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医者如灯:我眼里的刘涛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图|文|薛仁礼 陕西省作协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月的宜川,秋风已染凉意,却吹不散我心头的焦灼。</p><p class="ql-block"> 我和妻子揣着忐忑,匆匆赶往延大附院,缘起刘涛主任在宜川坐诊时那句贴心叮嘱:“去附院做个喉镜,看得更细,心里也踏实。”这段求医路,不仅让我遇见了一位好医生,更看清了一群医者对事业的赤诚——他们如灯,在患者迷茫时亮着,在百姓需求处暖着。</p><p class="ql-block"> 刘涛,陕西宜川人,延大附院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及全科医学硕导,手握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等多项“填补陕北空白”的实绩,藏在乡音与专业的交融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初心如炬:把“乡音”揉进专业,让焦虑先落地</span></p><p class="ql-block"> 9月6日宜川坐诊。一大早我和妻子就来到县医院挂号、候诊。上午8时,在医院东四楼走道,我遇见刘涛主任:“大作家,最近有什么新作品?”我说没有,写作全当喜欢和热爱,谢谢主任的关注。走进诊室,他穿上白大褂,袖口随意挽着,桌上的挂号单早已排好序,开口就是最熟稔的乡音:“咱先看片子,不急着下判断。”妻子说完咽喉沙哑和不适的症状,他接过县医院的喉镜彩片,指尖轻轻划过影像上的每一处细节,又拿起小镜子俯身反复查看妻子的咽喉。面对“声带囊肿”“会厌问题”这些专业术语,他拆成了家常话:“咱去附院再查一次,那儿的喉镜设备更先进,把根由找到,别自己吓自己。”</p><p class="ql-block"> 9月8日,我和妻子从宜川坐上顺风车赶早到延大附院,来到他的四楼诊室,他热情招呼我们后,就忙着开检查单,还特意安抚:“喉镜管子细,要是紧张就给大夫说,咱慢点儿来。”</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番缜密的检查,妻子咽喉部位的症状,要彻底治愈需要住院手术清除。这时,妻子犯难,还惦记着宜中上高一的女儿在家没人管,而我坚持说:我们来一次不容易,还是做了比较好……手术那天早上,刘主任带领16名医护人员查房时说:“不要吃饭,别担心,常规手术。”后来女护士说:刘主任当天排了三台高难度手术,特意把我妻子的手术安排在中间——“让家属少等阵,患者也少熬会儿紧张。”这份把患者的“慌”放在心上的细致,比任何精准的诊断都更让人安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担当如磐:以“哨点”为责,让优质医疗扎深根</span></p><p class="ql-block"> 50分钟后,刘涛主任走出手术室,额头还渗着汗,唤来家属走近,摘下口罩笑着说:“很顺利,囊肿清干净了,恢复好一点不影响说话。”他手里拎着装病灶的小白瓶递到我眼前:“你看,都取干净了。”这份坦荡,让我悬着的心落了地。</p><p class="ql-block"> 术后查房更见科室温度。主管医师周长明照咽喉前,先轻声提醒“有点亮,忍一下”;说“吃流质食物”,会具体到“小米粥熬稀点,鸡蛋羹别放葱花”;连漱口水的温度都反复强调“温凉的,别刺激伤口”。我问他为何顾得上这些“小事”,他的回答朴实却动人:“病人术后本就慌,多问一句、多讲一句,就能少点不安。”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p><p class="ql-block"> 这份细心、用心和精心,是刘涛主任带出来的科室底色和生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脚。</span>如今,延大附院鼻咽喉头颈外科不仅是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员单位,更获评“国家耳鼻咽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哨点医院”——这份荣誉从不是偶然,是科室多年深耕的结果:刘主任带领团队把人工耳蜗植入术等先进技术“搬”到延安,手把手培养出三甲医院骨干;即便头顶“陕西省特支人才”的头衔,他依旧常往基层跑,帮宜川等基层医院筑牢医疗根基。成为“哨点医院”后,科室更是建起区域疾病“监测网”、筑牢医疗质量“防火墙”、搭起分级诊疗“立交桥”,让优质医疗不再是一方百姓的“奢望”,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守护绵长:用“传承”续温暖,让医者仁心成常态</span></p><p class="ql-block"> 9月12日妻子出院,周主任手写医嘱上,除了“两周复查”“别吃硬东西”,还留了电话:“不舒服别等,直接打这个电话。”更让人温馨的是:出院证上彩纸小爱心的留言——“亲爱的患者,您于今日病愈出院。回家后勿食干硬刺激性食物,禁声两周,加强漱口,注意休息,避免感冒。鼻咽喉科2881187 孙巨红”。妻子红了眼,我忽然明白:这份温暖从不是个人的偶然,而是科室刻进基因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作为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科室借“哨点医院”契机,他们规划了三大暖心工程:远程会诊帮基层医生提升诊疗能力,建慢病“筛查——诊疗——康复”全链条服务,借智慧医疗实现诊疗数字化监管。看着住院部楼上“全面建成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大学附属医院和百姓信赖职工满意行业领先的区域医疗中心”醒目大字,我忽然懂了:这话从不是口号,是刘涛主任把专业术语译成家常话的耐心,是团队把先进技术送进黄土地的执着,是“哨点医院”要守护更多人健康的承诺。</p><p class="ql-block"> 在我心里,刘涛主任就像陕北窑洞里的那盏灯,不图耀眼,只愿把光洒在患者最需要的地方——照亮求医的路,也暖透了延安人的心房。原来,“医者仁心”从不是抽象的词汇,它是手术前“别担心”的笃定,是术后俯身查看的细致,是明知基层辛苦却依旧坚守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延大附院耳鼻喉科的回访电话,未带半分流程感,只以温软语调询心情、问病情、探恢复近况。那几句细碎的嘘寒问暖,如一缕轻拂心尖的暖阳,便让真切的暖意漫溢开来,直教人心生感动。</p><p class="ql-block"> 千言万语,终汇成一句真诚的“谢谢”:谢谢刘涛主任,谢谢这个温暖的团队,让我们在求医路上看见了希望,也相信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医灯长明,仁心永存。</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9日</p> <p class="ql-block"> 薛仁礼,笔名凌波。中共党员,研究生文化。2005年9月6日,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的亲切接见,其工作被充分肯定和表扬,并在全国乡镇基层党组织中被推广、学习和借鉴。延安市社会科学界专家。陕西省作协作家;陕西省教育厅“百姓学习之星”;中国新文学学会乡土诗人分会会员;延安市摄协摄影家;中国摄影网记者、摄影师,论坛注册会员。著有《筑梦》《那些事儿》《写满宜川爱》《情满自然资源》《筑梦经发人》《岁月记忆》《宜川习俗》《宜川县地名志》《政治理论学习与研究》等9部书作。累计写作200万字的书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