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古镇一日游 一一2025年9月28日

晓江

<p class="ql-block">国庆前夕,为避人流,驱车前往江南八大名镇之一的无锡市惠山古镇。</p> <p class="ql-block">喝一口无锡老酒添游兴!</p> <p class="ql-block">无锡人杰地灵,先贤志士众多,历来崇文重德,昭示后人。</p> <p class="ql-block">南宋宰相、抗金名将李纲是岳飞之老师,无锡人,立主抗金,功勋卓著,有联赞“望重三朝持亮节,书成十事秉丹心”。</p> <p class="ql-block">惠山自古为文人墨客和帝王游历之地,拥有惠山寺、天下第二泉、寄畅园等古迹。乾隆的题词“江南第一山”,被镌刻于惠山寺金刚殿的匾额上,由著名美术家、书法家李可染重书。</p> <p class="ql-block">天下泉水都争第一泉,唯惠山之水自称“天下第二泉”,无人与之争奇。苏东坡有诗曰:“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又有名曲《二泉映月》,泉水映月,月照泉水,自然与人文完美交融,更让人亲暧!</p> <p class="ql-block">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曾题书“天下第二泉”石匾,清乾隆帝南巡御封此名。泉水源于若冰洞伏流,经砂岩过滤,杂质极少,宜于煎茶,历代文人赞其“人间灵液”。‌‌唐代曾运泉于长安,作为宫廷贡品。</p> <p class="ql-block">明代雕刻螭首(石龙头)于池壁,终年不息,又有“龙泉”之誉。用惠山泉泡茶,杯满不溢,清香宜人。</p> <p class="ql-block">品一口泉水,沁人肺腑,不负茶圣陆羽赐名“天下第二泉”。</p> <p class="ql-block">历经沧桑,战火不断,唯有北宋金莲石拱桥遗迹倘存,相传池中千叶金莲始种于南北朝,桥体雕刻有缠枝牡丹卷草宋代花纹,留下八百年历史记忆,也成为无锡最古老的桥之一,无锡人文脉络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唐代有诗赞“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 ‌金莲桥与金莲池、惠山寺共同构成江南禅意景观,承载着无锡古桥文化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无锡锡山山有锡,惠山山水水有泉,无锡惠山古镇始于南北朝,历史悠久,风景独秀,六百余年古树枝干苍劲,叶茂蔽天,生机旺盛,与天下第二泉相映成辉。惠山古刹庄严肃穆,御碑亭留乾隆遗风,此番胜景令人流连。</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庙御碑亭位于金莲池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呈高大敞轩形制,墙上开设十二个墙洞。亭内原置乾隆皇帝游惠山时所作御笔诗碑。现存碑体为1982年恢复,亭额“御碑亭”三字由书法家舒同题写。原碑于文革期间损毁,实为可惜。</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建於南朝,是江南佛教文化中心,唐宋时期僧舍达数千间,高僧云集。大雄宝殿“梵宇慈云”匾额为乾隆御题。</p><p class="ql-block"> 康熙有“朝游惠山寺,闲饮惠山泉”的诗句,乾隆题联“九龙云连吉光开佛相,二泉玉泻禅味得真如”。传递帝王的雅趣和作为皇家圣地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乾隆爷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君主,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帝王,他对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章。</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南巡时多次造访惠山古镇,并留下诗作:</p><p class="ql-block">《寄畅园》</p><p class="ql-block">“轻棹沿寻曲水湾,</p><p class="ql-block">秦园寄畅暂偷闲。</p><p class="ql-block">无多台榭乔柯古,</p><p class="ql-block">不尽烟霞飞瀑潺。”</p><p class="ql-block">诗中体现了乾隆对寄畅园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吟赞。</p> <p class="ql-block">愚公谷虽不及寄畅园声名显赫,却以“小众幽静”保留了更多明代园林的原始韵味。这里无喧嚣人潮,唯有“古树、古潭、古碑”相伴,适合慢游细品——沿曲廊观鱼、临荷轩听风、登石阶望惠山塔影,方能读懂建造者邹迪光“门不上闩,任人游赏”的旷达,以及“愚公”之名背后“以愚为智、以隐为乐”的人生哲思。</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寄畅园,宋代词人秦观后人建於明代,取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诗句而命名。为江南四大园林之一,亦是著名作家茅盾故居。园内锦汇漪‌、七星桥、八音涧‌、知鱼槛‌、含贞斋(书斋)、嘉树堂、大石山房等,体现明代疏朗风格。亭榭众多,文墨斑斓,奇山碧池显尽山林野趣。清康乾两帝六下江南,七次驾临该园,是人工借景与自然融合手法打造的经典之作,为历代投老觅乐之佳境胜地。</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寄畅园不仅是风景之美,更是文化之魂的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古木参天,气势雄劲,百年古树园中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南巡期间游历无锡寄畅园时,见园中"一峰亭亭独立",该石峰原被称作"美人石"。他认为此名与山石"昂藏卓立"的形态气质不符,遂通过赋诗形式将其更名为"介如峰",并镌刻诗文以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说此池原称为“镜池”,为“美人石”对镜梳妆而建。</p> <p class="ql-block">园中亦有小径通幽。</p> <p class="ql-block">观鱼胜过西湖花港。</p> <p class="ql-block">嘉树堂为典型明代建筑,取“嘉木围清流”的诗句,优雅别致,堂前视野开阔,闲坐堂前可远眺锡山和山顶的龙光塔,形成了“山体塔影”的独特景观,体现了寄畅园“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幸福的下一代。</p> <p class="ql-block">古碑残骸可能毁於动乱年代,古迹文物的保护是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祠堂群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核心原因包括风水地理优势、历史发展脉络、社会经济驱动及政治文化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祠堂群的独特集聚与延续。‌</p><p class="ql-block"> 祠堂群始于唐(如华孝子祠、春申君祠),兴于明,盛于清,延续至民国,时间跨度超1200年。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允许民间联宗立庙,无锡望族(如吴、顾、秦氏)纷纷建祠,形成首轮热潮。明清无锡依托运河成为商贸中心,民族工商业崛起为祠堂建设提供资金,外地商贾与支系也择地建祠,推动祠堂类型多样化。惠山祠堂分十大类共二十二种祠堂的完整系列和七十多个姓氏,主祀、配祀人物的数量之多、建筑密度之大、祠堂类型之齐全,为国内外所罕见。现有祠堂108座,成为颇具特色中国祠堂文化的典型代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范文正公祠,祭祀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得名“忧乐堂”。建筑融合江南园林风格,池塘倒映火红鸡爪槭,形成华丽秋景,是惠山古镇最具代表性的园林祠堂。</p> <p class="ql-block">陆宣公祠,纪念唐代贤相陆贽,始建于南宋,清康熙年间重建。三进建筑含戏楼、石桥和四水归堂式天井,乾隆御赐匾额彰显其地位,是惠山六个宰相祠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吕祖谦(1137-1181)是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创立“婺学”,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其家族自北宋南迁至南宋,形成以理学为核心的“理学世家”,吕祖谦在明招山讲学,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地方文化发展。 ‌</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的戴氏祠堂(二戴夫子祠)是为纪念戴德、戴圣两叔侄而建的宗祠,属于江南传统祠堂建筑。二戴夫子祠始建于240多年前,由无锡戴氏家族为纪念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两叔侄而建。戴圣整理的《礼记》49篇(即“小戴礼”),奠定了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其名言“玉不琢,不成器”即出自此书。 ‌</p><p class="ql-block">抗日名将、中国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祠堂宗族世系里亦有介绍。</p> <p class="ql-block">一日之行虽短,却如饮甘泉,沁润心田。惠山古镇,既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也是一首轻柔的诗篇;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守护着文化的根脉。</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惠山古镇,已非昔日破败之貌。修缮后的街巷焕然一新,游客如织,商业气息渐浓。然而,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如何守住那份原真的古意与宁静,仍是值得深思的课题。真正的古镇,不应只是“打卡地”,而应是能让人静下心来,与历史对话、与自我和解的精神空间。</p><p class="ql-block">游罢惠山古镇,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像一首悠扬的古曲,每一个音符都叩击心灵。在这里,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重新审视了现代生活的节奏与价值。</p><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是一场心灵的归途。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仍需保留一份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敬意、对自然的亲近、对慢生活的向往。愿这颗镶嵌在江南水乡的璀璨明珠,永远熠熠生辉,等待着每一个愿意倾听它故事的人,前来赴一场跨越千年的约会。兹於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