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家书】08:大事面前莫糊涂

渝夫文苑

<br>  【写在前面】<br><br><br>  一<br><br>  2016年4月26日零时许,我的亲三叔李良柱在安徽合肥逝世,享年84岁。<br>  三叔1932年出生于四川开县,中共党员,1955年3月至1959年4月在驻京空军某部服役,历任战士、中国科学院基建局职工和中国科大农场副场长、科大原人文学院体育教学部主任科员等职,1992年12月退休,曾被学校评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br>  爷爷奶奶养育4男2女6个孩子,大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被活活饿死,大姑去世早但卒年不详,生父1980年暴病身亡,几年后二伯病故,幺姑在三叔之前离开人世。随着三叔的离去,我们这一辈人再无至亲叔叔和姑姑。<br>  三叔去世两个小时后,我从大哥的朋友圈惊闻噩耗。我很悲痛,第一时间请假飞往合肥,到殡仪馆送三叔最后一程。<br>  其实,我和三叔并不熟悉。第一次见到他人家,应该是2008年春节。如果没有记错,老人家在世时,我们叔侄俩见面不超过3次。<br>  即便如此,三叔对亲侄儿那种浑然天成的亲热亲近、发自内心的关爱关照、父亲一样的严教严管,依然让我印象深刻、终身受益。<br><br><br>  二<br><br>  由于当兵的缘故,三叔年轻时就离开了老家,之后因三婶和其他一些因素,他老人家很少回到故乡,对在家务农的二哥(我们二伯)、幺姐(我们幺姑)及侄儿侄女们关注帮扶也不是很多。<br>  对此,三叔很内疚,尤其是退休后的20多年里,他的思乡情愫和对亲人们的愧疚之情渐浓,几乎到了日思夜想、夜不能寐的程度。<br>  有一次,中国科大组织老干部到三峡旅游,三叔已到了万州,最终因行程冲突和近乡心怯,错失了生前回故乡走走看看的最后一次机会。<br>  可能是同为军人的缘故吧,对于我这个同样走上从军道路的侄儿,三叔格外关注,经常通过书信或打电话的方式给予指导帮带。<br>  我还在新兵连时,三叔就写信给我,向我交待在军营的诸多注意事项;我考上大连陆军学院后勤干部训练大队学习军需专业之后,三叔第一时间寄来书信,提醒我所学专业将来“要和金钱打交道,公私要分清,要向毛主席对叶剑英评价那样,大事面前不糊涂……<br>  为了增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三叔还拿他自己当电工时负责材料采购和保管,历时4年经手账目一清二楚、无一差错的亲身经历,引导我要公私分明,千万不能占公家一丝一毫的便宜。<br><br><br>  三<br><br>  在目前发现和仅存的、三叔于2001年5月2日写给我的来信中,三叔提到我继父和母亲将往返路费交由我并到部队报销一事,由于时间久远,我记不清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但从三叔叙述的语气看,应该确有其事。<br>  时隔多年,再去纠结当初我有没有违规报销父母路费已无多大意义,但三叔这个老革命的原则性和战斗性,真让我这当个侄儿的由衷敬佩。<br>  在信中,三叔非常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说我母亲这事办得不妥,并且当面批评我母亲“太不应该”;还说“一个人的成长怎样,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假如说你把车票报销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旦领导知道了,提职升级就没有你的份了。这不是小事不忍乱大谋吗?”<br>  三叔还提醒我:“对党对人民就应该像牛一样,所谓俯首甘为孺子牛。军风人格要紧,人穷志不能穷。过日子要精打细算,这才是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br>  转眼25年过去了,再读三叔写给我的信,内心被深深震憾。<br>  是啊,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身处何职务何岗位,人格军风要紧,人穷志不能穷。而秉公用权、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精打细算,永远都是战胜私心欲念、立于不败之地的金科玉律。<br><br><br>  四<br><br>  按照老家叔叔婶婶们的说法,在花钱方面,我三叔比较仔细和抠门,能不花、能少花的钱,坚决不多花一分一厘。<br>  想必是误传讹传,抑或是年长后变得慷慨,我印象中的三叔,是一位与我生父长像极其相似、性格秉性极其相近、待人处事极其温顺柔和的糯米老头;对我们这些侄男侄女以及侄孙儿们,老人家也非常大方,请我们吃饭,过年时给红包,全然没有抠门老汉的感觉。<br>  2001年,继父和母亲到合肥我大哥家小住,刚好赶上继父尘肺复发,三叔自掏腰包,带着当时我还称之为“二叔”的继父四处寻医问药。<br>  按照三叔自个儿的说法,我继父辛辛苦苦把我们兄弟姊妹5个培养成人,如果“一点钱不花,我这当三哥的也不对不起你去世的父亲”“再说启中(继父名)也不容易,我应该好好谢谢人家吧……”<br>   附:2001年5月2日三叔来信<br><br>勤俭:<br>  你好。<br>  就妈和你二叔这次到你那里走一趟,对你来说增加了负担和其他一有细节,我对他们的处理方式有不同看法。这方面,你兄长和我看法大体一致,所以由我来写这封信。<br>  先说大约在两年前,你在陆军学院当学生时,我记得是大连陆军学院沈阳分校。半年后,也许是去另一处实习,也许抗洪去了。我在那封信中主要讲,你学财务毕业,要和金钱打交道,公私要分清,要向毛主席对叶剑英评价那样,大事面前不糊涂。当然,我们这平民不能和领袖比,但尽最大努力干好点吧。我举例一件事吧、60年至63年,我当采买,并自己保管电工材料,后64年“四清“时,这些我经手的账目,历时四年,一清二楚。<br>  据你兄长讲,你妈这次去你处,有些事办得不妥。他们将去你处的车票交到部队报销,从你处来皖车票又给你邮去。我批评你妈太不应该。一个人的成长怎样,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假如说你把车票报销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旦军分区领导知道了,提职升级就没有你的份了。这不是小事不忍乱大谋吗?对党对人民就应该像牛一样,所谓俯首甘为孺子牛。军风人格要紧,人穷志不能穷。过日子要精打细算,这才是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br>  一般情况下,大人的话,后人要听,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深信你应具备这种鉴别力。这次你二叔和妈妈来此处是看病,一点钱不花,我这当三哥的也不对不起你去世的父亲。再说启中辛苦把你们兄弟姊妹五个培养成人,也不容易,我应该好好谢谢人家吧。<br>  生活实在有困难,可以申请补助。<br>  代问侄媳好。<br>  祝进步。<br><br>  三叔李良柱<br><br>  2001年5月2号<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