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大武汉的三张面容</b></p><p class="ql-block"> 大武汉,长江之畔的历史名城,占尽江山形胜,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说,可看可玩的地方太多,没个十天半月,根本玩转不来。乙巳年春天,我和老伴去心仪已久的武汉旅游,时间有限,只观瞻了它的三张面容。</p><p class="ql-block"> <b>第一张面容:一棵樱花树</b></p><p class="ql-block"> 樱花是武汉春天里最精致的面容,五十万棵樱花就是五十万张姣姣面容。一到三月,武汉的街头巷尾、公园校园开满了樱花,成了樱花的海洋,粉色的世界,也是武汉最柔软最多情的时节。春天去武汉,大多是冲着樱花而去。我们也一样。我们去武汉的时间稍微有点早,多数樱花还在蓄势含苞,等待春风。只有早樱已经开放,远没有那种排山倒海、铺天盖地的阵势。</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的第一天下午,就去东湖樱花园。这里是世界赏樱胜地,占地五百二十亩,遍植樱花树,有关山、八重红枝垂、雨晴垂枝等八十多个优良樱花品种。我们去时,正逢开园第一天,车流如蚁,人潮奔涌,人们急于一睹樱花芳容。我用手机扫码购票,在入口验票时,工作人员温馨提醒我:今天是开园第一天,园内只有为数不多的早樱开放,您确定要入园吗?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她才拿过我的手机在机器上确认验票。还没看樱花,就被工作人员樱花般热忱温柔感染。园内早樱遗世独立,开得繁花满枝,似一团团绯红色云霞。棵棵树下挤满了人,近看仰观,打卡拍照,穿汉服、攀云梯拍视频,忙得不亦乐乎,都想把这绚烂景致和美好瞬间留住,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分享。我们也未能免俗。五重塔下的湖里,艄公悠悠划着小船,船上有人唱歌弹琴,歌是民歌,曲是古曲。我们沿着园中曲径通幽的小道慢慢行走,看樱花,看五彩油菜花,看紫色二月兰。在路面描着樱花花瓣的一条步道上,踩着花瓣走了两个来回,开心好玩。坐在园中长椅上小憩,看着一棵棵枝头缀满花苞的樱花树,我想象着不久,满园樱花绽放,如云似雪,如梦似幻的美妙;花瓣飘飘洒洒、漫天飞雪的浪漫;园中人头攒动,你呼我叫的热闹。</p><p class="ql-block"> 夕阳衔山,我们依依不舍地出园。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又去武汉大学看樱花。在网上查,还没有开通预约通道。上课时间能否进校园?我们决定碰碰运气。到了珞珈门,不准进。怅惘之际,看见街对面一老头对我们招手,走过去,老头神秘地说,他有办法带我们进去,每人四十。我们只当花钱买了门票,不然大老远白跑一趟,心有不甘。他用摩托捎带我们七绕八拐,在一处停车场把我们交给另一个老头。确认我们付了款,下线老头给街对面的一个老太太打电话,老太太扬扬手,算是对上暗号了。他叫我们过街,由老太太带进去。我们和老太太碰面,也不说话,跟她走进街边一个小店,打开后门进去了。小店和校园相通。看我们出了后门,老太太说了声:随便逛,没人管。感觉就像做地下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们直接奔着樱花去,按路牌走上樱花大道,这里的樱花沉得住气,连花苞都还看不分明,更别说樱花了。心里有点小失望。我们顺着台阶,爬上樱花城堡——老斋舍,到达老图书馆前,这里建筑古朴,中西合璧,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樱顶视野开阔,可俯瞰武大校园,最适合观赏樱花。樱花没开,非常安静。从樱顶下来,逛到武汉大学行政楼,这楼是四角重檐攒尖顶的方形建筑,外观宏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楼大门上方正中“武汉大学”四个红色毛体字格外醒目。在校园内兜兜转转一圈,最后沿自强路往外走,在离珞珈门不远的一处草坪上,终于看到几株盛开的早樱花。好多人在树下拍照、游玩。这些人,可能和我们一样走的野路子。我们在早樱花下静静地站了一会,仰看了几回,拍了一些照片。总算见到了武大的樱花,没白来。</p><p class="ql-block"><b> 第二张面容:两位唐朝诗人</b></p><p class="ql-block"> 黄鹤楼以武汉地标式的面容呈现,稳重大气,精美壮丽。到武汉,必登黄鹤楼。我没去过黄鹤楼,但已上百遍吟咏过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觉对黄鹤楼十分熟悉。这次去登黄鹤楼,既是了却亲临斯楼的心愿,也是与两位唐朝大诗人相遇。</p><p class="ql-block"> 矗立在蛇山之巅的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年)。这座饱经历史沧桑的名楼,建了毁,毁了建,三番五次。现在看到的黄鹤楼,重建于1985年,是按照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楼梯,一层层登楼,至最高处,极目楚天,云卷云舒;龟山宁静,大江横陈;眼底是江城烟火、繁华闹市。我心中默念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刻,崔颢、李白就站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是一介唐朝布衣,一起欣赏万里河山,惬意、自在。一会儿,我又回到了当下,禁不住问:黄鹤一去不回,到底去哪儿了?这是关于生命和时间的叩问,也许答案永远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崔颢是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列的诗人,但官做得不顺,他干脆弃官漫游。游历中,他不仅看到了壮丽的山河,还见识了人生的艰辛和百姓的不易,视野更加开阔,内心更加丰盈。当他登上黄鹤楼,面对大好景色,浓浓乡愁萦绕心头,万般感慨胸中澎湃,抑制不住的诗情喷薄而出,于是有了千年不朽的名篇《黄鹤楼》。南宋诗论家严羽评价是“唐人七律诗,应以此为第一。”从此,黄鹤楼借助这首诗名扬天下。楼成名诗,诗传名楼,诗楼合一,互相成就。这是文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力量的实证。</p><p class="ql-block"> 才高八斗、狂傲不羁的李白,来到黄鹤楼,也是诗兴大发,准备在这里题诗,可他看到崔颢的题诗,自叹弗如,有了挫败感,喃喃自语:“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怏怏搁笔而去。李白虽然离去,但心中块垒未消,对黄鹤楼念念不忘,一直想为黄鹤楼写诗。公元730年春天,李白的好友孟浩然要去广陵赴任,李白托人带信,约他到黄鹤楼饯行。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送至江边,有感而发,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自然美景、深情挚意、离愁别绪尽在其中,显得飘逸灵动,意境开阔,成为黄鹤楼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黄鹤楼景区建有搁笔亭,就是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这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一位七八岁的小朋友,站在崔颢诗画墙前朗声流畅地背诵《黄鹤楼》,我为他伸出拇指点赞。</p><p class="ql-block"> 黄鹤楼何其有幸。两位唐朝诗人为它写诗,诗的种子,从小埋进一代代中国人的心里,未见其楼,早已熟读其诗。诗是黄鹤楼的精髓和灵魂,它不仅是一座传统建筑,而且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着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触动着参观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推动文化交流合作。这种影响还将长期持续下去。走在楼下,站在楼上,我的心里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自豪。黄鹤楼值得来,值得一再来。</p><p class="ql-block"> <b>第三张面容:三个古代男人</b></p><p class="ql-block"> 东湖边的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一张靓丽丰满的面容。我们按预约,一大早,打车直奔南大门。</p><p class="ql-block"> 这座博物馆是典型的楚式建筑,高台、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古朴而有新意,楚风楚韵浓郁。展览面积达3.6万平方米,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8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特别丰富,我们重点参观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梁庄王珍藏馆,这是关于三个古代男人的故事。他们的遗物分别代表了古代男人的智慧、艺术和财富。</p><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不仅有卧薪尝胆,复国雪耻的励志故事,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天下第一剑”。精神的和物质的,都很可贵。越王勾践剑是国宝级文物,虽然在墓穴里放置了2500年,却毫无锈迹,仍然纹饰清晰。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装饰黑色菱形花纹,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还写有两行鸟篆铭文,分别是“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勾践”就是“鸠浅”方言的谐音。越王勾践剑制作精美,工艺精湛,铜的纯度高,杂质很少。勾践剑属于越国的短兵器,为什么在楚国发现?专家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越国公主嫁给楚国公子,勾践剑作为陪嫁品随公主来到楚国。二是越国与楚国交往,勾践剑作为国礼赠送给楚国。我看见密封的玻璃展柜内,灯光昏黄,勾践剑横卧其中,铮铮发亮,寒光幽幽,削铁如泥。张岱说:“日铸者,越王铸剑地也,茶味棱棱有金石气。”这剑太厉害,剑气都影响到茶味了,茶中翻涌着两千多年的铸剑星火。我眼前恍惚一丝光亮迅疾闪现,勾践剑从空中划过,风与剑摩擦发出带金属质地的细微声响。我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勾践佩着这样的宝剑,杀伐决断,威风凛凛。他人得到一把宝剑,欣喜若狂,如获至宝。</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有诸侯国——曾国,有国君叫曾侯乙,这人史料上并无记载,后人根本不知道他。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发现一座大墓,从中发掘出土65件精美的编钟,悬挂在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根据墓葬中青铜器上的铭文推测,墓主人是曾侯乙。这组编钟便名为曾侯乙编钟,他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我对音乐是个外行,却对青铜器上的铭文感兴趣,慢慢欣赏,细细琢磨。3755字的铭文,透露了很多信息,是战国版的音乐百科全书、编钟使用指南和外交副本。曾侯乙这人酷爱音乐,曾经自己铸造编钟,制作管弦,作金石之声。楚国人都知道他的嗜好,楚惠王就制作铸钟馈赠给他。曾侯乙得到爱物,突发奇想,一边把编钟陈设观赏和演奏,一边在上面小心刻铸铭文,记载音乐性能和音律关系。这一举动,了不得!编钟加铭文,成了公元前五世纪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有声文献”。这纯属他个人爱好,却不经意间给世界留下了绝世瑰宝、音乐史书。</p><p class="ql-block"> 我发现每一口钟,是两片又扁又窄、中国青瓦样式的青铜合嵌而成。这种造型正面和侧面能够发出不同的乐音,即一钟双音,演奏出超越时空的立体交响,体现了中国古人绝妙奇幻的智慧。全套重达5吨的编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铸造最精、音乐性能最好、保存最完整的一组编钟,代表了我国先秦时期礼乐文明和古代青铜铸造的最高成就,为研究古音律和编钟制造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就在我们参观曾侯乙编钟不久,传来好消息,它列入了第八批《世界记忆名录》。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厚重和神秘,走向了世界,在雄浑深沉、清脆悠扬、古朴典雅的青铜之声中,感受“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和中国哲学。</p><p class="ql-block"> 我们缓缓移步来到梁庄王珍藏馆。 </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封为梁王的有数十位,但博物馆的这位是明朝仁宗皇帝朱高炽第九个儿子,宣宗皇帝朱瞻基同父异母弟弟朱瞻垍,1424年册封为梁王,封国在今天湖北钟祥市,他是史上最后一位梁王。据说这位梁王赋性明远,资度英伟,好学乐善,孝友谦恭。因母亲随父殉葬,哥哥当皇帝后,觉得愧对他,给他双倍的年俸禄,额外的赏赐也多。他三十岁去世,无后国除,谥号“庄”,史称梁庄王。</p><p class="ql-block"> 2001年,考古工作者在梁庄王墓中发掘出土了金、银、玉、宝石、瓷器等5100余件,数量惊人。这么多的金银珠宝,如同在墓葬里办珠宝展,在已经发现的明代亲王中尚属首次。这些随葬物品,制作工艺高超,雍容华贵,保存完好。展厅内,它们处在不同位置,可谓金玉满堂,珠光宝气,熠熠生辉,犹如刚刚制作完成的成品展示,看后惊叹不已,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观赏价值。我在这些展柜前流连,与价值连城的藏品对视,猜想背后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平头百姓无法想象帝王之家的奢华铺张。这些珍宝得以保存陈列,让我们叹服工艺技术至臻至善之余,也饱了眼福开了眼界。</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些宝贝很多来自海上丝绸之路,是郑和下西洋的有力见证。我们今天正沿着前人的路,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建新时代的“一带一路”,使之重放异彩,成为一条造福世界人民的幸福之路。</p><p class="ql-block"> 看过武汉的三张面容,感受其独有的魅力,可以大声说:“大武汉,我来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