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之旅三 世界之脐-德尔斐

吴晓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吴晓</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694611</p> &nbsp; &nbsp; &nbsp; &nbsp; 9月7日我们离开雅典前往​德尔菲(Delphi),经过一段平原后我们我们驶入希腊中部的帕尔纳索斯山(Mount Parnassus)山脉,驶入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div>&nbsp; &nbsp; &nbsp; &nbsp; 作为阿波罗与缪斯的神圣领地,帕尔纳索斯山是古希腊艺术、智慧与预言的象征,是神话中心。它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神话传说闻名于世。</div>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途径帕尔纳索斯山南麓的阿拉霍瓦(ARACHOVA)小镇,我们在观景台俯瞰德尔斐山谷,远眺依山而建的小镇。成片的白色石屋沿着帕尔纳索斯山的山脊铺展,墙面被阳光晒得暖亮,而屋顶是饱和度极高的朱红,阳光下红与白的碰撞在绿意里格外鲜活。</p> &nbsp; &nbsp; &nbsp; &nbsp; 小镇坐落于帕尔纳索斯山海拔 960 米的山脊上,距离世界文化遗产德尔菲(Delphi)仅 12 公里。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12 世纪之前,曾是特洛伊战争时期的重要城邦。在土耳其统治时期,因交通闭塞被称为 “无记录地区”,却也因此保留了希腊传统乡村风情。 &nbsp; &nbsp; &nbsp; &nbsp; 阿拉霍瓦小镇以传统建筑著称,石屋搭配独特的瓦片屋顶,红瓦白墙的建筑错落镶嵌于群山之中,形成了不同于希腊典型蓝白风格的独特山地景观,有的地方如同我国陕北的窑洞。街道、建筑都透着古朴宁静的氛围,很有特色。 &nbsp; &nbsp; &nbsp; &nbsp; 圣乔治亚教堂(Agios Georgios Church)位于小镇制高点,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高耸的钟楼,是小镇的地标性建筑。<br>&nbsp; &nbsp; &nbsp; &nbsp; 教堂因韩剧《太阳的后裔》在此拍摄而声名远扬,剧中男女主角在山顶教堂前的浪漫场景,让这座建筑成为全球剧迷的打卡地。 &nbsp; &nbsp; &nbsp; &nbsp; 爬上教堂钟楼的观景台,可俯瞰小镇和德尔斐山谷全景,鳞次栉比的红屋顶镶嵌在绿色山野中,形成独特的山地景观,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nbsp; &nbsp; &nbsp; &nbsp; 小镇的街道宁静古朴,宛如世外桃源。房屋大多是由石材砌成,只有一条主路,路两边布满了餐厅、商店、旅馆等。小巷蜿蜒曲折,多为石子铺成,充满了静谧的氛围。<br> &nbsp; &nbsp; &nbsp; &nbsp; 德尔斐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圣地之一,位于帕那索斯山的厄多里亚断崖上,俯瞰着广阔的德尔斐山谷,其核心是供奉太阳神阿波罗的德尔斐神庙。<br>&nbsp; &nbsp; &nbsp; &nbsp; 德尔斐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开始兴盛,因拥有古希腊最著名的“德尔斐神谕所”,成为地中海世界的宗教、文化与政治中心,被视为“世界的中心”(古希腊人称为“肚脐”)。<br>&nbsp; &nbsp; &nbsp; &nbsp; 公元前4世纪达到鼎盛,建有阿波罗神庙、剧场、体育场等宏伟建筑。<br>&nbsp; &nbsp; &nbsp; &nbsp; 罗马时期神谕所逐渐衰落,公元 4 世纪末基督教成为国教后,神谕所被关闭,建筑逐渐损毁,直到 19 世纪末才开始系统性考古发掘。<br>&nbsp; &nbsp; &nbsp; &nbsp; 1987年德尔斐考古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nbsp; &nbsp; &nbsp; &nbsp; 参观遗址前我们先参观德尔斐博物馆,提前对德尔斐建立认知。<div>&nbsp; &nbsp; &nbsp; &nbsp; 博物馆由博物馆建筑大师帕特里科斯・卡兰蒂诺斯(Patroklos Karantinos)设计,馆舍依山而建,风格沉稳内敛,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div>&nbsp; &nbsp; &nbsp; &nbsp; 博物馆建于 1903 年,由希腊政治家安德烈亚斯・辛格鲁斯资助建造。1935-1938 年,博物馆进行了重建,并于 1950 年后重新开放。<br>&nbsp; &nbsp; &nbsp; &nbsp; 博物馆内有 11 个展室,收藏了从公元前 2 千年到古代晚期的文物,涵盖了古希腊艺术的重要作品,展示了德尔斐圣地的历史和古希腊世界最著名的神谕。 &nbsp; &nbsp; &nbsp; &nbsp; 博物馆的墙上挂着《德尔斐阿波罗神庙复原图》,由法国艺术家 Albert Tournaire 于 1894 年创作。<div>&nbsp; &nbsp; &nbsp; &nbsp;&nbsp;画面展现了阿波罗神庙的宏伟形制,包括多立克柱式的神庙主体、周边的祭品宝库、雕塑群以及朝圣者活动的场景,生动还原了古希腊鼎盛时期德尔斐作为 “世界中心” 的宗教与文化盛景。</div> &nbsp; &nbsp; &nbsp; &nbsp; 古希腊青铜器展区的展品共同呈现了古希腊在青铜工艺、宗教仪式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风貌。 &nbsp; &nbsp; &nbsp; &nbsp; 古希腊青铜大锅(搭配三足架):它属于公元前 7 世纪的文物。青铜大锅置于一个独立的三足架上,该三足架由铁制成,末端为青铜牛爪。这种三足架的边缘常装饰有狮鹫和海妖的头像,既体现了古希腊的青铜铸造与装饰工艺水平,也反映出德尔斐作为宗教圣地的文化特征。<div>&nbsp; &nbsp; &nbsp; &nbsp; 在古希腊,这类青铜大锅常用于宗教祭祀或公共宴饮等场景。<br></div> &nbsp; &nbsp; &nbsp; &nbsp; 这两张展板是德尔菲博物馆对 “德尔斐神谕” 与 “神谕权威” 两大核心主题的解读:<br>&nbsp; &nbsp; &nbsp; &nbsp; 左栏:“德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以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传说为引,阐释 “认识你自己” 这一神谕的哲学内涵。它强调人应通过理性审视自我、遵循德性生活,这一思想甚至影响了苏格拉底等古希腊哲学家,是德尔斐文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重要贡献。<br>&nbsp; &nbsp; &nbsp; &nbsp; 右栏:“神谕的权威:预言的力量”:围绕阿波罗神谕的运作与影响展开。说明神谕如何通过女祭司的模糊呓语、祭司的诗意解读来影响古希腊的政治、军事决策,同时也解释了神谕 “隐晦歧义” 的特点(因此阿波罗被称为 “模糊之神”),展现了神谕在古希腊社会中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div>&nbsp; &nbsp; &nbsp; &nbsp; (以上文字由豆包翻译)<br><div>&nbsp; &nbsp; &nbsp; &nbsp; 这两块展板是博物馆为游客梳理德尔斐最核心的文化符号 —— 神谕的哲学意义与社会影响力,帮助人们理解这片 “世界中心” 圣地的精神内核。</div></div> &nbsp; &nbsp; &nbsp; &nbsp; 镇馆之宝一:斯芬克斯兽身人面雕像,约创作于公元前 570-560 年,由纳克索斯岛的工匠以大理石雕刻而成,曾矗立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前的高柱顶端,是古希腊人献给阿波罗神的重要祭品。<div>&nbsp; &nbsp; &nbsp; &nbsp; 它是现存古希腊斯芬克斯雕像中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曾矗立在阿波罗神庙的高柱上,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经典之作。</div>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科雷(Kore)雕像”,属于古希腊古风时期的女性雕像遗存,创作于公元前 6 世纪,是古希腊城邦献给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祭品。 &nbsp; &nbsp; &nbsp; &nbsp; 德尔斐西弗诺斯宝库(The Siphnian Treasury)檐壁与山花雕刻。<div>&nbsp; &nbsp; &nbsp; &nbsp; 檐壁描绘了神话场景与仪式活动,包括神祇议事、英雄征战、宗教庆典等画面。<div>&nbsp; &nbsp; &nbsp; &nbsp;&nbsp;山花雕刻了神话故事(如神祇与怪兽的战斗),人物与动物的塑造充满力量感,体现了古希腊人对 “英雄叙事” 与 “神性威严” 的推崇。</div></div> &nbsp; &nbsp; &nbsp; &nbsp;<br> &nbsp; &nbsp; &nbsp; &nbsp;&nbsp; <p class="ql-block">  阿哥斯式(Kouros)大理石青年雕像,创作于约公元前 580 年,出自古希腊阿哥斯(Argos)的工匠工坊,是献给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祭品。</p><p class="ql-block"> 雕像描绘了阿尔戈斯神话中的孪生英雄克莱奥比斯和比托(Kleobis and Biton)——传说兄弟俩因孝顺举动获得神赐的“无痛死亡”,成为古希腊人崇尚的道德与英雄典范。 </p><p class="ql-block"> “Kouros” 在古希腊艺术中代表 “青年男性”。</p> &nbsp; &nbsp; &nbsp; &nbsp; 古希腊黄金首饰与科雷(Kore)雕像复原展示,这些黄金首饰与科雷雕像配饰属于古希腊古风时期(约公元前 6-5 世纪),是献给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祭品,体现了城邦对宗教圣地的财富敬献。<br>&nbsp; &nbsp; &nbsp; &nbsp; 这些黄金饰品纹饰多为神话生物(如狮鹫、海妖)或几何图案,工艺精细且风格华丽,反映了古希腊黄金工艺的高超水平。 &nbsp; &nbsp; &nbsp; &nbsp; 镇馆之宝二:翁法洛斯石(Omphalos)即肚脐石”,它是古希腊人认定的 “世界中心” 标志物,由大理石雕刻而成,表面装饰有复杂的植物纹样。<br>&nbsp; &nbsp; &nbsp; &nbsp; 在古希腊宗教中,它象征着地球的 “肚脐”,是阿波罗神谕权威性的核心符号之一,与德尔斐 “世界中心” 的宗教地位紧密关联。 &nbsp; &nbsp; &nbsp; &nbsp; 舞者之柱的柱顶是三位女性雕像,既体现了雅典城邦的宗教虔诚,也反映了古希腊艺术在建筑与雕塑结合上的精湛技艺,。<br> &nbsp; &nbsp; &nbsp; &nbsp; 舞者支柱的复原照片:它由一根饰有莨苕叶的柱杆构成,高13米,柱杆上间隔均匀地分布着鼓状装饰。柱顶有三位年轻女性雕像,她们看似悬浮在高空。每人身着短款透明上衣,右侧肩臂有篮状头饰;左手持着轻薄衣饰的边缘,右手原本托着一个青铜三足鼎,鼎腿环绕着巨大的三足器。<br>&nbsp; &nbsp; &nbsp; &nbsp; 该柱因女性雕像的姿态给人 “舞蹈” 的印象而得名,她们曾被解读为 Thyiads(酒神狂女,帕尔纳索斯山上的当地名称)。不过现在认为,这些雕像是刻瑞斯(传说中的科罗诺斯王)的三个女儿,这根立柱是雅典人献给阿波罗的还愿祭品。根据基座上的铭文,该组雕像是雅典人于公元前 330 年左右敬献的,以纪念雅典朝圣队伍抵达德尔斐的仪式性庆典。最新的复原研究将该纪念碑顶部与肚脐石结合,后者作为圣三足鼎的外罩,完善了这件雅典祭品的象征意义。<div>&nbsp; &nbsp; &nbsp; &nbsp; (以上文字来源于官方说明,由豆包翻译)<br><div>&nbsp; &nbsp; &nbsp; &nbsp; “肚脐石” 与 “舞者之柱”**,是德尔斐文化的核心象征</div></div> &nbsp; &nbsp; &nbsp; &nbsp; 苏格拉底( Socrates)雕像,并非在德尔斐遗址内发掘,而是后世为纪念他与德尔斐的文化关联而收藏于该馆的。德尔斐博物馆通过陈列此雕像,强化其 “哲学与神谕交汇地” 的文化叙事。<div>&nbsp; &nbsp; &nbsp; &nbsp;雕像还原了他作为 “思想者” 的外在风貌 。</div> &nbsp; &nbsp; &nbsp; &nbsp; 这组浮雕描绘的是阿波罗斩杀巨蟒皮同的场景。<br>&nbsp; &nbsp; &nbsp; &nbsp; 神话背景:德尔斐最初由大地女神盖娅的儿子 —— 巨蟒皮同守护,后来阿波罗为争夺此地,射杀了皮同,在此建立阿波罗神庙,使其成为神谕圣地。 &nbsp; &nbsp; &nbsp; &nbsp; “安提诺斯(Antinous)雕像”,安提诺斯是来自比提尼亚的俊美青年,因美貌成为皇帝哈德良的亲密伴侣。他在尼罗河溺水身亡后,被神化,其崇拜在东方帝国的许多地方传播。这尊青年雕像中最精美的作品之一,在德尔斐圣地被发现,保存状况极佳,得益于古代覆盖其表面的特殊油层,可防止大理石圣像风化。头发孔隙中仍留有孔洞,用于固定青铜月桂叶冠。这件作品是哈德良皇帝(117-138 年)时期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br>&nbsp; &nbsp; &nbsp; &nbsp; 以上文字来源于德尔斐考古博物馆对 “安提诺斯雕像” 的官方说明,由豆包翻译。 &nbsp; &nbsp; &nbsp; &nbsp; 镇馆之宝三:“德尔菲御驾者” 青铜雕像:创作于公元前 480-460 年,是古希腊文明的象征,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青铜铸造像之一,雕像细节丰富,连眼睫毛都清晰可见。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博物馆,我们前往德尔斐遗址,远处山坡上的雅典娜普罗奈亚神庙,现存 6 根多立克柱,是进入核心区的 “前奏”。</p> &nbsp; &nbsp; &nbsp; &nbsp; 遗址入口处是散落的建筑残垣、石柱,属于德尔斐圣地的附属建筑,据说是市集位置。 &nbsp; &nbsp; &nbsp; &nbsp; 德尔斐遗址上的古希腊铭文石刻。 &nbsp; &nbsp; &nbsp; &nbsp; 西弗诺斯宝库遗址,作为爱琴海岛屿城邦西弗诺斯(Sifnos)献给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 “祭品宝库”,它既是城邦彰显财富与宗教虔诚的载体,也反映了古希腊城邦间通过宗教贡品竞争地位的文化传统,见证了德尔斐作为 “世界中心” 的宗教影响力。 &nbsp; &nbsp; &nbsp; &nbsp; 德尔斐遗址中的翁法洛斯石(Omphalos Stone)即肚脐石位置上放置了一个卵形石体作为展示,真品在博物馆内。<div>&nbsp; &nbsp; &nbsp; &nbsp; 它是古希腊人认定的 “大地之脐”—— 根据神话,宙斯派两只神鹰从地球两端相向飞行,最终在德尔斐上空交汇,因此在此放置这枚卵形石“翁法洛斯(Omphalos)”,作为 “大地肚脐” 的标志,德尔斐由此被认定为世界中心。</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它是阿波罗神谕圣地的核心符号,代表着神界与凡间的连接点,与 “认识你自己” 的神谕精神深度绑定,是古希腊宗教宇宙观的具象化体现。<br></div> &nbsp; &nbsp; &nbsp; &nbsp; 阿波罗神庙区是遗址的核心区域,现仅存几根石柱。<div>&nbsp; &nbsp; &nbsp; &nbsp; 庙体长约 60 米、宽约 25 米,东西端各设 6 根柱,南北面各 15 根柱,全部以石料精制而成;建筑风格融合多立克、爱奥尼亚柱式,甚至包含人类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科林斯式柱头,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经典代表作。<br>&nbsp; &nbsp; &nbsp; &nbsp; 神庙始建于公元前 7 世纪,历经多次火灾、地震破坏,公元前 370 年 — 前 330 年进行最后一次重建;公元 4 世纪曾被烧毁,后逐渐改造,390 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下令封闭多神庙,德尔斐的庙宇逐渐坍毁;1892 年起,遗址开始系统考古发掘。<br></div> <p class="ql-block">  圣路(Sacred Way)是一条 “之” 字形的登山大道,从遗址东部的大门延伸至阿波罗神庙与露天剧场。路两旁分布着希腊各城邦(如雅典、锡夫诺斯、尼多斯等)兴建的 “礼物库”、祭坛、纪念碑、柱廊等建筑,时间跨度从公元前 6 世纪到前 2 世纪,堪称古希腊不同时期建筑艺术的 “露天展厅”,也是古希腊城邦敬献文化与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p> &nbsp; &nbsp; &nbsp; &nbsp; 德尔菲剧场位于阿波罗神庙上方的山坡上,依山而建,可容纳约 4500-5000 名观众。<br>&nbsp; &nbsp; &nbsp; &nbsp; 剧场始建于公元前 4 世纪,后经多次改造,公元前 160 年左右由帕加马国王欧迈尼斯二世出资大规模重修,公元 67 年罗马皇帝尼禄到访前又进行了翻新,2 世纪时罗马元老赫罗德・阿提库斯也参与了修缮。<br>&nbsp; &nbsp; &nbsp; &nbsp; 剧场呈半圆形,观众席依托山体斜坡建造,舞台区域最初是直径 7 米的圆形场地,尼禄时期被铺设并围以石质栏杆,舞台前沿装饰有赫拉克勒斯神话场景的浮雕。<div>&nbsp; &nbsp; &nbsp; &nbsp; 站在剧场上方站可俯瞰整个圣地遗址和周边山谷,非常壮观。</div>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螺旋柱(Serpent Column)”,由希腊城邦联盟(以雅典为首)在公元前 5 世纪建造,纪念希波战争中击败波斯的胜利,最初立于德尔斐阿波罗神庙前。柱体由三条蛇身缠绕而成(现仅存一条蛇身的残段),材质为青铜,是古希腊雕塑与纪念性建筑的典型代表。<br>&nbsp; &nbsp; &nbsp; &nbsp; 公元 324 年,君士坦丁大帝将其迁至拜占庭(今伊斯坦布尔)的赛马场,现仍矗立在那里,不过蛇头已损毁,其中一部分藏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br>&nbsp; &nbsp; &nbsp; &nbsp; 为了还原历史场景,德尔斐遗址现场放置了这根螺旋柱的仿制品,让游客能直观感受其原始风貌与历史价值。 &nbsp; &nbsp; &nbsp; &nbsp; 游览德尔菲遗址,仿佛踏入古希腊的精神心脏:圣路的城邦宝库、阿波罗神庙的残柱、翁法洛斯石的 “世界之脐”,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宗教权威与城邦文化的交融,山崖与山谷的地貌更添神圣感。 &nbsp; &nbsp; &nbsp; &nbsp; 德尔斐遗址游览结束后,穿过德尔斐小镇,我们前往希腊北部的梅黛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