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内卷让家庭失去平静,让父母失去耐心。这句话像一记钟声,敲在我最近疲惫不堪的心上。那天我站在厨房,孩子在客厅喊着作业不会做,而我手里还攥着很多工作上的事没有处理好!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个家,早已不是从前那个一盏灯、一碗汤就能温暖起来的地方了。生活像被拧紧的发条,越转越快,而我们每个人都成了齿轮,在看不见尽头的赛道上机械地转动。李玫瑾教授说的没错,内卷不只是社会现象,它正悄悄吞噬着家庭的温度,把父母逼成了焦虑的监工,把孩子变成了压力的容器。</p> <p class="ql-block">她讲到青春期时,我正为孩子最近的沉默和顶嘴焦头烂额。屏幕上打出“学习压力与生理兴奋的冲突期”,我心头一震。原来孩子不是故意叛逆,而是身体和心理都在经历一场风暴。他们的情绪像失控的潮水,不是不想听话,而是根本控制不住自己。而我们做父母的,却还在用“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去责备他们。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他昨天摔门而出后,我在厨房偷偷哭了好久。不是气他,是心疼他,也是心疼自己——我们都困在这场名为“成长”的风暴里,却没人教过我们怎么撑伞。</p> <p class="ql-block">她继续讲情绪与行为的关系,说很多孩子的偏差行为,其实是内心求救的信号。屏幕上的文字冷静而清晰:兴奋时冲动,抑制时冷漠,严重时可能走向极端。我忽然想起上个月新闻里那个跳楼的孩子,父母至今不明白,成绩优秀、乖巧懂事的孩子,怎么会突然选择结束生命。李玫瑾教授说:“问题不在那一刻爆发,而是在早年埋下。”我们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却忘了他们的心灵比大人更敏感、更脆弱。家庭的氛围、父母的情绪、日常的对话,都在无声地塑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她提到应对青春期的方法时,特别强调了文艺与体育的重要性。她说,运动不是为了拿奖,艺术不是为了考级,而是让孩子在奔跑和旋律中释放身体的能量,在舞蹈和球赛中找到情绪的出口。我记起女儿曾经特别喜欢跳舞,可自从上了小学,我们觉得“耽误学习”,就给她停了。现在她每天放学回家就是写作业,周末排得满满当当,连笑都少了。那一刻,我决定下个月重新给她报班。不是为了让她成为舞者,而是希望她还能拥有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最后,她谈到心理问题的根源,直指家庭养育的三大误区:父母少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她说,很多父母以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责,却忽略了陪伴的质量;以为报班就是教育,却从没真正倾听过孩子的心声;以为严格就是负责,却用错误的方式切断了亲子之间的信任。这些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己的影子。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也曾用“为你好”来掩盖自己的焦虑?是不是我也曾把工作中的压力,转嫁成对孩子的苛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卷的时代,我们都在奔跑,可别忘了,家不该是赛道,而是港湾。李玫瑾教授的讲座,不是教我们如何把孩子培养成“赢家”,而是提醒我们,别在追逐中,弄丢了最重要的东西——那份平静的爱与理解。或许,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跑得更快,而是让他们知道,无论多累,回头时,家永远亮着一盏灯。</p> <p class="ql-block">我是在一个深夜人静是会时常点进她的育儿讲座来听的妈妈。课程里李老师语调平缓却字字有力。没有夸张的表情,也没有煽情的音乐,可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像在替我诉说那些说不出口的委屈与挣扎。她说:“教育不是竞赛,家庭不该是战场。”我眼眶一热,仿佛在黑暗中突然看见了一束光。那晚,我一口气听了很多课程,像久旱的泥土贪婪地吸收着雨水。原来,我们一直以为的“为孩子好”,可能恰恰是压垮他们的重量。那些早教班、补习课、打卡任务,不是爱的证明,而是焦虑的转移。</p> <p class="ql-block">如果您家也有也有孩子下面二维码保存起来,用微信识别二维码登录学习,右下角是让孩子爱上学习100招!左下方是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扶育课程!对你教育孩子一定会有帮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