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水行记:京杭大运河邳州至皂河古镇徒步之旅

红尘一梦

<p class="ql-block">秋初的晨雾尚未散尽,我与乐水的朋友们已踏上京杭大运河畔的徒步之路。这条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串联起邳州到皂河古镇的岁月印记,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与自然交织的脉络上。脚下的路还泛着夜雨的湿意,空气里浮着草木与泥土的清芬,远处山影如墨线勾勒在灰白的天幕下,仿佛整条运河仍在梦中未醒。</p> <p class="ql-block">沿途石碑林立,标记着运河的里程与界域。“中运河50”“新沂界”“邳州界”,一块块石碑如时间的坐标,静静诉说着地理与行政的变迁。这些混凝土或花岗岩制成的标识,伴着湿润路面和薄雾笼罩的树林,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行走轨迹。它们沉默地立在草丛中,像一个个守望者,不喧哗,却让人无法忽视——每一步跨越的不只是空间,更是时间的刻度。</p> <p class="ql-block">一块刻着“39”的石碑半隐在绿意之中,蓝底的抽象符号像是水流的凝固瞬间,红字醒目却不张扬。它没有华丽的雕饰,却因这份朴素而更显真实。我们停下脚步,指尖轻触那粗糙的表面,仿佛能感知到运河千年奔流的脉搏,正透过石头传入掌心。</p> <p class="ql-block">雾气缠绕着小路,脚下的柏油泛着微光,像是被谁悄悄打了一层蜡。远处的“中运河”石碑在朦胧中浮现,护栏旁的树叶还挂着昨夜的雨滴,一碰就簌簌落下。这雾不冷,反倒有种温柔的包裹感,仿佛整条运河正用呼吸轻抚过我们的肩头。</p> <p class="ql-block">“新沂界”三个白字在蓝底上格外清亮,左上角的“沂沭泗水利”标志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这片土地的边界上。雨水刚停,标牌上还挂着水珠,像是它自己也在喘息。我们笑着拍照,说这牌子像是刚洗了把脸,精神得很。</p> <p class="ql-block">“邳州界”的蓝牌被枝叶轻轻遮住一角,像是大自然有意为之的留白。那抹鲜艳的蓝在绿丛中跳出来,提醒我们又走进了一段新的故事。邳州的风似乎更暖些,吹得背包轻轻晃动,也吹动了路边野花的裙摆。</p> <p class="ql-block">一块巨大的宣传牌立在田边,红白大字写着:“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波浪形的底纹像水在流动,底部还嵌着几面小圆镜,映出天空、树影和我们错愕又欣喜的脸。那一刻,我们成了风景的一部分,也被历史轻轻揽入怀中。</p> <p class="ql-block">“中运河 50”的石碑藏在草丛深处,蓝标在晨光中微微发亮,几朵黄花探头探脑地围在脚边。它不像在宣告,倒像是在低语:五十年,五百年,五千年,我都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一块花岗岩石碑上刻着“新沂 10B 国务院 2016年”,字迹清晰如昨。它立在林间,落叶铺了一地,像一封封未拆的信,写给过往,也写给未来。我们绕着它走了一圈,没人说话,仿佛怕惊扰了这份庄重。</p> <p class="ql-block">“中运河53”的石碑顶略尖,蓝标如徽章般嵌在上方,四周绿意汹涌。它不像城市里的路牌那样规整,却更有生命力——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不是被人放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中运河55”的石碑旁,草叶上还沾着露水,红色的字在晨光中显得格外热烈。我们轮流站在它旁边比划“V”字,笑说这是“我们与运河的第55次相遇”。</p> <p class="ql-block">一块刻着“2”的小石碑立在路边,蓝标简洁,红字稚拙,像是为某个起点而设。我们蹲下来看它,有人说:“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开始。”于是我们重新调整背包,仿佛真要从这一刻重新出发。</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中运河”石碑嵌在草地中,蓝标清晰,红字端正,表面光滑,显然是近年所立。它不像老碑那样斑驳,却同样安静。新与旧,在这里没有争执,只有并肩而立的默契。</p> <p class="ql-block">穿行于乡道之上,雨水刚过的柏油路泛着微光,远处山影朦胧,近处树木葱茏。我们手持登山杖,背包轻负,在双向车道间稳健前行。偶有车辆驶过,更多是彼此笑语回荡在寂静田野之间。风从河面吹来,带着水汽和一丝凉意,却让人格外清醒。</p> <p class="ql-block">我走在湿滑的路上,拐杖轻点地面,背包压着肩胛,橙色上衣在灰调的天地间显得格外跳脱。阴沉的天空压得低,可心里却亮着——每一步都在靠近历史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两个身影在湿润的公路上渐行渐远,前面那人手里举着什么,像是地图,又像手机。我们不紧不慢地跟着,偶尔停下拍一张树影,录一段风声。这条路上没有喧嚣,只有我们与运河的私语。</p> <p class="ql-block">桥下,我驻足片刻,登山杖撑地,望着前方雾中若隐若现的小径。另一位伙伴已走远,背影融进绿荫。桥栏清晰,水声隐约,仿佛整条运河正从脚下缓缓流过。</p> <p class="ql-block">两位背着亮色背包的人走在绿树成荫的路上,前方“邳州界”的蓝牌在裂缝与积水中依然挺立。远处几栋建筑若隐若现,像是现代生活的回音,而我们,正一步步走向过去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运河边的遗迹悄然浮现,“猫儿窝遗址”“中运河遗址”等石碑静立绿荫之中,见证着漕运往昔的繁忙。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徐州段)”的碑刻,则彰显其文化分量——这条始建于春秋、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曾是帝国的经济命脉。我们站在碑前,忽然觉得脚步轻了,心却重了。</p> <p class="ql-block">“猫儿窝遗址”的黑碑有些许磨损,字迹却依旧清晰。邳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立,二〇一七年六月。短短几行字,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那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立在密林深处,斑驳的表面像是被岁月亲吻过。我们围着它转了一圈,有人轻声说:“它比我们老多了,却还在站岗。”</p> <p class="ql-block">一块巨岩上刻着“中运河窑湾段”,红字如血,上方还写着“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它不靠标牌,不靠围栏,就这样坦荡地立在天地之间,像一位无需多言的王者。</p> <p class="ql-block">行至窑湾渡口,蓝底白字的指示牌指向水岸深处,一艘黄色渡轮停靠码头,仿佛等待运送昔日商旅。岸边草木繁茂,远处桥影横跨,人与自然在此和谐共存。我们站在岸边,看水波不兴,却仿佛听见了千帆过境的喧嚣。</p> <p class="ql-block">一位同伴站在“窑湾渡口”牌前,手机举在半空,不知是在导航,还是在定格这一刻。他橙色的上衣在绿意中格外醒目,像一枚移动的信号灯,提醒我们:别错过任何一段风景。</p> <p class="ql-block">那艘黄色渡船静静停泊,救生圈挂在舷边,旗帜低垂。它不像旅游景点的摆设,倒像是随时能载人出发的老伙计。我们想象着它曾渡过多少商贾、挑夫、书生,又带回多少故事与乡愁。</p> <p class="ql-block">一群人正有序登船,穿着鲜艳雨衣,背着背包,像一支小小的远征队。水面宽阔,雾气缭绕,远处树影模糊,仿佛我们正驶向一个朦胧的旧梦。</p> <p class="ql-block">渡轮甲板上停着一辆汽车,工作人员在忙碌,橙色工装在灰调中跳动。这不只是怀旧的渡口,更是活着的交通节点。历史没有死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流淌。</p> <p class="ql-block">途中亦不乏人文点缀:“水美乡村”刻于巨石之上,艺术雕塑隐现田间;古塔矗立远方,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我们在“客溪明清古建筑群”前驻足,感受砖瓦间的时光沉淀。那些屋檐、雕花、青砖,都在</p> 归途无言,唯有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