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448760</p><p class="ql-block">美篇名:张理敬</p> <p class="ql-block">黄浦江的潮声里,藏着长白山的回响;上海的弄堂间,飘着延边的稻花香。在魔都的万千微信群中,“延边上海一家亲”是格外温暖的存在——它不是简单的社交群组,更像一座跨越山海的桥,一头连着半个世纪前的青春足迹,一头系着新时代的奋斗节拍,将两拨有着共同“延边情结”的人紧紧拴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9月27日下午,这份“一家亲”的情谊,在延边上海下乡知青联谊会曾丽馨会长创办的“美馨敬老院”里,有了最生动的模样。老知青们带着岁月沉淀的从容,在沪延边朋友们揣着故乡的亲切,两拨人围坐一堂,没有陌生感,只有久别重逢的热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似毫无交集的两拨人,却因“延边”二字成了最亲的家人。对老知青而言,延边是青春的坐标;对新上海人而言,延边是血脉的根脉。他们都把延边视作心头的“故土”,也都为自己能参与上海的发展、为这座城市的经济腾飞添砖加瓦而倍感自豪——这份对“两个故乡”的深情,成了他们最默契的共同语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今天参加座谈会的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边大学上海校友会、上海市朝鲜族文化教育后援会的部分领导和</span>上海延边知青联谊会班子成员及近期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朝鲜语频道报道的马仁群、朱大方、程瑛等朋友。</p> <p class="ql-block">上海延边知青联谊会会长曾丽馨曾在安图县两江公社西江一队插队,今天她早早就开始准备,热情欢迎朋友们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曾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劳模的周逢老师(左二)说,很高兴入群,认识来自我们第二故乡延边的朋友们,那片土地承载了我整整十年的青春岁月,成了一生魂牵梦绕的热土。</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56年前在延边州珲春县椴木沟放牛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群里的“50后”们,是故事的开篇人。半个世纪前,他们还是意气风发的上海知青,背着行囊奔赴祖国东北边疆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那里,他们踩过黑土地的晨霜,听过朝鲜族老乡的伽倻琴,把最滚烫的青春岁月,种在了延边的田野与山林里,从此,这片土地成了刻在骨子里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老话在现场有了新的注解。延边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金洪国给上海老知青带来了精美的月饼。没有客套的寒暄,话里话外都是道不尽的牵挂与惦念,热烈的氛围里,满是“延边上海一家亲”的深情厚谊。</p> <p class="ql-block">留日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神经内科主任金洪国先生,朝鲜族,是延边大学校友会现任会长。</p> <p class="ql-block">延边大学上海校友会汇聚了众多在沪深耕的优秀校友,他们遍布经济、文化、法律、科技等关键领域,以专业才智为上海城市发展注入延边力量,成为连接母校与上海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支队伍极具包容性,昨天到访的7位代表中,涵盖5位朝鲜族、1位满族与1位汉族,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一心的生动缩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公益实践中,校友会亦形成特色:不仅持续开展助学行动,定向资助延边籍在沪学子;还联动沪上资源,为家乡引进教育、医疗帮扶项目,以跨界担当书写责任答卷,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朝鲜族文化教育后援会首任会长蒋东振先生。</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朝鲜族文化教育后援会在文化传承、教育支持及社会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功绩。</p><p class="ql-block">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该后援会积极参与组织各类朝鲜族文化活动,如支持上海各大学朝鲜族迎新大会,通过邀请优秀朝鲜族企业人士、教授等与新生交流,增强朝鲜族文化在沪的传播与传承。此外,推动朝鲜族传统艺术形式如舞蹈等在上海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p><p class="ql-block"> 助力教育发展:后援会对在沪朝鲜族学生的教育给予了有力支持。例如,其参与举办朝鲜族新生欢迎会,让远离家乡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减少孤独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后援会还为不少朝鲜族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朝鲜族文化教育后援会理事张境桦女士,“延边上海一家亲”微信群的群主。</p> <p class="ql-block">延边大学上海校友会秘书长马海龙先生,满族。</p> <p class="ql-block">今天来到美馨敬老院的人,除上海老知青以外,是群里的60后、70后、80后“新上海人”。他们自小在延边的炊烟里长大,带着故乡赋予的热情与坚韧,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奔赴远方:有的来上海念书深造,在校园里汲取知识养分;有的留学海外后归来,带着国际视野被上海作为人才引进。如今,他们在金融、科技、文化、法律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成了上海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延边大学上海校友会前秘书长宋明韩先生,朝鲜族。</p> <p class="ql-block">万晓龙,延边大学上海校友会副秘书长,汉族。</p> <p class="ql-block">龙 铉 朝鲜族</p><p class="ql-block">延边大学上海校友会法律援助中心主任。</p> <p class="ql-block">朱大方,曾在延边龙井县下乡的上海知青,热心于知青活动,现任欧阳知青合唱团副团长。去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朝鲜语视频号曾播出了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程瑛(左一),曾下乡在延边和龙县,我在今年7月9日制作的美篇《虹馨舞蹈志愿者上央视背后故事》中曾介绍过她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但凡在延边生活过的人,都藏着一身“能歌善舞”的基因。这场相聚里,歌舞成了最自然的表达。明明是初次见面,可当有人哼起朝鲜族民谣《阿里郎》的调子,老知青们便跟着打起节拍;新上海人顺势起身,踩着熟悉的舞步跳了起来。歌声绕着敬老院的屋檐,舞步踩着共同的回忆,那一瞬间的心动,比任何语言都更能诉说彼此的亲近。</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间正在拍照的马仁群,是自学朝鲜语走向事业成功的典型,今年7月央视朝鲜语视频号播发了记者采访他的故事,在社会上广受好评。他也是这次“延边上海一家亲”活动牵线搭桥的功臣之一。</p><p class="ql-block">照片左一的沈思德在延边珲春县镇郊公社插队,参军后曾在延边军分区文工团担任独唱演员,后到上海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座谈会上他高歌一曲《红太阳照边疆》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临近国庆节了,上海延边知青联谊会的部分朋友提前来到敬老院,与敬老院长者一起参加联欢活动后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场相聚终有尾声,但“延边上海一家亲”的故事还将继续。从东北边疆到东海之滨,从青春岁月到奋斗当下,黑土地的淳朴与黄浦江的活力,在这群人身上交融成最动人的风景。往后的日子里,不管是线上的热聊,还是线下的相聚,这份因“延边”而起、因“上海”而浓的情谊,会像长白山的青松、黄浦江的浪花,永远鲜活,永远温暖。</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张理敬</p><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张理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