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期待已久的18天(9.6~9.23)阿里大环线成行了,其中9.6日为拉萨集合日,9.23为拉萨散团日。</p><p class="ql-block">为了预防适应高原预防高反,我已提前2个星期就开始吃红景天,准备好行李,在网上预定了9月6日布达拉宫1号通道的参观票及大咖解说,9月5日提前一天与朋友们乘坐东航的M2333飞机来到拉萨。</p> <p class="ql-block">中午到达布宫附近的兰欧酒店办完入往,稍做休息后与朋友一起前往大昭寺游览。</p> <p class="ql-block">拉萨的天空没有一丝尘埃,真是阳光之城。</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p><p class="ql-block">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p><p class="ql-block">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也有观点认为早在9世纪时已改称大昭寺。清朝时,大昭寺曾被称为“伊克昭庙”。</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历史上曾遭受两次灾难。公元7世纪后期,由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的贵族大臣发起的第一次禁佛运动,以及公元9世纪中期,由朗达玛发起的第二次禁佛运动,使大昭寺或沦为屠宰场,或遭到封闭,而释迦牟尼像两次被埋于地下。</p><p class="ql-block">大昭寺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们膜拜的殿堂,它还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的理想模式――坛城(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在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前面,有三根石柱。一根石柱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公元823年签订的唐蕃会盟书。</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叩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殿内禁止拍照,只能拍拍外面</p> <p class="ql-block">历代达赖喇嘛宝座供人参拜</p> <p class="ql-block">殿外墙上的壁画年代久远,全是佛教故事</p> <p class="ql-block">转经道已围起不让人走了</p> <p class="ql-block">二层上可见金顶</p> <p class="ql-block">从二层木隔房间窗户外可见远处建筑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辩经时刻</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在修复打磨地面裂纹</p> <p class="ql-block">唐蕃会盟碑,是我国唐朝时期的纪念碑。如今矗立在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是长庆三年(823年)唐朝和吐蕃为纪念长庆元年(821年)双方会盟成功而立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用汉藏两种文字镌刻的碑文,不仅是历史上汉藏友好的象征,对于唐蕃关系史乃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历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西面(碑阳)依据王尧的《唐蕃会盟碑疏释》一文录入西面的汉文碑文: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碑也。</p> <p class="ql-block">繁华的八廓街</p> <p class="ql-block">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p> <p class="ql-block">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位于拉萨市大昭寺东北侧。是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在拉萨设立的首座驻藏大臣官署,位于大昭寺东北侧八廓街附近,藏语称“冲赛康”(意为“可见集市的房子”)。该建筑为三层藏式院落,兼具居住与办公功能,是清廷治理西藏的核心行政机构。</p><p class="ql-block">1750年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在此诱杀反叛的西藏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扎勒后殉职,衙门部分被毁。乾隆帝将其改建为双忠祠并迁衙至甘丹康撒。1792年福康安修缮祠堂并增刻汉满文碑。民国时期被用作邮局、警察局等,西藏和平解放后为民居。2013年旧址经修复后对外开放,复原名并设立陈列馆,展示驻藏大臣制度文献及历史场景,成为现存唯一的清代驻藏大臣衙门遗存。</p> <p class="ql-block">门口的大狮子</p> <p class="ql-block">去吃美团上排名第一的田村酸汤耗牛火锅,汤鲜味美,歌舞也很地道。</p> <p class="ql-block">饭后继续看夜景</p> <p class="ql-block">晚上看布达拉宫夜景与喷泉</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按约定来到布达拉宫附近的邮局门口与大咖讲解员尼玛次仁会合前往布达拉宫参观。</p> <p class="ql-block">大咖说西藏讲师团此次主讲人尼玛次仁老师是西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金牌导游、全国十佳名牌导游……</p> <p class="ql-block">尼玛次仁老师学识渊博,对西藏的历史、文化、宗教颇有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先去参观分年7月份重新开放的珍宝馆,里面存放了许多奇珍异宝。</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珍宝馆是位于中国西藏拉萨布达拉宫雪城内的专题博物馆,2009年对外开放,集中展示西藏历史、宗教、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初名红山宫, 初建于吐蕃王朝上升时期的631年,由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主持兴建,在此划立行政区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号令群臣、施政全藏,成为当时吐蕃王朝统一的政治中心。到了9世纪后吐蕃王朝解体,由于战乱、火灾、雷电等原因,红山宫遭受了严重破坏,被弃于一隅。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p><p class="ql-block">元、明时期,由于萨迦、帕竹、仁蚌等地方政权的政治中心不在拉萨,布达拉宫先后被各派势力占据。至清初,吐蕃时期建造的布达拉宫只剩法王修行洞和圣观音殿两处。</p><p class="ql-block">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在清中央政府的扶持下(一说在蒙古和硕特汗王固始汗的帮助下),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朗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同期,固始汗曾派出蒙古兵丁帮助运送建筑材料并维护建设工程的安全。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后来五世达赖喇嘛因年高而将政务委托摄政第巴处理,为树立第巴威望,五世达赖喇嘛以按手印而使众人听命于第巴。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摄政第巴·桑结嘉措为了让工程顺利进行,将五世达赖喇嘛圆寂的消息秘不发丧长达13年之久,1690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布达拉宫重建工程结束后,落成无字纪念碑。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p><p class="ql-block">清朝历代皇帝都为修复扩建工程提供过支持,拨付银两,赐予珠宝、贵重器皿等。特别是乾隆皇帝在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期间,多次派大将军福康安等前往拉萨,与八世达赖会商并资助修葺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动工,3年建成。国民政府专使黄慕松代表政府予以支持。</p><p class="ql-block">1940年,赴西藏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典礼的国府大员吴忠信同样为布达拉宫提供了资助。</p> <p class="ql-block">各式唐卡</p> <p class="ql-block">八瓣莲花大威德金刚莫陀罗是明代永乐时期宫廷制作的鎏金铜质佛教造像,全称“明永乐铜鎏金八瓣莲花大威德金刚曼陀罗”。该器物主体呈八瓣莲花造型,主尊为大威德金刚,其形制复杂,既体现明代藏传佛教艺术风格,又展现当时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采用铜铸鎏金工艺,全器以失蜡法分体铸造后组装,莲瓣开合结构需精密计算榫卯配合,闭合时形如花蕾。</p><p class="ql-block">主体为八瓣莲花造型,莲瓣内侧浮雕眷属尊像,中央莲台主尊为大威德金刚(牛首人身、九面三十四臂),莲茎两侧饰卷草纹及龙王像,底座雕刻动物纹饰。作为立体曼陀罗(坛城),象征密宗修行道场,开合设计对应佛教“显密圆融”思想——闭合时表“密”,开启时显“显”。莲花象征清净(汉地文化),大威德金刚体现藏传佛教无上瑜伽部教义,整体造型融合汉藏艺术风格,印证明代中央与西藏宗教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从珍宝馆出来前往布宫。先见到的是1693年布达拉宫重建工程结束后落成的无字纪念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