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长安 遇见温暖

❄️xuerener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画展以杨莹老师的诗歌为核心、书画作品为辅,旨在通过艺术展览的形式,将文学创作与绘画艺术相融合,向观众展现别具一格的诗情画意,以期促进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承。这次共展出杨莹老师百余幅诗画作品,其中书画作品包含国画、小品、油画、禅绕画、书法、拓片等多元形式;诗歌则分四个篇章展开:第一篇章是醉长安,感受杨莹老师以笔墨描摹长安的盛唐气象与市井烟火,让千年古都的风华在诗境中苏醒;第二篇章为寻常暖,于平凡生活中捕捉温情,以小见大引发情感共鸣;第三篇章是家国情,将个人情愫融入家国叙事,歌颂祖国发展与民族兴盛;第四篇章是丝路纪,跟随杨莹老师的文字,循着丝路古道的遗迹与传说,用艺术笔触串联起文明交融的璀璨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前站在展厅里,望着墙上杨莹老师的诗与画,总觉得今天的风里都带着她笔下“老酒”的醇。方才我念那首《醉长安》时,读到“酒,是诗的灵魂;诗,是酒的醉花”,忽然觉得这场展览:它本就是杨莹老师用诗与画,酿就的一坛“长安酒”,今天有了诸位的到来,便是我们开启并共饮这坛浸着千年烟火、又飘着今朝气息的陈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位深耕多年的作家,杨莹老师写长安,她通过笔墨让我们这座古城鲜活了起来。文字里“昔日长安人端杯想李白,今日长安人喝酒唱秦腔”的时空对话,一句话就把千年串了起来——李白的诗是长安的骨,秦腔的腔是长安的气,而那口老酒,正是连起骨与气的脉。就像她诗里的钟楼、大雁塔,不再是冰冷的古迹:檐角垂着的,许是诗里“古风断章”的影;墙根漫着的,或是长安城的烟火气、是李太白的韵、秦腔的激昂、丝路上的驼铃,更是“健步启航”的今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笔下的长安、生活里的细碎温情,总有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而绘画于她而言,是文字之外的另一种“表达爱好”—— 没有刻意的技法雕琢,全是兴之所至时,用笔墨把文字里没有说尽的意趣、眼里看到的物景,随手记录下来。也正因为这份“爱好”的纯粹,她的作品里才有了这种特别的“诗画共生”感:那些大雁塔的晨钟、曲江池的晚荷,既是她文字里的长安意象,也是她画笔中的生活感触。看她的画,像读她未写完的散文;品她的诗,又能联想到画里的淡淡留白。这种不加修饰的自然表达,反而让我们更真切地触摸到长安的厚重,以及一位作家用不同方式感知世界的温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展览,特别感谢杨莹老师接受我的邀请,及给予的这份信任,从3月筹划至今,历经几次档期的调整,最终在双节将至的此刻与大家相见。展示的作品,是我从杨莹老师近年的随笔与画作里,挑选的部分作品。没有太复杂的策展概念,只是想把一位作家的文字情怀与绘画爱好,真实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希望每一位来宾漫步其间时,能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轻松地读懂她笔下的温度与心意。愿大家在诗画中遇见长安,遇见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