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浙东南(5)台州府城墙 东湖

知竹一哥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5年9月19日上午,游临海市东湖和台州府古城墙。</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导览图</b></p><p class="ql-block"> 昨日从天台瀑布回来,还住到临海原来的宾馆。今天接着完成临海东湖和台州府古城墙的游览。</p><p class="ql-block"> 临海东湖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江南园林,被誉为“台州小西湖”。该湖开凿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原为水军舶船屯兵之所,熙宁四年(1071年)由台州郡守钱暄疏浚拓建成湖。</p> <b>郑虔铜像</b><div> 在东湖南门外,首先见到的是郑虔铜像。 <div> 郑虔(691—764),字趋庭,又字若齐,河南荥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唐玄宗赞其诗、书、画为“郑虔三绝”。设广文馆,拜为广文博士,世称“郑广文”。至德二年(757)郑虔谪台司户参军,任上,以兴文教,易风俗为己任,首开官学,教化子弟,被后人誉为“吾台斯文之先驱”。为缅怀郑虔,临海市委,市政府特立其铜像于东湖之畔,以昭世人。</div></div> <p class="ql-block"><b>临海东湖游览路线图</b></p><p class="ql-block"> 东湖总占地面积280亩,由湖东、湖心、后湖三大景区组成。湖东景区含伊水山庄、荣兴堂、临海历史博物馆、东湖碑林等建筑群;湖心景区以湖心亭、樵云阁为核心景观,现存骆临海祠、半勾亭及逢源亭、樵夫祠遗址;后湖景区包含琪水园、小鉴湖、海礁苑等园林设施。</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南门进入,一路向北,游经:依水山庄-荣兴堂-月湖清隐居-东湖小戏台-九曲桥-湖心亭-半勾亭-骆临海祠-樵云阁-逢源亭-樵夫祠遗址-后湖-北门。然后登揽胜门游古城墙。</p> 进了南门,过一座拱桥,正对着依水山庄。 <b>依水山庄的大门</b> <b>依水山庄</b> <b>太湖石</b><div> 太湖石的精髓是:瘦、透、漏、皱。这个硕大的太湖石占全了。</div> <b>依水山庄</b> <p class="ql-block"><b>荣兴堂的正门</b></p><p class="ql-block"> 荣兴堂在依水山庄的东边,始建于清康熙清九年(1670),是台州府城较为完整的一座清初建筑。荣兴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一层单檐,南北两透,中间天井,有四合院的建筑风貌,正厅是钱氏“忠孝之家”纪念堂,陈列钱氏三宝和钱氏在临海的谱系。有说“荣兴堂”三个大字是乾隆御笔。</p> <p class="ql-block"><b>荣兴堂侧门</b></p><p class="ql-block"> 荣兴堂参观者都是从侧门进入。门上方写着“一行第”,侧面是“钱府”。</p><p class="ql-block"> 钱氏家族在南宋成为临海主要聚居地,其成员钱景臻曾娶宋仁宗第十女秦鲁国大长公主为妻,被赐予“驸马都尉”之职。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朝廷赐予大长公主宅邸于临海美德坊。“一行第”实为“一行宅”的简称,原指宋高宗赐予大长公主的宅邸地址。</p> <p class="ql-block"><b>荣兴堂天井</b></p><p class="ql-block"><b> </b>一进荣兴堂侧门,就是天井,往南是前厅和正门,往北是正厅。对着侧门的墙上是钱氏在临海的谱系。</p> <p class="ql-block"><b>忠孝之家</b></p><p class="ql-block"> 宋高宗在赐予大长公主宅邸于临海的同时,并御题“忠孝之家”匾额,后悬挂于荣兴堂正堂。</p> <b>金书铁卷</b><div> 唐乾宁四年(897),绍宗皇帝赐予吴越王钱鏐的免死金牌,主要褒奖钱鏐消灭妄图称帝的董昌之功绩,被誉为临海“钱氏三宝”之首。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这里展出的是复制品。<br></div><div> 钱氏三宝:钱鏐铁券(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这里展出的是复制品)、钱氏锦瓶(北宋英宗赐予钱景臻与秦鲁国大长公主的陪嫁铜器,现藏临海市博物馆。)、金涂塔(吴越王钱弘俶铸造的佛塔,现存浙江省博物馆。)。<br></div> <b>荣兴堂的柱子上的木雕</b> <b>台州太守钱暄铜像</b><div> 东湖就是由他主持拓建的。</div> <p class="ql-block"><b>月湖清隐居</b></p><p class="ql-block"> ——位于依水山庄后面</p> <p class="ql-block"><b>东湖小戏台</b></p><p class="ql-block"> ——位于月湖清隐居东边。</p> <p class="ql-block"><b>九曲桥与湖心亭</b></p><p class="ql-block"> 一上九曲桥,就进入湖心景区。</p> <b>湖心亭</b><br> 位于东湖最中心,亭阁三层,飞檐八出,高瓴流瓦,翘角滴翠,气度宏伟,构造精巧,为全湖览胜之佳处,东湖的地标性建筑。古今游者留下颇多诗词对联,如“四壁云山天上下,一亭风月水中央”、“四面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平分”。 <b>湖心亭与半勾亭</b> <b>九曲桥、湖心亭、半勾亭</b><div> </div> <b>半勾亭</b><div> 半勾亭在湖心亭东北,于湖心亭和横堤之间,由九曲石桥相连。此亭单层六角,以六石柱擎撑水中。同治年间由台州知府刘璈所建,亭名源自白居易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石柱有刘璈手书的亭联:“月点波心,静观自得;风送香气,小住为佳。”“半成造化丹青手;勾起烟波浩荡情。”</div><div> 小小临海东湖的湖心亭和半勾亭竟还被收集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可见其景致之佳,影响之大。</div><div> 过了半勾亭,就到湖中央的樵云洲,洲上是东湖另一核心建筑——樵云阁。</div> <p class="ql-block"><b>“山光云景”水榭</b></p><p class="ql-block"> ——位于樵云洲西侧。</p> <p class="ql-block"><b>“清波漾月”水榭</b></p><p class="ql-block"> ——位于樵云洲东侧。</p> <b>樵云洲横堤上的拱桥</b> <b>‌骆临海祠</b><br> ‌ 从九曲桥登上樵云洲,首先看到的是骆临海祠‌,这是为纪念唐代文人骆宾王而建的专祠。骆宾王曾于调露二年(680年)被贬至临海任县丞,在临海任职期间推行教化,开启了临海崇文尚教的传统,推动当地文化发展,其诗集被命名为《骆临海集》。祠堂由清代重建,融合江南园林建筑风格,现为台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b>骆临海祠门前的石狮</b> <b>骆宾王铜像</b><div> 祠内现存骆宾王铜像,身后悬挂“亘古一檄”匾额,正面书写其檄文名句,背面陈列其生平事迹。祠内还建有咏鹅池与咏蝉亭,分别对应其代表作《咏鹅》和《在狱咏蝉》。</div> <b>樵云阁</b><div> 樵云阁在洛海临祠的北边,最初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1708年)重建,同治年间(1871年)再次修缮。传说其建设与明朝“靖难之变”中一位投湖殉国的樵夫有关,后人立祠纪念其气节,故得名“樵云阁”。阁楼坐北朝南,高20米,采用全木结构,虚四层实三层,外围有48根圆柱支撑,内部三层均可观赏湖景。我好不容易登上三楼,却是所有的门均封闭,不能到外面的走廊观景,十分遗憾。</div> <b>樵云阁的挑檐</b> <p class="ql-block"><b>临海东湖樵云阁聮</b></p><p class="ql-block"> 位于樵云阁一层,这是一篇介绍樵云阁的文字,落款是:北京常治国撰,壬午夏日罗恒光书。</p> <p class="ql-block"><b>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台州府景观图</b></p><p class="ql-block"> ——位于樵云阁二层。</p> <b>逢源亭</b><div> 位于东湖樵云洲与后湖的中间,始建年代不详。因亭之南北两道纵堤中各有一座逢源桥,桥洞又沟通东后湖与西后湖,有左右逢源之意,故取名逢源亭。亭有联云“前路莫徘徊、堤上有桥通化境;平心无执着、世间万事总逢源。”赏玩观光之余,尽品人生哲理,得心安处,左右逢源。可惜因一路拍照,已经落大队伍很远,匆匆而过,未来得及留下照片。</div> <b>樵夫祠遗址</b><div> 位于逢源亭北边。《明史》为东湖樵夫的列传:“台州有樵夫,日负薪入市,口不贰价。 闻燕王即帝位,恸哭投东湖死。”后人为他建祠纪念,即樵夫祠。樵云阁也是为他而建的。</div><div> 樵夫殉难的历史上背景是这样的: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破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焚宫自尽,朱棣即位后,建文朝大臣多不屈,殉难者众,时值壬午年,史称“壬午殉难”。作为一介樵夫,为帝王殉死,实为难得,自然会轰动朝野。<br></div> <b>海礁苑</b><div> 位于樵夫祠遗址东边,假山流水,小巧玲珑。</div> <b>知乐堂</b><div> 过了樵夫祠遗址,就已经到后园了。知乐堂在后湖的西边,知乐堂的东边就是淇水园,亭后面台阶之上是古城墙上的揽胜门。</div> <p class="ql-block"><b>淇水园</b></p><p class="ql-block"> 后园一派典型的苏州园林风格,据说这座廊桥还是请来苏州的园林设计师兴建的。</p> <p class="ql-block"><b>拾翠亭</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东湖后园的最后一道风光,之后出东湖北门,接着的行程就是游台州府古城墙。</p> <b>台州府古城墙游览线路图</b><div> 台州府城墙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自晋代开创以来,已有1600余年,迭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不断修筑增扩,其主体部分一直保存着,被誉为“江南长城”,为国家5A级旅游区 ,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div><div> 台州府城平面略呈方形,原来古城墙周长约6285米,1995—2002年间大修,现存城墙长约4670米,城墙高7米,下宽9米,上宽4米,城墙内芯为宋代原筑夯土层,夯土以外层层加扩,表层墙体或砖或石包砌,基本为明代修筑。城墙除了有御敌的功能外,还有重要的防洪功能。遇上大潮,水位升高,洪水时常漫上城来,这个时候城墙就发挥了大堤的防洪功能,这在全国古城墙中尚属孤例。</div><div> 我们从东湖北门出来,过马路,向西不远到“雄镇东南”牌坊,登台阶到城墙上的揽胜门,经普贤寺、八号敌台、百步峻、白云楼、七号敌台、六号敌台、五号敌台、至真妙道、从城隍庙离开古城墙,再经戚公祠回到大巴车。这一段大概占目前保存的古城墙的三分之一,后面还有四号敌台、望天台、烟霞阁、三号敌台、二号敌台、朝天门、大将军炮台、望江门、镇宁门、直对着紫阳街的兴善门、终止于靖越门。</div> <p class="ql-block"><b>雄镇东南牌坊</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三门四柱牌坊,上书“雄镇东南”四个大字。</p> 牌坊背面写着“<b>千古风流</b>”。 <div><b>好汉坡</b></div> 从这儿登上台州府古城墙上的揽胜门,共有198级台阶,且台阶也比较陡,需要足够的耐力,所以也叫“好汉坡”。幸好上了第一段台阶后,向西有一条小道,比较平缓,绕道上揽胜门,可以节省不少体力。 <p class="ql-block"><b>揽胜门</b></p><p class="ql-block"><b> </b>揽胜门是台州府城墙的南端起点,由明代抗倭双层空心敌台、顾景楼等建筑构成,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是戚继光抗倭的重要遗迹。城楼上一层的牌匾是“顾景楼”,二层的牌匾是“湖山一览”。</p> <b>揽胜门城内一侧</b> 在揽胜门上,东湖风光,临海景色尽收眼底。 <b>民族英雄戚继光铜像</b> <b>城墙上的马道</b><div><b> </b>有箭垛的一侧朝向城外。</div> <b>八号敌台</b><div> </div> 双层空心敌台为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创建,始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后开启了北方明长城大规模修筑敌台的先河。敌台兼具士兵嘹望观察和储备修整等功能。这种防御结构后来成为北京八达岭长城等北方长城的建造范本。整个城墙分布着13座这样的双层空心敌台。<div>  在二层空心敌台内,还展出戚继光发明的戚家枪、狼筅,以及他独创的鸳鸯阵法模型,这些珍贵的文物展示了抗倭名将的非凡成就。</div> <p class="ql-block"><b>普贤寺</b></p><p class="ql-block"> 过八号敌台不远,城墙外就见到普贤寺,该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民国时期属台州府八大重点寺院之一。现存殿宇九间,寺内供奉传说为普贤菩萨化身的周七娘塑像。</p> <b>普贤寺大殿的屋顶</b> <p class="ql-block"><b>炮台</b></p> <div><b>百步峻</b></div> 百步峻为江南长城最陡峭地段,相传唐代大将尉迟恭指挥军民筑城到此,由于地势过于险峻,屡次被毁。某日清晨,有梅花鹿沿山脊奔跑,于雪地留下一串脚印。尉迟将军心有所悟,命将士沿脚印做上记号,沿此修建,城遂以成,此后,林海亦有“鹿城”之称。 <p class="ql-block"><b>白云楼</b></p><p class="ql-block"> 百步峻的尽头耸立着一座双层重檐歇山顶结构的建筑,这便是白云楼,江南长城的最高点。在这儿向北可以眺望白云山,向南则可以瞰视巾山,向东可以览尽新城的风貌,向西可以欣赏到古城的风光。因此,白云楼不仅是台州府城墙的一个重要景点,也是临海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到白云楼之前是步步登高,过了白云楼则是一路下坡,轻松多了。</p> 从白云楼出来不多时候,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只好在七号敌台躲雨。约半个小时,雨逐渐停了,才继续游览。 <p class="ql-block"><b>摩崖石刻“至真妙道”</b></p><p class="ql-block"> 过六号敌台、五号敌台,经导游指点,透过茂密的树的间隙,看到摩崖石刻“至真妙道”四个大字,这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御笔,意在彰显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的卓越地位。张伯端,这位被誉为气功修炼和气功理论集大成者的伟大人物,其著作《悟真篇》流传千古。雍正皇帝更是亲自敕封张伯端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并在临海、天台等地赐建三座紫阳道观,以示尊崇。</p> 再往前不远,就到城隍庙,我们在这儿告别府城墙,穿过城隍庙下山。由于下山是和拜访的道路反过来的,这里叙述的次序反过来,从城隍庙的门口开始。 <p class="ql-block"><b>城隍庙大门</b></p><p class="ql-block"> 台州府城隍庙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是台州最早、规模最大且庙产最多的城隍庙。主祀城隍神屈坦为三国时期孙吴大臣屈晃之子,其家族旧宅为庙宇基址,民间素有"先有屈家坟,后有台州城"之说。现存建筑包含主殿"沐泽斯民"匾额、隋代古樟树及唐代香炉等文物。</p><p class="ql-block"> 城隍山也即大固山,因城隍庙修建于此,所以也叫城隍山。</p> <p class="ql-block"><b>重修台州城隍庙碑记</b></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千多年的岁月里,城隍庙曾多次遭受火灾,现存城隍庙是在原来遗址上于2004年重新修复的,保留主殿、药王殿、慈航殿等建筑。</p> <b>城隍庙山门</b> 门扇贴着这个字,请教了把门的道士,他说是“福”字。 <b>城隍庙山门内侧</b> <div><b>问“道”</b></div> 门内的墙上写着一个大大的“道”字,边上的注释为:<div>之江问道<br><div> 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div><div> 道德——上善若水,为而不争。</div><div> 价值——和平包容,齐同慈爱。</div><div> 生态——和谐共生,长而不宰。</div></div><div> 颇有与时共进的味道。</div> <b>拜揭的长台阶</b> <p class="ql-block"><b>钟楼</b></p><p class="ql-block"> 钟鼓楼在台阶两侧,几乎掩映在树丛间,不注意还看不到。</p> <b>鼓楼</b> <b>城隍庙大殿</b> <p class="ql-block"><b>城隍爷屈坦</b></p><p class="ql-block"> 城隍神屈坦是三国时期人士,孙权时期的大臣屈晃的儿子。屈晃官至尚书仆射(238),虽然位高权重,但志在匡扶社稷,常忠言直谏,以忠义著称于时。后来他认为孙权废太子不利于朝廷,就拼命死谏而被削职为民回到章安后,选择居住在临海大固山一带。屈坦于是也跟着来带这里,他无意仕途,奉其母终隐于台州。此后台州屈氏渐成大姓,并且也是可知现存诸姓中的第一古姓。</p> <p class="ql-block"><b>隋樟</b></p><p class="ql-block"> 1400多岁的古樟树,胸径3.22米,高13米,受雷劈而只剩半圈,却依然生生不息,顽强生长。当地民众常来此祈福。</p> <p class="ql-block"><b>隋樟</b></p><p class="ql-block"> 古樟植于隋,已近一千四百年。因遭雷击,故躯干仅剩其半,虽经沧桑,然余阴犹存,柯铜根石,愈见其崛,可谓树中之冠,古城之宝,特勒石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戊寅年秋王及书</p> <p class="ql-block">  离开台州城隍庙,顺着望天台路往西走,路中竖着一座三门四柱三层的唐式木牌坊,牌坊上一面写着“黎元永敬”,另一面写着“干城在斯”。</p> “戚公祠” <p class="ql-block"><b>戚公祠大门</b></p><p class="ql-block"> 门内的照壁是一幅戚继光半身像,左右的对联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刻画了戚继光的宏心壮志。门口的牌匾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牌匾。大部队已经走远了,鉴于时间的关系,未能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  至此,临海台州府文化旅游区所包含的府城墙、紫阳街、东湖都游览过来了,尽管只是走马观花,还有不少缺漏,总还是对这座历史古城有了一些初浅的认知,真的喜欢这座江南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明天我们将转战宁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