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国画的“道”理之十二~邹大耳

邾耷~诗书画

<p class="ql-block">文:邾耷</p><p class="ql-block">图:邾耷</p><p class="ql-block">春雨思君地</p><p class="ql-block">秾花识太阳</p><p class="ql-block">半生书搭屋</p><p class="ql-block">漫笔补寒墙</p><p class="ql-block">~邹大耳(邾耷)</p><p class="ql-block">大家越写越看似平淡,然气魄万千,笔墨沉厚,境界高远。而小家越写越看似高深,终笔墨俗不可耐,气散而力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浅述中国画的“道”理之十二~邹大耳</b></p><p class="ql-block">道德经~</p><p class="ql-block">“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p> <p class="ql-block">论“大器晚成”中国画境的“合道”</p><p class="ql-block">“大器晚成”乃自《道德经》与“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共同构成老子对“大”之境界的哲思,其核心并非“成功迟滞”,而是对“厚积薄发”规律的推崇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否定。</p><p class="ql-block">这一思想与中国画境的深层沉集存在“道”的同构性,二者均以“慢沉淀”为路径、“合自然”为核心、“显本真”为归宿。中国画境的“晚成”非因画家年老,而是“内外兼修”达至极致后,艺术表达与“道法自然”哲学的必然融合,彰显了东方文化中“慢即快、藏即显”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一、“大器晚成”的哲学内核:“大”之境界的解构</p><p class="ql-block">以“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破世人对“大”的具象认知,指出真正的“大”从不显于表面、急于成型,“大器晚成”正是这一逻辑的延伸,可从三重维度解读:</p><p class="ql-block">(一)文境维度:</p><p class="ql-block">“大器”与“晚成”的共生逻辑</p><p class="ql-block">“大器”指向承载重大价值的事物,如治国之才、传世之器、深刻思想,其价值厚度决定了“孕育期”的长度。如同古代铸鼎,小鼎可一日成型,象征国运的“大鼎”却需经选料、熔炼、塑形、淬炼等数十道工序,耗时数月乃至数年。“晚成”并非时间的偶然,而是“大器”去除杂质、沉淀价值的必然过程,它消解了对“速成”的执念,让“等待”成为价值升华的必经阶段。</p><p class="ql-block">(二)哲思维度:</p><p class="ql-block">对“有为”的解构与“自然”的遵从</p><p class="ql-block">“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在“大器晚成”中体现为对“人为加速”的反对。事物成长有其内在规律,外力干预只会破坏其本质。战国时百里奚早年颠沛流离,70岁方被秦穆公重用,助秦国称霸,其“晚成”非因能力不足,而是“周游列国观世事”、“躬耕养母修心性”的积淀。让他的治国智慧更具“稳”与“容”的特质;姜子牙垂钓渭水数十载,直至晚年才遇周文王,正是这份“守静”的等待,让他成为奠定周王朝基业的“大用之器”。二者均印证了真正的价值从非“催熟”,而是“待熟”,顺应自然规律的“慢”,恰是通向“大”的最快路径。</p><p class="ql-block">(三)现实维度:</p><p class="ql-block">对抗焦虑的“时间哲学”</p><p class="ql-block">在“内卷”与“速成文化”盛行的当下,“大器晚成”成为重构成功标准的标尺。成功的价值不以“速度”衡量,而以“厚度”定义。“晚成”的时光非“空白期”,而是“蓄力期”。</p><p class="ql-block">如大树扎根,地下根须越庞大,地上枝干越挺拔;如匠人制瓷,反复揉捏、烧制的过程,正是“凡胎”蜕变为“大器”的关键。它提醒世人不必因他人“早成”焦虑,不必为短期无获气馁,“慢”的坚持终将让“小用”升华为“大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中国画境的“沉集”与“晚成”:</p><p class="ql-block">“大器晚成”哲思的艺术具象</p><p class="ql-block">中国画境的深层沉集,是“大器晚成”哲学在艺术领域的落地,其“晚成”非因画家年老,而是“内外兼修”达至“合道”的必然结果,具体体现为“沉集”与“晚成”两个阶段:</p><p class="ql-block">(一)沉集:</p><p class="ql-block">中国画境的“筑基”阶段,“大器”孕育的艺术实践期。“大器”需时光淬炼,中国画境的成型亦需“外修笔墨”与“内修心性”的双重积淀,这是“道”对艺术“量变到质变”规律的根本。</p><p class="ql-block">外修笔墨技法的“磨”,乃载道之器的锻造。</p><p class="ql-block">笔墨是中国画“载道”的载体,需经数十年打磨方能从“技巧”升华为“道器”。顾恺之“迁想妙得”的画境,以“春蚕吐丝”般匀净的线条为基,这线条功夫源于对历代卷轴的临摹、对人物动态的静观,从“描形”到“传神”,终成“才绝、画绝、痴绝”之境;黄宾虹晚年“黑、密、厚、重”的山水,非突发奇想,而是毕生研读《林泉高致》、遍历山川的结果。早年“白宾虹”探索技法,晚年“黑宾虹”才让笔墨成为“山水气韵”的化身,如同“大鼎”千锤百炼,笔墨唯有“磨”到极致,方能承载画境之“道”。</p><p class="ql-block">内修心性修养的“养”,乃画境灵魂的滋养。</p><p class="ql-block">老子言“大器需去躁守静”,中国画境的核心是画家“澄怀观道”的心性。倪瓒“逸笔草草”的简淡之境,源于半生隐居太湖、静观山水的淡泊,他以“净几明窗”的心境观物,画中留白天成“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道之体现。</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朱耷笔下的鱼鸟,藏着他在苦难中剥离浮躁,以“墨点无多泪点多”的笔触,让画境成为“生命本真”的投射。</p><p class="ql-block">这份心性非“年老”自带,而是岁月淬炼的结果,如同“大器”去除杂质,画家唯有“养”好心性,画境方能承载精神之“道”。</p><p class="ql-block">(二)晚成:</p><p class="ql-block">中国画境的“升华”阶段,“合道”的必然显现。</p><p class="ql-block">“大器晚成”的“晚”是价值成熟的绽放,中国画境的“晚成”则是“内外兼修”至极致后,艺术与“道”的合一,具体表现为两大特征:</p><p class="ql-block">超越表象:</p><p class="ql-block">从“形似”到“不似之似”的道境。</p><p class="ql-block">老子“大象无形”的哲思,在画境中化为“不似之似”,非能力不足,而是对表象的超越。齐白石早年画虾,亦追求的形似,晚年却舍弃细节,以寥寥数笔让虾“似游于纸间”,这是从“眼中虾”到“心中虾”的沉集。</p><p class="ql-block">吴昌硕将“石鼓文”笔法融入画梅,突破“疏影横斜”的传统,梅枝如铁、花瓣如焰,看似“粗野”却藏“风骨”,“画气不画形”之说,更印证了“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合道之理。</p><p class="ql-block"> 顺应自然:</p><p class="ql-block">从“刻意”到“自然流露”的道韵。</p><p class="ql-block">“道”的核心是“顺应自然”,画境“晚成”是创作从“刻意经营”到“顺势而为”的转变。黄公望年近七十多岁画《富春山居图》,历时数年非刻意慢工,而是晚年对“山水即道”的感悟融入笔墨。每一笔都顺应“山水的呼吸”,临终前四年题款完成。让画作成为“山水与心性合一”的道之载。先“静观”,待“境熟于心”后“一气呵成”,“柔美”浑然一体,正是“顺应自然”的道韵显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大器晚成”与中国画境的“道通”:</p><p class="ql-block">本质联结对当代启示</p><p class="ql-block">“大器晚成”的哲学思想与中国画境的沉集,虽领域不同,却在“道”的层面深度契合,其本质联结在于“拒绝急功近利,回归自然规律”。这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在“造物”与“艺术”中的共同体现。</p><p class="ql-block">当下太多画家追求“快速成名”,刻意创新、堆砌技法、涂描制作,一味争夺眼球。“早成”实则画境空洞,如同“未熟之器”,终被时光淘汰。而真正的艺者,皆以“沉下心”顺应自然规律。林风眠早年探索“中西合璧”,晚年才在“方纸构图”中找到“东方意境”与“西方色彩”的平衡,画中虽简,却藏“人文关怀”的道之温度。“时代精神”与“自然之美”的合一,更彰显“合道”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于当下而言,这种“道”的智慧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更能为个人成长、文化传承提供启示。无论是个人追求理想,还是文化守护传统,唯有以“慢”沉淀价值、以“静”修养心性,方能避开“速成”的陷阱,成就真正的“大器”,这也是“大器晚成”与中国画境穿越千年仍具生命力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大器晚成”与中国画境的沉集,是“道”在不同领域的同源显现:</p><p class="ql-block">“沉集”是“道”的积累过程,“晚成”是“道”的自然结果。它无关“年老”的偶然,而是“合道”的必然——以“慢”磨技法、以“静”养心性,方能让事物从“凡胎”升华为“大器”,让画境从“笔墨之器”升华为“精神之道”。这种“慢即快、藏即显”的东方智慧,既是对《老子》哲学的传承,也是中国画境的灵魂,更是当代社会对抗浮躁、追寻本真的重要精神资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邹大耳乙巳中秋前写于漫笔阁</p> <p class="ql-block">邹大耳名宁,字致远,号大耳;别署邾耷、画斋雨麓山房,中国诗书画家,民革党员。韩少婴、刘俊川、丁芒先生入室弟子,先后求教于黄养辉、陈大羽、杨建侯、周积寅等诸前辈。历任区三届政协委员,政协文史委员会委。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国家人事部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研究员,民革江苏省中山书画院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狐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江南诗词学会会长,江左诗社副社长,江苏省大众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雨花书画院院长,秦淮文史研院学术委员,六朝春书画院顾问,江苏必得旅游策划公司艺术顾问′创艺总监等职等。近五十年潜心研习书画。上溯秦汉之风,下窥明清诸贤。绘画涉足山水、人物,尤喜花鸟。亦工亦写。追求粗笔浑厚俊逸,细笔明丽清润。书法初习唐楷,取之俊挺秀拔;后临篆隶,以为行笔基础;钟爱右军,但求遒媚劲健;醉心米黄,获其奇峻生姿。临池不辍。周积寅先生题曰:"清新秀雅、自立门户。"重传统且不泥古、外事造化而终有悟。 1987年举办首次个人书画展,《江苏画刊》,《南京日报》等报刊均有报道。先后有论文、作品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江苏画刊》、《艺术与财富》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入编《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家作品选》、《世界美术集》、《中国美术集》、《中国当代书画家珍品选》等数十部精典。1992年为中国中华奇石馆,《历代藏石家介绍》配人物画八幅。作品先后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海内外博物馆、艺术馆珍藏。曾在日本、加拿大、比利时、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北京、南京、香港、澳门等城市举办联展和个人画展。2007年由江苏省美协主办[邹宁中国画展],江苏省电视台.南京市电视台.南京雨花电视台均有专题记实片,各大报刊均有报道。并有《邹宁中国画选》、 《全国巡回展作品选》《生命清供~邹大耳诗书画》、《邹宁画集》公开发行。曾为《秦淮夜谈》《老门东史话 》撰写城南故事。《颜料坊的故事》、《肖像画奇才曾鲸》、《我与恩师韩少婴先生的不解之缘》等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