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香文选】我也曾是“供销人”

森林

<p class="ql-block">  读了李东武主任的《我们那代供销人》,勾起我七十年前的一段往事,我也曾是“供销人”。</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的1955年初秋到冬季这段时间,我在沙河供销社干过仨月助手,是供销社成立后的第一位女职工,尽管是临时的我也以此为荣。</p><p class="ql-block"> 农村供销合作社始建于1953年春,沙河乡供销社的创建人是大仉家张安岭,文丰梁村梁克怀(庞佃军主席的外祖父)王士希村王炳文等。</p><p class="ql-block"> 供销社建起来了,面临的问题是进货资金,没钱咋办?动员农民入股说白了就是向群众借钱,一股二十斤大豆,党员干部带头顶少入一股多者无限。一场轰轰烈烈的入股高潮掀起来了,我父亲是村文书带头入了两股。说好一年两次分红当时叫“配给”。</p> <p class="ql-block">  记得是夏末秋初的一天,负责沙河北片工作的李风堂来到我家说:“树兴哥,供销社又招助手了让你闺女去吧,明天上午去沙河供销社找张安岭主任报到,参加考试。”</p><p class="ql-block"> 我听后既兴奋又担心问了句:“我行吗?”</p><p class="ql-block"> “行。”李风堂说:“只要会打算盘子写数字和姓名就行啊。”</p><p class="ql-block"> 沙河街这个乡政府驻地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直接去了张安岭主任的办公室,他很客气的告诉我参加考试的在北屋。</p><p class="ql-block"> 我迈进北屋的门槛后有点吃惊,一色的穿戴整齐的男青年正围着桌子打扑克,我愣了他们也愣了,我盼着来个女的作伴但没有。</p><p class="ql-block"> 考试顺利通过,其实那只是个形式,中午管了顿饭就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我成了村里年轻人中第一个参加工作吃大白卷子的人。</p><p class="ql-block"> 最担心的是不知道分配到哪里,却来了个惊喜留在了沙河街。</p> <p class="ql-block">  因为今年供销社又成立了一个新单位一﹣收棉站。单位共七人三名正式职工,站长梁克怀,会计张世安,业务员庞连贵。四名助手,苗延庆、张喜元我与张文义。</p><p class="ql-block"> 收棉花规定的时间是每月(农历)的四、九上午,这天是沙河集,二、七下午。我们四人明确分工,苗延庆负责验级划价,张文义负责过称兼计算金额,我写单据,张喜元现金出纳。</p><p class="ql-block"> 供销社今年招了个女助手竟成了个新鲜事儿,因为这是本社成立三年来招的第一个女职工。谁家的闺女这么幸运啊!沙河乡不小哇,西从靠近城关的翟家集起,东到与惠民县接壤的棘城街,利禹路北这一片“水饺”形的地盘上咋就选着她了呢?(有人形容沙河乡的地型像个水饺)当知道是个小学毕业生时就有人开始搞“恶作剧”,看看周家这个小丫头有几把刷子。</p> <p class="ql-block">  一天上午卖棉花的人排了一溜长队,一个青年男人站在桌前说:“于新民,干勾于。”</p><p class="ql-block"> “干勾于”!我一怔,接着想起了表哥的名字“于新田”,立即落笔写了“于新民”三字,头也没抬撕下单据递给他接着说:“下一个。”</p><p class="ql-block"> “许守功,言午许。”</p><p class="ql-block"> “啊!”我抬头看他,一双调皮的眼睛,一脸挑逗的表情,我明白了这是两个故意来找事的人。哼,这个名子也难不住我,因为北邻家二姐嫁到许家,姐夫许守常。</p><p class="ql-block"> 我把那张写着“许立功”的单据放在他面前,他一怔伸手抓起紧走几步追上前边的小伙子俩人私语、偷笑。</p><p class="ql-block"> 一块石头落地,真乃天助我也。如果他们单说这两个姓氏“干勾于”既“言午许”我还真写不出来,可和名字连在一起就难不住我了,有惊无险的闯过了一关。</p><p class="ql-block"> “关”是闯过去了,事实证明没有真材实学只凭侥幸是不行的</p><p class="ql-block"> 一个下小雨的上午大家在屋里闲聊,我也掀开日记本拿起钢笔在看报纸,梁站长进来了:“小周又学习了。”</p> <p class="ql-block">  “小周可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一有空就又学又记。”张喜元说</p><p class="ql-block"> “记什么?”他问我。</p><p class="ql-block"> “记不认识的字。”我说:“以后再去字典上查。”</p><p class="ql-block"> “小周这孩子不但爱学习还聪明,日记本用的边沿都磨破了上边却没有几个字。”</p><p class="ql-block"> “那你记得字呢?”梁站长好奇的问。</p><p class="ql-block"> “在这呢。”我从本子里抽出一张粉连纸:“笔记本是几年前得的奖品,舍不得用又贪图它写字方便,我就买粉连纸裁成比它小一圈的纸片夹在里边,看似写在本子上实际是写在粉连纸上。若上本子上写早用完了。”</p><p class="ql-block"> “噢!是挺聪明。”他说:“你这么爱学习咋不上学读书呢?”</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说到了我的痛处,只得低头不语,总不能说出母亲不让上学的实情吧。</p><p class="ql-block"> 梁站长继续说:“不念书太可惜了,你不适合工作应该上学呀。”</p><p class="ql-block"> “都这么大了还能上学吗?”我低声说。</p><p class="ql-block"> “当然能了。”他说:“俺闺女比你还大呢今年刚从刘集完小毕业。”</p> <p class="ql-block">  啊!梁站长的话点燃了我那团求学的火焰,考学去!从这天开始我的思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原来觉得助手工作真好,到点去打饭星期还改膳,不吃粗粮吃白面一天还挣八毛钱,若是长期干下去多好呀。今天听了梁站长的话才恍然大悟,自己肚子里的东西太少了,学知识才是正事。这次来干助手不是凭本事考上的,那就像一只睡熟的瞎猫,有人故意把一只死耗子放在你的嘴边,这种事不可能再次发生,学好本领自己逮耗子吃。</p><p class="ql-block"> 仨月很快过去了,时令已进入冬季,,农村正在掀起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的运动。鲁北大地上的农民结束了几千年来单干种地的形式,从此走向集体一一农业合作化。“收棉站”这种单位也完成了它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当我提着小包袱走到大门口时,又看见了那两间厦子屋,啊!这里还有几段精彩故事呢,请大家看下一篇《废品收购站》。</p><p class="ql-block">作者写稿时间:2025,8,20,红烨一品</p><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森林</p><p class="ql-block">美篇音乐:我唱赞歌献祖国</p><p class="ql-block">美篇原文:周德香</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周德香,1939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商河县沙河乡北周村,自幼酷爱文学,1959年毕业于乐陵师范,毕业后在商河任教师,后下放回乡,随先生霍相馨定居沙河乡大胡村。20世纪80年代,在离开讲台二十多年后,再次拿起笔,开始了她一直痴念的梦想﹣写作,不为发表,只为记录生活。20世纪90年代始,创作的小说、散文等在省市报刊发表,其中有《大人孩子》《三只狗》《糖纸》《友谊的勋章》《世人谁做姜子牙》《五虎上将》《特殊年代特殊事》等,先后出版长篇小说《马莲花开》《落凤坡轶事》和散文集《香土》等。</p><p class="ql-block"> 长期的农村生活是周德香创作的源泉,她的一系列作品中都精彩细致地描述了鲁西北平原上的风土人情,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她笔下的人物就像她一样顽强坚韧,历经一次次生活的磨砺都能勇敢面对,这也是鲁西北大地上千万苍生的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