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艺复兴及遐想

五缘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汽车驰近佛罗伦萨,导游遗憾地告诉我们,这次的行程没有安排参观佛罗伦萨。我们只从它的身边经过,大家可以在车上看看这座享有盛名的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一骨碌坐直身子,朝车窗外看去,远处的佛罗伦萨只有稀落的几栋不太高的楼宇,其余都是低矮陈旧的房屋。曾经见过密集崭新高楼大厦的我们,对于这不起眼的城市,确实有些视觉上的失落。但是,心里却涌起不一样的情怀,这里是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抗教会精神控制的文化解放运动!从此,该运动遍及整个欧洲,也从此,欧洲告别了黑暗的教会神权统治,步入了文明发展的近代社会,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这不仅是欧洲的事情,也是影响世界的大事。所以,说佛罗伦萨是一座伟大光荣的城市并不为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巴黎。这是座古老又光荣的城市,我们的幼年少年青年时代,都是听着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蒙马特高地战斗,占领巴士底狱等等无产阶级革命的神圣高光词语和英雄故事一步步长大成人的。心里自然对巴士底狱、蒙马特高地怀有崇敬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车到巴黎已是下午,导游在车上已经联系好“地陪”,带我们参观蒙马特高地、巴士底狱。这是一个帅气白净的奶油小生冯导,他的话音里少了几分男子的豪壮,多了几分女性的柔情与温婉。这是此行第一次遇上这么有特性的地陪,大家心里不禁打鼓,是不是导游为了节省,临时找了个大二留学生来糊弄我们?小冯自我介绍后,才知道他留学生涯早就结束,干导游也有四、五年,“老油条”了。论年龄,比带我们的全程导陪还大一岁。可他不像“老油条”,言语间多有质朴,景点介绍特别细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车到巴黎是下午。下了车,马不停蹄往蒙马特高地赶,一辆缆车把我们拉到山顶。这天正值周末,游客多得不得了,台阶上山坡上栏杆边,凡是能站的地方都是站着坐着趴着的游人。放眼看去,多是欧洲人。小冯介绍说,这时来蒙马特高地,最是时候,夕阳西下,巴黎美景尽收眼底。只是人有点多,巴黎人特会休闲,周末很喜欢来高地欣赏落日余晖。我们围着山顶圣心教堂转了一圈,山脚下的房屋、楼房、街道、汽车,在余晖下泛起片片涟漪,如波光粼粼,美不胜收。也感叹当时的巴黎公社革命者真会找地方,守住高地,就守住了巴黎公社的红旗,就守住了革命果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双方力量太悬殊,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终究还是失败了,它的灵魂和实践,在几十年后的俄国取得了成功,也蔓延到世界各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得我小学时一位同学的二哥在四川外国语学院读大学,和我们住在一个院子里,有年暑假回家,晚上乘凉,我们请他唱的一首歌,就是用法语唱的《国际歌》。那歌声原汁原味,苍凉浑厚雄壮豪迈,确实震撼人心。我们不懂法语,不知道蒙马特高地上夕阳下享受生活的法国人在交谈什么。不过,在巴黎公社孕育的阵营日渐式微的今天,我推测他们不会再去谈论1871年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实话,“革命”一词在我青少年时期是神圣的。自记事起,我就被这个词语包裹着、冲击着、洗涤着。对“革命”逐渐产生了一种神圣的感觉。很豪迈很气派。在我青少年时代,有首年年唱月月唱天天唱时时唱的歌曲震天响----“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我才13岁,很懵逼。可还是觉得这首歌豪迈壮烈,英气干云。头便不自觉地抬得很高,望向天空,望向远方;胸膛也不自觉的挺直了,像个骄傲的小公鸡;散漫的十个小手指头,也不自觉的捏成了钢铁般的小拳头!做梦都想成为一个坚定光荣的革命者。后来听说“革命”是从法国巴黎、俄国圣彼得堡传过来的,心里顿时对这两个地方产生敬畏与向往。即使在今天对暴力革命的看法已有改变,但看到蒙马特高地也还有些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顺便说一嘴,随后去巴黎圣母院参观的路上,导游指着一个雕塑说,这里就是巴士底狱旧址,曾经关押革命者的地方。1789年前,监狱里关押的是革命者还是地痞流氓?我不知道。但那雕塑与巴黎公社革命完全不沾边,这我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十多年过去,我们国家终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了“改革”。随后神州大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逐渐富裕,国家逐渐富强,“革命”也逐渐被人们淡忘。是呀,资产阶级的主体早已不完全是以前那些人了,阶级之间也可以和平共处了,大家都在齐心协力上下一心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和谐文明国家。何必要激情澎湃又血腥暴烈地革这个的命革那个的命呢?有什么问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都是社会发展路上的必然。我们心平气和地针对问题改一改,变革一下,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继续前进,继续富裕,这难道不好吗?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才是我们华夏子孙的共同心愿和远大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望那些年的中华大地,为什么会广泛持久地进行“仇恨教育”?主张阶级间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反对共存共荣?尤其在倒行逆施的十年里,会主张革除优秀文化传统的命,革除掉几千年泱泱文明古国的咽喉和命脉?而500年前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却高举人文主义大旗,复兴优秀文化传统,推动社会向文明富裕进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班牙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说:“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复过去。”———后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