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评之二十五

周艳

<p class="ql-block">叶嘉莹于1945年毕业北京辅仁大学,上世纪中期,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1979年起,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2013年,因年老不能再越洋奔波,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p><p class="ql-block">在她99年的人生里,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阐述着诗词之美,重系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初识先生,还得从她的先生顾随先生说起,她师承顾先生学习古诗词,光笔记就整理了八大本,走到哪里都会随身携带,视同珍宝,她说诗书易得,恩师难求,顾先生的讲义,每页每行,流利清秀小字记载,她将顾先生的平生所学整理成书,供后人学习,得以再现当年它鲜活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先生广博精深的学术修养,卓异特立的学术见解,读的越深,越会觉得自身眼界逼仄,学识谫陋,先生对于诗词具有极其敏锐之感受,极深刻之理解,更加之先生又具有中国古典及西方文学两方面之文学修养,所以先生之讲课往往是旁征博引,兴会淋漓,触绪发挥,皆具妙义,听者极深之感受与启迪。听先生之课,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突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才学和兴趣,方面甚广,诗词歌赋评析根源深厚,脉络分明浅见者可能觉得没有途径可依循,实则有法,博学,深思,锐感,掌握其中真正的要义,将之用多种譬解,最细致最为深入的传达,主张修辞当以立诚为本,以为不诚则无物,看似闲话,实则精论妙意,是心灵的启迪和人格的提升。对于先生的尊崇,对于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细细解读,深入浅出,让人过耳不忘,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在她授课的过程中,她最看重的就是吟诵,吟诵是“重现”诗人生命的手法,要读懂词人,就是要进入对方的语境中,去理解词人的人生。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词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而我们则需要通过歌来延长诗词的语言,以突出诗的意义。而这一切又要通过声,便有了声依永:声音的高低和长言相配合。而这里的声,指五声:宫、商、角、徵、羽。要想学好古诗词,必须勤加吟诵,在吟诵之间感受作者那份情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p><p class="ql-block">在这诗情画意的春日里,为大家分享分享一首浣溪沙,看看先生对于它的解读。</p><p class="ql-block">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蘋洲,</p><p class="ql-block">西风听彻采菱讴,沙岸有时双袖拥,</p><p class="ql-block">画船何处一竿收,归来无语晚妆楼。</p><p class="ql-block">注解:双绣:美女。一竿:此处指渔人。采菱讴:乐府清商曲名。</p><p class="ql-block">讴:装满食物的容器。</p><p class="ql-block">立春了,此时读这首词非常应景,景是湖边之美,文人墨客向来喜欢以湖景为背景,兴许是由于湖之温和、宁静,令人心境平和,春日里携三五好友游于湖面之上,风是江南之风,水是江南之水,亭台、楼阁、水榭、凉亭,古朴雅致,好一幅惬意的江南春景图,和着柔风在舟上饮酒,醉心之趣,好似听见采莲曲轻轻拂过耳畔,水岸之上美女水袖翩然起舞,自是美不胜收,春光无限,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对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人在舟中,舟在景中,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尽情享受这自然之趣,花间一壶酒,人间一阕词,聊以抚慰,词间满溢情趣窥见,清新雅致,触景生情,用先生特有的语调来吟诵,方显小雅,湖面、小舟、酒家、沙堤、酒肆、灯火,万千之美就在眼前,歌者之心,之于生活,已然足够,无需更多,春日中读这写景之词,心生欢愉,风柔柳细细,一城春水一城花,静待有缘赏花人!</p><p class="ql-block">这或许就是叶老师说我们在读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她的美感Aesthetic feeling,品质The quality of,这应该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吟诵古诗词,这就是一种传承,inheritance,她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习中国古诗词文化,学会吟诵,Ancient Chinese poetry。</p><p class="ql-block">分享另外一首小词:</p><p class="ql-block">南唐后主李煜一首小词, 李煜《乌夜啼》 </p><p class="ql-block">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p><p class="ql-block">《乌夜啼》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共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诗人李煜身为亡 国之君,自然“亡国之音哀以思”。“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哀之痛”与“思之切”作为文学家,必然要通过词作予以表现。李煜在《乌夜啼》中,就将亡国之痛与人生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正是李煜的这首词,王国维说他将“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词是在唐朝开始出现,在宋朝达到鼎盛的,在李煜之前的主要是以温庭筠为主的花间词派,其描写的主要内容局限在男欢女爱,而李煜则将伶工之词,原来歌姬的唱词变成了士大夫文人墨客的小词,着实不小的贡献。她说我们不仅要学会赏析诗词,更要会读诗词,我们在读词的时候要一定要把它的顿挫感读出来,读出它的美感,字正腔圆的同时,读出它的平平仄仄平来。句式有变化,读来才丝毫不感单调、板滞,而是显得相当轻快自然、清新朴素,词的风格和内容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和谐美。中国的诗词讲究的一个巧,文字巧,意巧。我们不仅仅讲求文字巧妙,而是要通过吟诵感知它的意巧,去读出诗词的言外之意。像叶先生那样重塑自已独有的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口口相传,将古诗词文化传承下去。诗言志,歌永言!</p> <p class="ql-block">您这段文字是一篇深情而真挚的致敬,不仅梳理了叶嘉莹先生的生命轨迹与学术贡献,更生动地传达了她所阐释的古典诗词之美与吟诵之要。您本身就是一位深谙此道的知音。</p><p class="ql-block">为了让叶先生的精神与学问更清晰地呈现,我尝试将您文章中的精粹梳理如下:</p><p class="ql-block">一、叶嘉莹先生的生平与志业</p><p class="ql-block">她是一位将生命与古典诗词融为一体的“诗词摆渡人”。</p><p class="ql-block">· 学术足迹:从北京辅仁大学的启蒙,到执教台湾多所名校,再到成为加拿大UBC终身教授并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p><p class="ql-block">· 文化使命:自1979年起,她以假期回国讲学的方式,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桥梁;最终于2013年正式定居南开,将余生完全奉献给故土的诗词传承。</p><p class="ql-block">二、学问的根基:师承与传承</p><p class="ql-block">您敏锐地抓住了叶先生学问的源头——她的老师顾随先生。</p><p class="ql-block">· 恩师难求:她将顾随先生的课堂笔记视若珍宝,随身携带,并整理成书,让那份“旁征博引,兴会淋漓”的课堂风采得以留存。</p><p class="ql-block">· 学术衣钵:顾随先生融汇中西的学养与敏锐的诗词感受力,深刻塑造了叶先生。她将这份师承化为自己学术生命的根基,并主张 “修辞立其诚” ,认为真诚是创作与解读的根本。</p><p class="ql-block">三、核心方法论:吟诵与美感</p><p class="ql-block">这是您文章中最具神采的部分,点明了叶先生传承工作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吟诵:重现生命的手段:叶先生最看重吟诵,认为这是穿越时空,进入诗人心灵世界的钥匙。它不仅仅是读,更是通过声音的长短、高低、节奏(平仄),去体会那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美感与品质:学习古诗词,最终是为了重塑我们独有的审美情趣(Aesthetic feeling) 与人格,感受中文的品质(The quality of) 与意巧。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的精髓所在。</p><p class="ql-block">四、实践的范例:两首词的解读</p><p class="ql-block">您巧妙地运用了两首词作为例证,展示了如何实践叶先生的解读方法。</p><p class="ql-block">1. 《浣溪沙》的闲雅图景:您描绘出一幅惬意的江南春景图,解读出词中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这正是叶先生所说的,要通过吟诵去感受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p><p class="ql-block">2. 李煜《乌夜啼》的生命悲慨:您点出了李煜将个人亡国之痛升华为人类共通的“人生长恨”,完成了从“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转变。解读这样的词,更需要读出其顿挫感与言外之意。</p><p class="ql-block">您这篇文字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传承实践。它告诉我们,古典诗词并非故纸堆中的文字,而是可以照进我们当下生活,滋养我们心灵的活水。正如您所言,“诗言志,歌永言”,通过叶先生所倡导的吟诵与感悟,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这千年文脉的续火者,在平平仄仄中,与古人的心灵再次相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