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行万里(315)走读济公故居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多才到天台。要被带着去济公故居,很多人其实不热心。大概是这几年相关的影视剧少了,济公的形象也不是十分的风流倜傥。一个不寻常的修身不修口的和尚。即使活在当下户拍照也有很多人以欣赏的目光看他呢。毕竟他的人生经历里太多只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的文化人物热度其实是和影视剧的热度关联的。在大巴上听人说的最多的是红楼梦的索隐,又或者说各种奇奇怪怪的解读。当然除了红楼梦到底是王朝历史的演绎还是家族的兴衰血泪呢无论哪种说法都可以有很多人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济公是北宋时期天台人,出身高贵说起来与红楼梦中总结的奇人,类似贾宝玉的清明之世出大仁大义之人。故而济公。不说宗教,但说禅以及诗文,倒真的类同唐宋的那些大家。当然再还有一句话更贴切,那就是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当然这里的副是济公的品德,才学,所谓活佛,是用自己的医学才能救人性命。从他的身上是可以看到比那个时代更超前的追求自由与个人独特性的智慧光辉。</p> <p class="ql-block">  所谓神佛。大概就是知道自己追求什么,而不是在世俗的观念里做不了自己。当然可能常人眼里他们疯疯癫癫。当然当年也一直把济公当一个诙谐取乐逗笑的人物来看的。人被神话,以及去掉神话色彩还原历史中的那个人 或者就是我同别的人思维的差别吧。</p><p class="ql-block"> 当然知道这个李府,济公故居是二十多年前造的。我也有些觉得无趣。导游讲的济公青少年时期的事迹倒是可以与五月看的情景剧我《是李修缘》对照一下。对啦,济公原名李修缘。法号道济。初生的济公是天台寺住持与说了几句话,才平复了几天都不止的哭闹,故而与佛有缘。济公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由于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积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门,法号道济,先入国清寺,后至临安(今浙江杭州)投奔灵隐寺瞎堂慧远,这位“佛海禅师”为济公授具足戒。</p><p class="ql-block"> 所以从杭州来到天台的人应该对济公感情深厚些。这是一种时空交错,灵隐寺的香火旺盛也该归功于济公的。</p> <p class="ql-block">  应该是她乡遇故知的感觉的,但是认真听导游讲的人倒后来也没有把济公的各种故事拿来做话题。倒是看到一口古井,我留心了一些,凭感觉是应该有点故事的。果然导游说这口井确实是济公家里的井,也就是凭这口古井,故居才建造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所以不这口井照见过那些历史中的人物。她不是大风刮过来的,影视城里的随时换门匾的道具房子。故园的井,故园的树故园的亭台。我很容易把她们和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情怀关联起来。当然故居的园子还是很幽静 典雅的。济公三进院落旁的陇西园。这里的假山亭台池塘看过去,宛若胡雪岩故居。当然这个园子也是仿古园林。当年的建造目的大概就是要反映济公当年的选择是多么难得,他舍下的富丽堂皇的家业。走古镇,古建多了,我也是特别羡慕他们的主人,但是大概他们也向往高门大院外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舍得,有舍有得。也如院子里的一棵紫薇树,留了一点缝隙,而一根竹子就从树洞里长了出来。这是生命的相互包容与依靠,才造就的奇景。讲解的导游又联系到和合精神,于是十几年在陇西园自然生长出的紫薇树与竹子就被命名为和合树了。</p><p class="ql-block"> 和合二仙与济公都是天台人文的代表。当然和合精神的具象化就是这棵树了。济公精神是善良,是正义,是自由,是乐观,大概也是这一园的欢笑在传承,在发扬光大。院子里还有一棵神木,其实就是木化石。据说这也是修故居的时候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埋在地下历经千载不腐的树。或者也是让人震撼的。千古流芳,济公原本就出生生长在永宁村。所以永宁村与济公关联的遗迹也不少。石墙头,双牌坊。观霞阁,后来我们也一一走过。不过导游说少年时的济公爱在赭溪边上玩乐。所以看到赭溪,仿佛脑海里出现那个不受拘束野蛮成长的男孩。</p><p class="ql-block">赭溪发源于北山,眼前似乎有几分湍急。所有同行者为人父母的 也都说,果然他父亲要打他。所谓打是疼骂是爱吗。只是走出家门的济公最后会云游四海,要涉过的岁月河流又比赭溪不知道要危险多少倍。就像他最后写的绝世辞一样;“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