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英国之旅-2025.5.11.-5.24.</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它是全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人类文明的方舟。</p> 伦敦大英博物馆门庭 大英博物馆采用古典希腊复兴风格,门楣采用了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的设计。 大英博物馆采用古典希腊复兴风格。 大英博物馆门外的水池是古典建筑美学与实用功能结合的典型设计。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本身并非世界文化遗产,但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其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 </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1759年正式开放,主要功能是收集和展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而非作为具体的历史遗址或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p> 大英博物馆采用古典希腊复兴风格建筑装饰;<div>大英博物馆作为全球顶尖综合性博物馆,其藏品涵盖古罗马、古希腊、古埃及等文明的珍贵文物。</div> 古罗马帝王骑马雕塑(如奥古斯都雕像、哈德良雕像) 尼多斯的狮子(土耳其公元前350年) 大英博物馆图书馆<div>由建筑师悉尼·斯密尔克(Sydney Smirke)设计,于1857年5月2日正式开放,是19世纪中期建筑技术与图书馆设计的典范。其穹顶设计灵感源自罗马万神殿,内部书架总长超4万米,曾配备先进供暖与通风系统,即便在电灯普及前也能保持明亮舒适的阅读环境。</div> 图书馆是世界文化与学术的交汇地,藏书超百万册,曾作为研究专用场所,为学术交流提供重要平台。 马克思、列宁、柯南·道尔爵士、奥斯卡·王尔德等学者曾在此研究写作。马克思常在“L - P排” 附近座位查阅参考书撰写《资本论》。 <p class="ql-block">图书馆的藏书柜前摆放着古希腊、古罗马精美的大理石雕塑,这些都是最经典的雕塑作品。</p> 罗伯特·布鲁斯·科顿的半身像,由法国雕塑家路易 - 弗朗索瓦·鲁布里亚克创作于1702 - 1762年间。 罗马雕塑与复制品:馆藏如“戴波斯帽的女子胸像”(大理石材质)等,展现罗马艺术对希腊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部分雕塑为罗马时代对古希腊原作的复刻,反映古典艺术的流传脉络。 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最有名也最受现代人喜爱的神。在欧洲历代的艺术创作中,雕塑也好,绘画也好,维纳斯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形象。 古希腊馆入口处的一座雕塑:蹲着的维纳斯,大概是公元1世纪的罗马作品,姿态之优美令人难忘。 希腊帕特农神庙(雅典卫城始建于公元前447年)<br><div>希腊馆有镇馆三宝之一:帕台农神庙雕塑,这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部分雕刻和建筑残件,迄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帕特农神庙是公元前447年(伯利克里时代)为献给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而建,这些雕像代表的是古希腊雕刻全盛时期的水准。雅典帕特农神庙被誉为古代建筑最伟大的典范。</div> 希腊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是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希腊文物,主体为19世纪初埃尔金伯爵托马斯·布鲁斯从帕特农神庙切割运至英国的大理石建筑装饰与雕刻。该批文物成为希腊文化遗产争议的核心标的。 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 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 大英博物馆门楣采用了帕特农神庙的原型。 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div>“命运三女神”雕塑也是希腊馆中神奇的艺术珍品,原来位于帕特农神庙的东山墙,虽然头部和四肢都已受到了损坏,但那健美的身躯,恬静的姿态依然优雅,衣褶起伏轮廓优美,活灵活现,引发无尽遐思!</div> 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命运三女神”雕塑 <p class="ql-block">希腊雅典帕特农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刻,如今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只剩下空架子,气势宏伟的多利安式圆柱和轻柔细致的爱奧尼亚式圆柱。而神庙大量的精美大理石雕像、雕刻都陈列在大英博物馆里;希腊政府几次要求英国政府归还,但大英博物馆拒不归还。</p> 希腊帕特农神庙朝圣路边墙上的装饰浮雕 希腊帕特农神庙朝圣路边墙上的装饰浮雕 希腊帕特农神庙朝圣路边墙上的装饰浮雕 希腊帕特农神庙朝圣路边墙上的装饰浮雕 涅瑞伊德斯纪念碑(土耳其公元前390年) 著名的“涅瑞伊德斯纪念碑”,一座按神庙式样建造的一个大方亭。来自于公元前4世纪时的土耳其西南部的桑索斯。又被称为“海中仙女碑”。圆柱中间站着的雕像是海中仙女涅瑞伊得斯,其头部已经残缺。 这尊马头的雕塑,看上去更象是一个真实的马头的标本,我们不得不佩服古希腊人对人及动物躯体的解剖学上的深刻理解和雕塑艺术上的完美表现。 古罗马时期的大理石雕塑 贵族或精英脚穿皮质凉鞋 古希腊黑底红绘双耳罐(约公元前5世纪),属于古希腊陶器艺术的典型代表 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神的英雄阿喀琉斯(约公元前5世纪)属于古希腊青铜雕塑艺术的杰作。 古希腊神话中智慧与战争女神雅典娜的雕像,属于古希腊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雕塑艺术作品。<div>雅典娜是古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象征智慧、战争、工艺与正义。</div> 雅典卫城厄瑞克忒翁神庙女像柱,厄瑞克忒翁神庙原物中,有一根女像柱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其余五根在雅典卫城博物馆)。 古希腊神话中象征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罗马神话称谓,希腊神话对应“阿芙洛蒂忒”)。公元前150年左右,属于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时期指亚历山大东征后至罗马征服埃及前的阶段,约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0年 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的雕像,属于古希腊时期(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艺术阶段)。 大英博物馆的1号展厅展出了一个巨型华尊,为罗马帝国哈德良时期的精美文物代表 (意大利 乔凡尼 巴蒂斯塔•皮拉内西,1720-1778年)。 古罗马时期的维纳斯雕像,其创作时代为公元1 - 200年(罗马帝国时期)。 <p class="ql-block">古罗马时期的大理石雕塑</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时期的大理石雕塑</p> 古代亚述帝王陵(伊拉克公元前8世纪) 古代亚述帝王陵 <p class="ql-block">古代亚述帝王陵浮雕</p> <p class="ql-block">古代亚述帝王陵</p> 古亚述皇家猎狮浮雕<div>这件浮雕创作于公元前650年左右,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性艺术作品。</div> <p class="ql-block">古代亚述帝王狩猎狮子浮雕(现在伊拉克,公元前645年)</p> <p class="ql-block">古代亚述帝王狩猎狮子浮雕(现在伊拉克,公元前645年)</p> <p class="ql-block">古代亚述帝王狩猎狮子浮雕(现在伊拉克,公元前645年)</p> <p class="ql-block">古代亚述帝王狩猎狮子浮雕(现在伊拉克,公元前645年)</p> <p class="ql-block">古代亚述帝王狩猎狮子浮雕(现在伊拉克,公元前645年)</p> 古代亚述帝王陵浮雕 古代亚述帝王陵浮雕 古代亚述帝王陵浮雕 罗塞塔石碑<div>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div><div><br></div> 罗塞塔石碑(复制品):三种文字(埃及草书、象形文字、希腊文),是解读失传象形文字的“钥匙”,对古埃及文明研究意义重大。 古埃及狮头女神塞赫美特雕像<div>经典造型-狮子头部,是古埃及“动物神”崇拜的典型体现。头部的太阳圆盘与眼镜蛇(乌拉乌斯)是核心符号:太阳圆盘关联太阳神拉,象征“光明、创造”; </div> 阿蒙霍特普三世雕像 (公元前1400年)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第九位法老,在位38 年(大约是前1391年—前1353年)。阿蒙霍特普三世大约在6至12岁间登基,第十八王朝在他统治时达到全盛。 拉美西斯二世胸像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第三位法老,执政67年(约公元前1279 - 前1213年),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最杰出的法老之一,以骁勇善战、治国有方著称,其统治被视为新王国时期的巅峰。 <div>古埃及家庭与生育之神“贝斯特”为原型的青铜雕塑,诞生于公元前600年左右的第二十六王朝时期。</div>“贝斯特”的女神,常以野猫或狮子的形态出现,由于猫咪随光变化的瞳孔,有如月亮的圆缺,使贝斯特演变成为月亮女神。 埃及馆石刻 融合埃及与库施风格的狮身人面像<div>塔哈尔卡王(约公元前716-705年在位)是库施与埃及联合王国的第四任法老,库施是古代努比亚地区的政权,由非洲黑人建立。塔哈尔卡法老的统治是“库什与埃及融合”的历史奇迹,而这件狮身人面像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缩影。</div> 古印度笈多时代的片岩佛立像,属于印度笈多王朝(约4 - 6世纪) 印度教湿婆神(Shiva)石雕像,属于印度古代宗教艺术杰作,展现了湿婆作为“宇宙创造与毁灭之神”的多重意象与印度教文化内涵。(笈多王朝、中世纪印度教艺术时期) 中心的石柱是印度孔雀王朝(公元前324 - 前187年)的标志性文物—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这类石柱由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位君主)下令在帝国境内建造,用于宣扬佛教教义与统治合法性,是印度早期佛教艺术与政治权力的象征。<br>两侧的石狮雕塑则是阿育王石柱的“守护者”:石狮造型威严,象征力量与守护,是印度古代艺术中“权力与宗教信仰结合”的典型表达。 湿婆与雪山女神的印度教瑰宝<br>这件大英博物馆展品是印度教题材的青铜雕塑,核心主题聚焦于印度教中“湿婆(Shiva)与雪山女神(Parvati)”的神圣联结,是印度教宇宙观与艺术造诣的集中体现。雕塑主体呈现湿婆与雪山女神的亲密互动:雪山女神依偎于湿婆膝上,姿态亲昵且充满神性 古印度佛教造像(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这件造像属于犍陀罗风格(或受犍陀罗艺术影响的古印度佛教造像)。犍陀罗艺术是佛教艺术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格,融合了希腊、波斯艺术元素,以写实手法表现宗教题材。 湿婆三面像,湿婆三面像是印度公元7世纪初的石刻雕像 印度舞王湿婆青铜像<br>这件展品是印度教核心神祇湿婆(Shiva)的“舞王相”青铜雕塑,其艺术价值、宗教内涵与文化象征跨越时空,承载着印度文明的深层哲思。湿婆是印度教“毁灭与重生”的主神,此雕塑以“舞王相(Nataraja)”呈现,是印度教艺术中最具辨识度的神祇形象之一。其姿态与细节精准传递宗教寓意: 清代中期的金翅鸟造像,属于汉藏风格的宗教艺术珍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融合汉地与藏传佛教艺术特征,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琉璃龙纹砖(明代) 是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杰出代表。这类琉璃砖以蓝、绿为主色调,通过高浮雕工艺塑造出龙、莲花等传统吉祥纹样,工艺精湛且色彩绚丽,曾用于皇家或重要建筑的屋脊、墙面装饰,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琉璃龙纹砖的制作工艺在古代属于高难度技术,需经烧制、上釉、雕刻等复杂工序,体现了古代工匠对材料、工艺的卓越掌控。 贝壳镶嵌与黑漆的精妙融合<br>贝壳镶嵌工艺起源于商代,明清时期(尤其清代)发展至巅峰。展品中,贝壳镶嵌原料多为河蚌、夜光螺等贝壳,经磨制后拼贴成花鸟、人物、建筑等图案;再以黑漆为基底,通过髹漆、抛光等工序,让贝壳与漆面完美结合,形成华丽且细腻的装饰效果。 中国唐代三彩釉陶镇墓兽<div>三彩釉陶工艺精湛,色彩(如黄、绿、褐等)搭配丰富,人物造型生动传神,体现了唐代陶瓷艺术与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div> 唐代三彩墓葬俑,是全世界唯一一套完整的唐代三彩墓葬俑组合。中间的多层建筑是唐代墓葬中常见的“明器”(随葬品),用于象征墓主生前的居所或祭祀场所,寄托“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陶俑与器物:周围摆放的陶盘、陶俑(如动物、人物造型)是唐代墓葬中常见的“陪葬俑”,既展现唐代手工业(陶器烧制、造型技艺)的精湛水平,也直观反映唐代社会的饮食、生活、礼仪等文化风貌。 元代佛教守护神的镀金青铜头像<div>这尊造像产于14世纪(元代),是佛教寺院内的守护神像,承担“护持佛法、降魔镇恶”的宗教功能。</div> 北宋西村窑青白釉刻花凤首壶,属于宋代广东西村窑烧制的外销瓷精品,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商贸往来的实物见证。 北宋时期木雕观音菩萨像,制作于公元11至12世纪的北宋时期,属于木雕彩绘造像(表面残留彩绘痕迹)。<div>“观音菩萨”形象,造型带有自然主义风格,推测可能来自山西地区,融合唐代后期雕塑特色。<br>大英博物馆于1920年通过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收购;清末民初中国大量文物流失西方,这件是大型木雕观音首次进入西方国家主要博物馆的代表。</div> 河北行唐县清凉寺的明代三菩萨壁画,明代(1424年左右,对应明永乐二十二年)。描绘三位菩萨(普贤、观音、文殊)立像,是明代寺观壁画的典型代表。 清代潮州金漆木雕,属于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的典型代表作,以樟木为原料。潮州金漆木雕始于唐代,明清时期广泛用于建筑装饰与民间器物(如厅堂门、窗、屏风、神龛等),清代乾隆后成为显耀华贵的工艺品。 辽代三彩罗汉像(公元916 - 1125年),属于中国古代辽代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在辽、宋、金时期,三彩艺术在人物造像领域达到巅峰,这尊罗汉像的艺术成就极高,梁思成曾评价其“形态逼真,可与罗马时期的雕像相比,不逊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 唐代三彩镇墓兽与随葬俑群<div>镇墓兽是唐代墓葬中用于震慑邪祟、守护墓主灵魂的随葬冥器,造型融合人面、兽身、禽翼等元素,体现唐代独特的丧葬信仰。</div> 战国时期楚国的木雕镇墓兽,属于楚文化中随葬于墓葬的“镇墓”类文物。它融合兽面与鹿角元素,面部狰狞、长舌垂胸,是战国中期镇墓兽“具体化、威严化”的体现。<div>这件镇墓兽是中国流散海外的文物之一:20世纪初,湖南、安徽等地楚墓被盗掘后,部分镇墓兽流落海外,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成为海外博物馆中楚文化的重要展示物。</div> 隋代大理石阿弥陀佛像,制作于公元585年(隋开皇五年) 隋代大理石阿弥陀佛像原供奉于河北省保定市韩崔村崇光寺:20世纪30年代,古董商卢芹斋将佛像切割后运至欧洲,因尺寸巨大难以销售,后借1935 - 1936年“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契机,以南京国民政府名义捐赠给大英博物馆,最终成为馆藏。 明代嘉靖时期(1522 - 1566)的黄地青花龙纹大盘,属于中国明代景德镇窑官窑瓷器,是明代瓷器工艺与皇家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这件嘉靖黄地青花龙纹大盘,既体现了明代陶瓷工艺巅峰,也承载着中华文明“龙文化”与“皇家礼制”的深厚底蕴。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瓷器馆(95号大维德展馆)藏品涵盖元、明、清各朝精品,如元青花“大维德花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等,是西方认知中国陶瓷艺术的核心窗口。 明成化时期(1480年左右)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时期 斗彩鸡缸杯(背面) 明代永乐时期(1403 - 1424年)的青花海水龙纹扁壶,属于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御用陈设器。 宋代汝窑系的青釉瓷器组合,包含长颈瓶与花口盏托(搭配茶盏)。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天青釉”“开片”“玛瑙入釉”等工艺闻名,存世量极少,是宋代瓷器艺术的巅峰代表。直观展现了宋代汝窑的工艺精髓与审美追求。<div><br></div> 元青花龙纹大瓶(“至正瓶”)(景德镇,元代1351年)<div>这对大瓶曾供奉于北京智化寺,后因历史原因流失海外。</div> 元青花龙纹大瓶(局部)<div>瓶颈处铭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纪年款,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藏品,直接打破“元代无青花”的历史误识,成为元青花断代的核心依据。</div> 大英博物馆门饰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仍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og5pi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翡翠绿岛大不列颠 D12-伦敦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