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9日,莒县第一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弥漫着一种特别的安静与专注。舞台上的大屏幕亮着“2025年日照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A组)”的字样,蓝白相间的云朵装饰轻轻垂落,仿佛把天空搬进了教室。台下坐满了来自各区县的老师,目光齐刷刷投向舞台中央——一位教师正手持话筒,娓娓道来她对数学课堂的理解。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评比,而是一次关于“如何让数学真正活起来”的集体探寻。</p> 课例展示 <p class="ql-block"> 宋秀春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公式,而是先轻轻唤醒记忆:“还记得长方形是怎么算面积的吗?”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眼神里是被信任的光。接着,她抛出问题:“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孩子们动手剪、拼、摆,像在玩一场图形拼图游戏。当一个孩子举着拼好的长方形喊出“原来它就是底乘高!”时,整个教室都亮了。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思维的破土而出。</p> <p class="ql-block"> 王璨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更像一场充满童趣的“数学探险”。她用大头儿子量沙发的视频开场——红领巾不够长,怎么办?孩子们叽叽喳喳:“可以折一半!”“用手指比!”问题像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接着,他们动手折纸,把一张正方形对折再对折,涂出3份,兴奋地举起:“老师,这是3/4!”抽象的分数,在指尖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颜色与形状。我坐在后排,看着那一张张高高举起的小手,忽然明白:所谓启蒙,就是让未知变得可触。</p> <p class="ql-block"> 张亚楠老师讲《圆的认识》,干脆让孩子们先“乱画”一圈。有人画得像鸡蛋,有人画得带缺口,笑声中,问题自然浮现:“怎么才能画出一个真正的圆?”于是,圆规登场了。她不急着讲定义,而是让孩子们折圆、量半径、比直径,在一次次“发现”中自己说出:“圆心到边缘都一样长!”当一个男孩突然举手说:“老师,圆就像太阳,从中心到边都公平!”我忍不住笑了——数学的美,原来也能被孩子说得这么诗意。</p> <p class="ql-block"> 梁艳老师的《角魔法》更是把课堂变成了“数学工坊”。“不用量角器,你能造出120°的角吗?”问题一出,小组立刻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有人拿两块三角板拼,有人折纸对角,还有人用直尺画等边三角形。“快看!两个30°加一个直角,正好120°!”欢呼声此起彼伏。那一刻,角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可以拼、可以折、可以“创造”的魔法元素。数学的严谨与孩子的想象力,在这一刻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 刘月老师的《可能性》则让数学跳出了纸面。摸球、转盘、猜颜色……孩子们在游戏中一次次体验“可能”与“不可能”的边界。当一个孩子摸出三次红球后说“下次一定是蓝的”,另一个孩子反驳:“不一定,每次都是独立的!”我心头一震——这哪是五年级的课?分明是概率思维的启蒙。如果能再加一个环节,让他们自己设计游戏,记录数据,那数学的种子,或许会扎得更深。</p> <p class="ql-block"> 时晓寒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从“分蛋糕”开始,真实又温情。孩子们折纸条、比大小,在“谁的1/2更大”的争论中,理解了“平均分”的重要。我特别喜欢她最后留的思考:“生活中哪里还有分数?”有孩子说“披萨”,有孩子说“巧克力”,还有孩子小声说“妈妈切的苹果”。数学,终于从课堂走回了生活。</p> 学习记录 <p class="ql-block"> 这份听课记录表,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从“回顾导入”到“拓展延伸”,每一个环节我都试图还原它的逻辑与用心。而旁边的手写笔记里,我写下了自己的疑问与灵感:“能不能让错误也成为教学资源?”“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思维?”这些,都是课堂给我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听评课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它让我们跳出自己的课堂,看见更多可能。别人的亮点,可以照亮我的盲区;别人的不足,也能提醒我反思。记录不是为了复制,而是为了唤醒——唤醒我对教学的敏感,对学生的关注,对数学本质的重新理解。</p> 学习感悟 <p class="ql-block">1.参观本次优质课学习,我深刻感受到教学设计的精妙与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堂中,教师以生动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我明白优质课堂需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融合生活与数学,让知识在实践中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2.从这次优质课的学习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这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我认识到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学习。今后我会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展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p><p class="ql-block">3.多节精彩课堂不仅深度契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更在教学创新、技术融合与区域特色借鉴上带来诸多启发,让我对新时代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此次优质课学习,不仅让我看到了新课标理念在课堂中的生动实践,更让我明白:好的数学教学,是善于利用错误引导深度学习,是巧用科技激活学习兴趣,是借鉴特色拓宽教学思路。未来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收获转化为实践,不断探索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p><p class="ql-block">4.参观本次优质课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优质课的核心不在于花哨形式,而在于精准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用生活化、体验式设计点燃学习兴趣。今后教学中,我会多借鉴这种“做中学、思中悟”的思路,让课堂更具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离开会场时,我们脑海里浮现的不是某一个精彩片段,而是那一张张专注的小脸。他们折纸、画图、争论、发现,像一群小小的数学家,在数字与图形的世界里自由探索。而我们,也在这场学习中重新找回了教学的初心:不是教数学,而是陪孩子一起,发现数学的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