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釉画记:画家皮伟荷花瓷的物质哲学与文脉重构(文:黄亮)

IP中国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泥 釉 画 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皮伟荷花瓷的物质哲学与文脉重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文:黄 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馆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广东省美术评论学会副会长</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国画精微造景,祖庙香灰入胚,龙湖荷韵凝釉,皮伟荷花瓷非止工艺,实为文化记忆之物性对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在古城淮阳龙湖畔的工作室内,皮伟手执湿润的瓷泥,细心雕琢每一朵荷花。画案上未干的工笔荷花与案头待烧的瓷坯相映成趣,勾勒出艺术家在两种艺术形式间自由穿行的创作轨迹。这里不像传统画室,更像一个综合艺术实验室,处处可见跨界创作的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清廉高洁,皮伟通过陶瓷这一传统载体,对荷花进行了当代诠释。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荷花的自然美,更通过釉色的清透质感表现出荷花"香远益清"的品格。正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言:"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皮伟的荷花瓷延续了这一艺术审美教育的传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在《月映千荷》作品中,他通过青白釉色的层叠表现,再现了月光下荷塘的静谧之美,彰显出荷花"亭亭净植"的意象。这种创作理念,虽然是花鸟画题材范畴,而氛围塑造正暗合了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的审美追求,将观者带入一个可游可居的荷韵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作为当代工笔画大家何家英的弟子,皮伟的工笔画技巧和认知,为其荷花瓷的创作提供了深厚思想与技法支撑。他的工笔荷花继承了两宋院体画的精微传统,又融入了现代审美意识。在创作中,他巧妙地将工笔画的"三矾九染"技法转化为陶瓷的釉色层次,实现了谢赫"六法"中"应物相形"、"随类赋彩"的艺术追求。这种跨媒介的艺术实践,实则延续了中国艺术史上的悠久传统。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陶瓷绘画,本出一源";清代朱琰《陶说》更明确指出:"画瓷之法,与纸上不同,然其理一也。"皮伟的艺术探索,正是对这一传统智慧的当代践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皮伟在材料选择上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识。他选用德化白泥塑造莲蓬底板,景德镇透光釉料覆盖手工莲荷,更特别的是将伏羲庙会的香灰融入胚体。这一选择使他的作品超越了普通工艺品,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在1300℃的高温中,泥、火、香灰相互融合,成为连接古今的物质见证。皮伟认为:"陶瓷是立体的画,画是平面的瓷。"这种材质观呼应了古代文人的艺术理念,如董其昌所言"书画同源",皮伟则拓展为"瓷画同源"的创作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在技术层面,皮伟突破了传统瓷板画的二维局限,强调三维荷花的立体表现方式。观赏者绕行作品时,可以看到三百六十度绽放的荷丛随光线流转,仿佛置身万亩荷塘。这种多维度的艺术表达,实现了古人"移步换景"的审美理想。为了实现这一效果,皮伟开发了多阶烧制工艺:首次低温定形画底,二次中温固化立体结构,三次高温催发釉彩,末烧合并全形。每朵瓷荷需要在素坯阶段进行十余次微雕调整,釉烧后形态变化误差需要严格控制。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皮伟的匠人精神,也践行了《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哲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皮伟的荷花瓷艺术不仅是个人的艺术成就,更是对周口本地文化的重要贡献。他的创作深深植根于周口的文化土壤,将伏羲文化、龙湖荷韵等地方特色元素融入当代艺术创作,为周口打造了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这些作品既传承了周口深厚的历史文脉,又通过创新性的艺术表达,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对推动周口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具有重要意义。</b></p> <p class="ql-block">展望未来,这位艺术家将继续在泥釉中探寻文化记忆的永恒表达,以当代技艺续写千年艺术对话,为周口乃至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