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池子大街,这条紧邻天安门东侧的古老街巷,如同一部浓缩的厚重京城史话,述说着过往的繁华轶事。</p><p class="ql-block">南池子位于紫禁城之东,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这里原是明清两代封闭于皇城之内的一条街道,与紫禁城西侧的长街对应,同称为南长街。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为便利交通,在天安门东西两侧两条长街南端的皇城墙上打开了两处豁口,为与紫禁城西侧的南长街相区别,特将这条长街定名为南池子。</p> <p class="ql-block">南池子大街北起东华门大街,南至东长安街,在明清时为皇城内东南隅的街道。这里曾是明代帝王的御园东苑,永乐皇帝常在此观击球射柳。街边的皇史宬,建于明嘉靖十三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还有普度寺,其前身是多尔衮的睿亲王府。</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南池子大街,依然保留着不少历史建筑的痕迹。灰墙朱门的四合院错落有致,街边的各类传统店铺,吸引着游客驻足观赏 ,清宫租赁服饰店内,美女帅哥化妆试衣,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韵味,皇城根下街巷的庄重底蕴。时代变迁的鲜活印记,成为连接古今、承载着京城记忆的独特存在。</p> <p class="ql-block">具有江南特色的菖蒲河公园,原是明代帝王御园东苑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缎库胡同,清朝属皇城,乾隆时称缎库胡同,因清朝在这里设户部所属缎匹库而得名,宣统时称缎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修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历时两年竣工,最初主要用于存放皇室的重要档案典籍,如《实录》《玉牒》《圣训》等。清代,皇史宬继续承担着保存皇家档案的重任,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这里的典籍收藏与管理,许多关乎王朝命脉的重要文献在此妥善留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灯笼库胡同,位于街道中部,故宫东南侧,呈东西走向的胡同。灯笼库胡同,清朝属皇城,乾隆时称灯库胡同。据传清府灯笼库在此,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普度寺前巷,位于街道中部,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普渡寺西巷,南止缎库胡同,东与普渡寺东巷相通,西有支巷通普渡寺西巷。全长271米,宽6米,明、清时期此地为皇城禁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普渡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与紫禁城同龄,原址是明代南城的洪庆宫一部分,朱棣曾在此为朱瞻基建皇太孙宫。朱瞻基即位后,对东苑大规模扩建,改称“南内”。“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其弟朱祁钰囚禁在“南内”,后来的“夺门之变”也发生在此。</p> <p class="ql-block">1644年清军入关后,此地成为摄政王多尔衮的睿亲王府邸。其府邸“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府门前车水马龙,是当时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心。多尔衮去世后被追夺王爵,王府上缴。康熙三十二年,旧睿亲王府前朝部分改为缎匹库,后寝改为供奉护法神大黑天的玛哈噶喇庙。乾隆四十三年,为多尔衮恢复名誉,而四十一年已钦赐普度之名</p> <p class="ql-block">元太乙神坛和明南城洪庆宫遗址。清初改建为睿亲王多尔衮府。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改建为玛哈噶喇庙(意为大黑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后改名普度寺。寺坐北朝南,建筑宏伟,现存山门及具有明显关外满族宫室特征的大殿。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柳丝垂岸,溪水流光,小桥横卧,一园清幽尽在眼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