印章里的、独属于他的欢喜,和我们共度的这一天半时光。</p> <p class="ql-block">  因为要赶下午的火车,我们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文同学一直惦记着没能请我吃顿郑州本地菜,脸上满是愧疚。趁着冒雨送我去车站的间隙,他特意绕到路边小店,匆匆买了几袋面包塞给我:“先垫垫肚子,别饿着路上吃。”</p> <p class="ql-block">  小小的面包咬在嘴里,甜味轻轻漫开,心里却比嘴里更暖。临别时,我们没说太多客套话,他只笑着说:“下次我去山东,一定带你盖遍那儿的章。”我望着他拎着装有印章册的包,转身走进雨雾中的人群,身影渐渐融进往来的人流里。</p> <p class="ql-block">  那一刻忽然明白,三十年的情谊从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像他收集的那些印章——一枚枚,一点点,把岁月里的牵挂、重逢的欢喜、离别时的惦念,都细细拓在时光里,藏着最质朴的温度。往后无论走多远,想起这雨里的面包,想起那句关于印章的约定,想起他专注盖章的模样,心里总会泛起一阵暖,像雨后初晴的阳光,轻轻裹住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