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取名为海,其实是一个湖泊。云南素有“十八怪”之说,称湖为海,即是十八怪之一。我认为,云南是一个内陆省份,故喜把湖称作海,也是对于境内无海域的一种缺憾的弥补吧。洱海是云南的第二大高原湖泊,面积仅次于昆明滇池。 洱海古称昆明池、洱河、叶榆泽等,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洱海形成于冰河时代末期,其成因主要是沉降侵蚀,属高原构造断陷湖泊,海拔1972米。据传,以“洱”为名,是因其“形若人耳”,“如月抱珥”。 我们游完了大理古城后,便在大理港码头搭乘游船去罗荃岛观光。游船行驶在洱海中,船头劈开湖面,拖曳出两条银白色的水波弧线,偶尔有浪花溅上甲板,带着湖水的丝丝凉意。远眺,苍山十九峰如青黛色的屏风横亘天际,山巅云雾缥缈,仿若随时会倾泻到湖面上。 国家AAA级旅游区“罗荃半岛”,位于大理洱海的东岸,罗荃半岛自汉唐以来就留下了不少的人文胜迹。半岛三面环水,风光秀丽,与大理古城隔“海”相望,是大理重要的风景名胜区,也是观赏苍山洱海美景的绝佳处所。 罗荃半岛的得名,始于唐代天宝之战。当时南诏两次大破唐军,国师罗荃法师功不可没,诏王阁罗凤将东崖之地封赐给罗荃法师,自此之后,半岛上的寺、塔等俱以“罗荃”冠名,且一直沿用至今,千年不变。 当游船渐渐靠近罗荃半岛时,我们站在甲板上,便能看到矗立在岛上的三大风景名胜的标志~“七夕泛洱歌次韵”摩崖石刻的遗迹、天镜阁和罗荃塔了。但可惜的是,本系明代万历年间大理通判章日慎所提字的摩崖石刻因几百年来的风化侵蚀已难以辨识,只留下了斑驳的十余字而已。 罗荃半岛的标志性景点天镜阁坐落在玉案山之巅。历史上洱海有四大名阁,即海东天镜阁,海西浩然阁,上关水月阁,下关珠海阁,但四阁都早已不见踪影。现仅存的天镜阁于1996年恢复重修后,又矗立于洱海东岸的玉案山象鼻岭南峰麓罗荃半岛上。 观音阁是罗荃半岛的核心景点之一,和天镜阁、罗荃寺等建筑群共同构成罗荃半岛的佛教文化遗址。观音阁始建于元代,由南诏至大理国时期的佛教密宗文化发展而来。据传说,观音阁与罗荃法师镇守洱海东门的故事有关联,但究竟是何渊源现已无法考证了。 罗荃寺是南诏时期(七世纪~十世纪)的重要佛教圣地,与崇圣寺、无为寺、华藏寺并称大理四大寺。罗荃寺由南诏国师罗荃法师创建,是南诏、大理国时期(10世纪-13世纪)密宗佛教的核心寺院,鼎盛时期僧众达八百人。历史上曾多次损毁修复,现存建筑为1992年重建。 罗荃塔是南诏时期(公元791年)始建的古塔,原塔于1966年文革时期被损毁,2010年重修时,保留了原塔“四方密檐”和“无顶”的两大特点,基座设计蕴含“外圆内方”的哲学理念,并融入现代观光功能,内部配备电梯和双楼梯,可直达塔顶,登顶后可俯瞰苍山洱海全景。<br> 玉虹桥是连接景区入口和核心景点的重要通道,兼具了交通和观景的双重功能。这是一座朱红色、木结构的桥梁,桥体采用了传统的廊桥形式,两侧设木质栏杆,顶部覆盖红瓦,全长约三十余米,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和谐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