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6日,昆明路军休所一行百余人乘D180于12:40到达榆林市,进行为期3天的研学活动。党委书记所长李洁同志亲自带队,参观榆林这块红色的土地,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新时代不忘初心,踔力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李洁所长进行研学动员</p>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我们一行乘车大约20分钟到达镇北台。</p><p class="ql-block"> 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城北约4千米处的红山顶上,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月,原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主要用于监控明长城线上的贡市情况。镇北台是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镇北台,呈正方形,台体为内夯黄土外包砖石的实心构造,共四层,由下至上逐层减小,台之各层均包砌青砖,每层台楼四周围以女墙雉堞,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总高30余米,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镇北台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称号,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边防要塞之一,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位列长城三大奇观之一。讨论镇北台是古代保护榆林的历史见证,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进入新世纪,镇北台对中外人士探寻历史渊源、研究长城文化、体验人文休闲有重要价值意义。2001年6月25日,镇北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老同志们为镇北台的壮观雄伟而感叹,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而折服,为多民族平等和平祥和的生活而高兴。</p> <p class="ql-block">老战友</p> <p class="ql-block"> 从镇北台驱车10分钟即到红石峡。红石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城北约3千米处,峡谷长约350米,是古代水流冲刷和人工开凿而形成,红石峡题刻最早盛行于明嘉靖年间。红石峡为国家3A级景区。分南北两段,东西两壁。北峡两壁中分,上有天然湖泊,下有飞流瀑布,水石相击,石坝横截,北水南流,穿东壁石刻而下。南峡两壁对峙。东西数百米高、千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建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大小40余处石窟庙殿,崖壁上复道飞檐、楼、阁、亭相望。东崖高11.5米、长约307米,西崖高约13米、长约333米,普渡桥飞架东西。榆溪河穿峡而过,他的源头是远在二百多千米的内蒙河套地区,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古称帝源水。红石峡,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于一体,承载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北方地区的文化发展、书法演变以及民间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也是历史的见证,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不同时期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及审美趣味,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与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红石峡主要景点有摩崖石刻、雄山寺、镇北台等。1992年,红石峡摩崖题刻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6月,武侠文艺片《东邪西毒》取景红石峡。</p><p class="ql-block"> 红石峡石刻记录了历代戍边将士的壮志豪情和书法艺术的发展,记录了宗教文化的历史变迁,是研究历史、宗教、文化、军事等的基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