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原名伊克昭盟,先因鄂尔多斯草原出名,后当地发现煤矿和天然气而致富,煤炭已探明储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2001年,伊克昭盟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鄂尔多斯市。 1、鄂尔多斯市博物院 <p class="ql-block">从包头到达鄂尔多斯正逢大雨,先去了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参观。鄂尔多斯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像一块巨大的棕红色磐石,象征着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的红色砒砂岩和鄂尔多斯人坚毅的精神,建筑由美籍华人马岩松设计,获得中国建筑界最高奖——鲁班奖。可惜雨雾茫茫,无法拍摄出它的美丽色彩。</p> 博物馆展出的阿尔寨石窟寺大型壁画复原场景,阿尔寨石窟寺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建筑群,石窟寺壁画中有相关成吉思汗或蒙古帝王祭祀、祭拜等内容,为石窟寺增添了更多的传奇色彩。 博物馆展出的汉墓壁画,一般很难在遗址中看到,如今集中展览,方便游客观赏。 博物馆有上下五层展厅,各类展品众多,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天的鄂尔多斯,时间跨度长达上万年。没有半天以上的时间,是无法仔细观赏的。 2、朱开沟遗址 在鄂尔多斯的远郊,一大片各类煤矿中,隐藏着朱开沟遗址。出土文物表明,朱开沟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应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权制高度发达的阶段,或者已经步入文明社会的门坎。 朱开沟遗址的发现,验证了4000多年前中国北方畜牧文化的雏形,首先在鄂尔多斯地区从原始农业文化中分离出来,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准格尔召 准格尔召,位于准格尔召镇准格尔召村,是一座明代喇嘛教寺庙,原有建筑36处,现仅存大独宫(大经堂)、观音殿、舍利庙、五道庙、千佛殿等建筑,是卾尔多斯市现存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建筑群。为恢复准格尔召的历史原貌,当地信众和企业集资捐建了白塔、四大天王殿、密宗佛殿等庙宇建筑。 大独宫,是准格尔召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蒙汉藏式建筑。 庙宇中供奉的佛像金碧辉煌,还有双龙立柱护持。大殿立柱用上等挂毯包裹,均由信众捐赠。 大独宫经堂后面院落内,左右两侧为两座二层配殿,中间为藏经阁,据说收藏着近千卷《大藏经》。 在参观游览过程中,遇见一位老家是吉林的义工,热情地打开还在修葺的庙宇殿堂大门,让我们参观,为我们解说。据说殿堂内的大部分佛像都是新的,原有的大多毁于十年动乱时期。此山形雕塑是原有的,原有的佛像都已毁坏,重新补塑的佛像。 准格尔召的寺庙有旧有新,我们只参观游览原有的古建筑,图中左后侧的佛塔,是当地企业捐资建造的。 大独宫边上的观音庙,从院墙外,能看到大独宫古建筑的彩色琉璃顶。因寺庙尚在维修,并不对外开放。 <p class="ql-block">感谢热情的义工,带领我们登上一座佛殿的屋顶,享受意外的待遇,体验从没在佛殿屋顶上观赏寺庙的感觉。</p> 原先神秘的寺庙屋顶配饰,如今都在眼皮底下,了解了各种配饰的安装方式 不错过在尚未完工的佛殿屋顶,留下难得体验一次的身影。 4、成吉思汗陵附近的餐饮蒙古包 计划下午游览成吉思汗陵,在附近的餐饮蒙古包体验蒙餐,价格不菲,难得一次。 餐饮蒙古包基本设施齐全,如时间宽裕,可以消磨半天。 5、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原设在伊金霍洛旗,抗日战争时的1939年6月,迁移到甘肃榆中县的兴隆山,1949年8月转至青海塔尔寺。1954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将成吉思汗陵迎回内蒙古,安葬于此地。 陵园新建的成吉思汗骑马青铜雕像,成吉思汗骑着奔驰的战马,身板挺直,威武雄壮。 成吉思汗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紧邻的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2011年建成,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景点,极易混淆。 1954年,在原来陵寝所在地新建的成吉思汗陵,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建筑雄伟,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风格。建筑分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6个部分。正中为重檐八角殿堂,后为寝宫,是一座富有蒙古族传统建筑特色的陵园。 6、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 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以蒙元文化为核心,2017年建成开园迎客。崇天门,是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的标志性建筑。 层层叠叠,意境深远的崇天门主入口,引导游客步步深入地了解鄂尔多斯的蒙元文化。大门两侧的八根擎天柱,由华丽的蒙古族传统图案与西域柱体风格相结合,使整座建筑气势恢弘壮观。 产业园区分免费和收费二部分,收费部分内主要是游乐场所,包括大明殿的定时演出以及非遗体验、户外拓展训练、野外生存等等项目。 产业园内的建筑都是仿古新式建筑,运用蒙元建筑元素,充分展现鄂尔多斯的地方建筑特色,对于我们来自内地的游客,还是耳目一新。 产业园的角楼,古色古香,民族风味浓郁。角楼底层,是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博物馆。 博物馆的石刻艺术展厅,由墓葬石刻艺术、宗教石刻艺术和建筑石刻艺术三个部分组成。此展厅展出了大量当地收集的宋、元、明、清时期的碑刻,极其难得。 建筑石刻艺术展厅展出的龙柱,雕刻细腻,龙形生动,活灵活现。 景区太大,而时间有限,我们仅在免费区域转转看看,拍拍照,结束了文化产业园的游程。 7、伊金霍洛旗郡王府 伊金霍洛旗郡王府,清代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郡王府大门前的照壁,仿汉式建筑格局,中间是大幅“寿”字。 郡王府是鄂尔多斯现在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保存有“一鹭莲升”、“鹿鹤同寿”等砖雕。 据说清军入关,成吉思汗第二十代世孙鄂尔多斯部落首领额林臣率部归顺,清王朝封额林臣为郡王,任伊克昭盟第一任盟长,其封地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俗称郡王旗。郡王府为郡王的私邸,由于历代郡王的世袭更替,郡王府亦不断迁徙。清末(1902年),郡王旗第十一代郡王袭位后,郡王府正式迁至现存郡王府所在地。 民国时期(1928年),第十二代郡王扩建郡王府,1936年建成,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十年动乱期间,郡王府的一些精美建筑虽遭破坏,但主体建筑仍保留完整,其建筑风格尚存。现在各展室内的展品,均为后来重新布置的。 8、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位于东胜区,在鄂尔多斯未设市之前,博物馆名为东胜博物馆,后改为现名。<div>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出土了大量青铜及金、银制品,以鄂尔多斯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最具典型性,被称作“鄂尔多斯青铜器”。在世界许多著名的博物馆中,均可见到鄂尔多斯青铜器。<br></div> 鄂尔多斯青铜器,是别样的草原青铜世界。起源于商代,春秋战国是它的鼎盛时期。博物馆展示的三兽咬斗纹青铜饰牌,战国时期文物,距今2500年左右。 鄂尔多斯青铜器,是我国北方早期畜牧、游牧民族的物质文化遗存,按用途大体可分为兵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装饰品以及车马器三大类,以大量动物造型为装饰题材是其最大特征。 博物馆内的古代铜镜展,有丝绸之路上的欧亚国家出土的古青铜镜。 古铜镜品种繁多,品类齐全,不但展出有中国古代的铜镜,还有印度、古埃及、巴基斯坦、古希腊、日本的古铜镜展出。 博物馆透明穹顶装饰独特,体现了当年建筑设计师的建造理念,充满蒙古建筑元素。 博物馆幕墙花窗,建筑玻璃斑驳陆离,梦幻般的感觉。 9、鄂尔多斯羊绒产业园 “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已是大家熟知的广告用语,来到鄂尔多斯,总要到它的产业园门店去看看。<div>据介绍,鄂尔多斯高原一带,有一种绒肉兼用型山羊──阿尔巴斯白山羊,羊绒光泽好,洁白柔软、纤维长、净绒率高。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产绒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4,而内蒙古产羊绒,又占全国羊绒总产量的1/2,质量居全国之首。</div> 鄂尔多斯羊绒专卖店里,商品琳琅满目。鄂尔多斯自豪的羊绒制品,不但温暖着中国百姓,也温暖着全世界。 离开鄂尔多斯高铁站,结束了内蒙古的所有旅游行程。<div>内蒙古,一个值得令游客怀念的地方。<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