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邱北抗日根据地是指抗日战争时期,邱县北部(或说邱县以北地域),以香城固为中心,东到临清高村以西,南到邱馆路以北,西到滏阳河以东,北到邢清路以南的广大区域,是巩固的抗日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的抗战政策,致使大面积国土沦陷,而中国共产党员领导的八路军积极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王屏、王卓民等党员积极协助中共直南特委派来的贾建国、廖仲符等同志在邱县马头镇将李景隆部改编为冀南抗日游击独立第一师。5月,八路军冀南独立第二师进驻邱城,建立了邱县抗日政权,成立了邱县中华民族革命战争委员会(简称战委会),6月,四特委负责人王悦尘来到邱县,在邱城主持召开了党的会议,成立邱县工作委员会。8月,邱县工委转为县委,中共邱县委员会正式成立。当时,全县已建立党支部16个,发展党员80多名,从此,邱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投入到抗日斗争的热潮中。他们破公路、藏军粮、反资敌、打顽匪,使侵华日军永无宁日;他们反扫荡、拔钉子、打伏击、攻据点,使邱北成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邱县党组织举办的抗日培训班,先后有3200多人受到培训教育。邱县敌工站先后策反郭白庄、焦路、程二寨等炮楼一百多名伪军起义加入到抗日队伍,两次派遣人员潜入县城配合八路军攻打县城,并多次收集敌人情报粉碎敌人扫荡。在此期间,陈赓三八六旅进驻香城固,取得闻名中外的香城固战役胜利,诞生“亮剑精神”。敌酋饭田泰次郎少将殒命邱馆路,宫川启吉、大谷一雄邱县被俘开始觉醒并最终成为著名的反战士兵。</p> <p class="ql-block">1942年9月14日,中共冀南区党委、行署、军区直属队和群众团体组织领导机关及后方各部门,先后由枣强转移到邱县以北地区,冀南后方一、二、三所630多名伤病员进驻邱县北部百户寨、常屯、南辛店、小屯等村,冀南银行第三所、冀南报社、新华社及印刷厂等单位均驻在邱县马头一带村庄,邱县成了冀南平原一块较大的红色抗日根据地。大批伤员受到邱县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在敌人多次扫荡面前,机智地掩护转移,从未受到伤害,使他们很快康复,重返前线。1943年,由于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夏秋粮颗粒无收,大批群众饿死和逃荒,抗日战争到了最艰难的时候,面对险境,邱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同冀南党政军领导同呼吸共患难,宋任穷、王任重、朱光、王蕴瑞等老一辈革命家同群众拉犁播种,搞生产自救运动,帮助群众渡过难关,由此诞生“咬牙精神”。冀南党政军领导在邱县度过了三年抗日最艰难时期,迎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宋任穷称“邱县救冀南、冀南靠邱县”,王任重说:“邱县人民挽救了冀南”。因此,我们说邯郸抗日根据地,西有赤岸村,东有香城固。</p> <p class="ql-block">在八年抗战中,邱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邱县青年积极参军参战,先后有4800名优秀青年奔赴前线,他们作战勇敢,不怕流血牺牲,有539人为国捐躯,300余人负伤致残,地方武装先后单独同日伪军作战61次,配合八路军歼敌3670余人,俘虏2000余名,缴获枪支1890支。在拥军支前中,邱县有万余名群众参加支前运动,提供军粮370万斤,做军鞋6万余双,军衣数万件,织布10万余尺,挖抗日交通沟近2000华里,邱县成了129师、冀南党政军群众组织的可靠后方,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邱县人民给予了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拯救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