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打破传统历史课堂“单向讲解多、深度互动少”的局限,精准把握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核心知识点的认知盲区,提升课堂启动与教学效率,2025年4月30日,吴迷老师在八下历史《新文化运动》的课堂上,“希沃白板+易课堂”的组合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边界,让师生互动从“单向传递”升级为“双向深度联动”。导入环节,吴老师用<b>希沃白板的课件库功能</b>调取动态史料包,点击屏幕上的《新青年》封面就能弹出刊物创办背景与栏目内容,同时通过<b>易课堂的课前预习推送功能</b>,展示学生课前提交的“新文化运动人物认知问卷”数据,用柱状图直观呈现“80%学生对胡适‘文学革命’主张了解不足”,精准锚定讲解重点;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吴老师在希沃白板上开启<b>课堂活动“拖拽分类” </b>,让学生上台将“民主、科学、旧道德、新文学”拖入对应板块,台下学生则通过<b>易课堂的实时点赞功能</b>为台上小组投票,系统瞬间生成投票结果,还能在评论区补充“我认为‘旧道德’还包括封建礼教”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时,吴老师用希沃白板的<b>批注功能</b>在思维导图上圈画“思想解放”核心点,同时发起<b>易课堂的即时提问</b>,学生在平板端匿名提交“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的启示”,吴老师筛选3条优质答案投屏展示,引发全班讨论;临近下课,吴老师通过<b>易课堂的随堂测试功能</b>发布6道题,学生提交后系统自动批改,吴老师结合希沃白板的<b>数据看板</b>,将“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这道正确率仅62%的题目重点讲解,同步用批注功能补充《新青年》与北京大学的关联史料。</p> <p class="ql-block"> “希沃白板+易课堂”的协同应用,为《新文化运动》教学带来显著优势:双<b>平台数据互通</b>让学情把握更精准,易课堂的预习数据与随堂测试结果,能通过希沃白板直观呈现,帮助教师快速定位知识盲区,避免“盲目教学”;<b>互动形式更立体,</b>希沃白板的可视化操作搭配易课堂的全员参与功能,既满足了学生上台展示的需求,又让台下学生能通过点赞、评论、答题深度参与,解决了传统课堂“少数人互动、多数人旁观”的问题;<b>教学资源联动更高效</b>,希沃白板的动态课件可与易课堂的史料推送、观点收集功能无缝衔接,比如讲解人物时,既能用希沃展示人物头像弹窗,又能通过易课堂推送人物经典语录,让知识点呈现更丰富;<b>登录与使用便捷性高:</b>师生只需分别下载希沃白板、易课堂APP,通过教室大屏显示的二维码扫码登录,双平台数据即可自动同步,无需手动关联账号或复杂设置,节省课前准备时间,课堂启动效率大幅提升。</p> <p class="ql-block">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也存在不足:<b>一是硬件设备门槛较高:</b>易课堂的投票、答题、提交观点等核心功能,需学生每人配备平板才能充分发挥;若学校硬件条件不足,部分学生无平板或仅能使用手机参与,不仅操作体验受限,还会出现“无设备学生只能旁观,无法参与互动”的情况,导致课堂参与度两极分化,难以在硬件薄弱的学校推广实施;<b>二是易课堂部分功能依赖网络</b>,若教室网络波动,学生提交答案或评论时会出现卡顿,导致互动中断;<b>三是希沃白板的批注内容无法同步至易课堂</b>,学生课后回顾时,只能查看易课堂的测试报告,看不到课堂上教师的实时批注补充,影响知识复盘的完整性;<b>四是学科专属功能较欠缺:</b>双平台针对历史学科的功能较少,易课堂没有史料对比上传、自定义时间轴梳理功能,无法满足“梳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关联”的需求;希沃白板的互动活动仅支持拖拽、分类等基础形式,缺乏“史料批注互评”“观点辩论投屏”等深度探究功能,难以支撑复杂的历史分析任务。</p> <p class="ql-block"> 整体来看,“希沃白板+易课堂”的组合为《新文化运动》这堂历史课构建了“数据驱动、全员参与、资源联动”的教学新生态,完美契合“科技助力,创新教育”的理念。从课前预习数据锚定重点,到课中双平台协同实现多维互动,再到课后测试报告辅助巩固,这套组合工具不仅让抽象的历史知识点变得可感、可探,更让教师能实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尽管在操作切换、网络依赖等方面存在不足,但通过提前熟悉双平台操作、课前调试网络等准备工作,这些问题可有效缓解。未来,这类“硬件工具+软件平台”的协同应用,必将成为历史课堂创新的重要方向,既保留历史学科的严谨性,又让课堂充满互动活力,助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思考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