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燃情太马,游锦绣龙城

林秀

<p class="ql-block">9月18日晚,我们一行7人,来到太原,准备为女儿参加21日的太马加油助威。虽然以前多次到访太原,但锦绣龙城的城市面貌每年都有变化,市内几处著名景点也愈加完善优化,这次呼朋唤友前来,当然要好好逛一逛我们的大太原。</p><p class="ql-block">据女儿介绍,这次太马组委会对所有报名选手约16万人,无论中签与否,都给予太原八大景区免费游览的福利。这种力度在全国也少见,彰显了大太原的格局和态度,难怪近些年山西旅游持续爆火,真诚才是核心驱动力啊,为我们的家乡点赞👍</p> <p class="ql-block">19日一早,我们先来到晋祠景区。</p><p class="ql-block">晋祠可谓是山西的魂,太原的根。三千年前周成王桐叶封弟,王子叔虞来到这片土地,此后叔虞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在晋水发源地为父亲建起了一座祠,感恩于晋水滋润了王国,遂以“晋”为国名。</p><p class="ql-block">三千年来汾水奔流不息,晋作为王权的象征,几度兴亡。公子重耳的晋国虽然一度称霸春秋,但最终被三家权臣瓜分;司马氏的晋国被拆分为二;石敬塘的晋国被契丹所灭;李渊父子则自晋阳龙兴建唐……然而,不论王权如何更迭,朝代如何兴替,数千年来晋祠香火未绝,山西被称为“晋”也从未更改,可见,“晋”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符号和文化传承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晋祠经过历代大规模的扩建保护,楼阁四布、树木繁荫,但无论规模有多大,以圣母殿为中心的古建筑群及周柏、难老泉等核心部分仍是晋祠的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后首先抵达水镜台,戏台朝南正对主殿,意为进献先人的礼乐,“水镜台”三个大字浑厚古雅。茫茫岁月中,这里丝竹悠扬,好戏连台,酬神宴客的喧嚣穿越千年,仿佛至今仍在梁间回荡,满载着晋地浓郁的民俗记忆。</p> <p class="ql-block">继续南行就是金人台和“对越”坊。</p> <p class="ql-block">闻名四方的金人台,也叫“莲花台”,为北宋时期建筑。方形台中央建有一座明代琉璃小阁,做祭祀之用;四角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p> <p class="ql-block">四尊铁人的造型和神态各有千秋,虽经历风霜雨雪,但仍晶莹明亮。经检验,铸铁中含有铬、镍等合金成分,铸铁工艺非常复杂,采用当时极为先进的分节叠铸法,由上百块铁范合铸而成,然而全身却难见铸造披缝,生动反映了北宋工匠高超的冶炼和铸造水平,被誉为宋代的“不锈钢”。</p> <p class="ql-block">这样珍贵的文物,早年间还可以近距离接触,上世纪80年代我们全家第一次来晋祠的时候,还曾在铁人身边吃着西红柿大快朵颐。如今已经不得近前,只得隔着围栏拍照了。不过,女儿制作了和旧照的对比图,旧日尽情玩乐的情景历历在目,故地重游,十分有趣。</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的南侧就是“对越”坊</p> <p class="ql-block">"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原指颂扬周文王在天之灵,引申为“报答祖先功德”。</p> <p class="ql-block">“对越”匾文为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所题,笔力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峭丽,被誉为是“雄奇之笔”。与傅山“难老”(神奇之笔)、杨二酉“水镜台”(秀丽之笔)并称晋祠三大名匾。</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下,是一间献殿,为金代建筑,其独特的四面虚空结构,利于空气流动,以便储存祭祀所用牺牲品。北宋沦亡后,金国治下的晋祠得到了完好的保护与扩建,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对传统的尊崇已不分汉胡。</p> <p class="ql-block">穿过献殿,就来到了北宋的“立交桥”——鱼沼飞梁。此桥横卧圣母殿北,是北宋巧匠的杰作。方形鱼沼内游鱼嬉戏,三十四根石柱撑起十字相交的桥面,如飞鸟展翅欲翔,这种国内独有的古桥形制,将实用与美学完美融合,行走其上,仿佛踏在流动的画中。</p> <p class="ql-block">跨过鱼沼飞梁后,就来到了晋祠的核心所在——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斗拱与盘龙柱布满了沧桑,殿外正中竖匾为“圣母殿”,横匾为“三晋遗封”。</p> <p class="ql-block">整个圣母殿完全是按皇宫规制建造,据记载,最初为北宋早年所建,供奉的是唐叔虞。到宋仁宗天圣年间,改建为圣母殿。</p><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端坐着邑姜像,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的生母,又是姜尚(姜子牙)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邑姜两侧为宋代彩塑的四十三尊侍女像,如真人般大小,表情各异,或微笑欢喜,或严肃拘谨,充分表现了宋代杰出的塑像艺术,这一张张穿越千年的生动面庞,向我们展示了宋人的喜怒哀乐,是晋祠国宝级的文物,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43尊神态各异的侍女中,一尊“红头冠双面佳人”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梅兰芳先生曾专程来晋祠研习这尊塑像的神态姿势,盛赞“一颦一笑,如诉平生”。</p><p class="ql-block">​这尊塑像正面看是低头含笑,娇俏可人,侧面看却是眼角带泪,郁郁寡欢。</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年长一些的“高阶”侍女,上位者的威严与雍容的气质在一众年轻侍女中格外突出。</p> <p class="ql-block">这位侍女神态简直活灵活现,似有疑惑和不解,带点小委屈,仿佛在说“这事儿可不赖我”</p> <p class="ql-block">这位侍女格外清秀,明亮的眼眸中有一丝倔强,好像初出茅庐的小年轻:“我就这样,爱咋咋地”!哈哈。</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些900多岁的“小姐姐”面前,不禁感慨宋代的能工巧匠将清丽的写实与世俗的造像完美结合,每一尊都是那样鲜活生动,仿佛能听到她们的笑声私语和轻叹啜泣。</p> <p class="ql-block">​国内的神佛造像大都以男子为叙事主角,才华横溢的北宋工匠,在这里赋予了一个个平凡女子非凡的地位,使她们以绝美的姿态留存传世,成为那一段历史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的另一个看点为殿前的八条盘绕着柱子的飞龙,造型各异,鳞爪飞扬,栩栩如生。盘龙乃是当时的能工巧匠先用木头雕刻而成,再安装盘绕在柱子上的,并非与柱子为一体。盘龙的弧度与柱子完美贴合,体现了其用工的机巧与难度。</p><p class="ql-block">谁能想到,千年前的工匠将龙爪雕凿出了如今时兴的“点赞👍”和“比耶✌”手势,使得盘龙迅速出圈,成了网红文创品的素材。</p> <p class="ql-block">冰箱贴: 盘龙给你比个✌,盘龙给你点个👍。</p><p class="ql-block">这样的文创产品,有“新”,用心,点赞👍</p> <p class="ql-block">在圣母殿外,耸立着身形各异的参天古树。其中,西周周柏、唐代唐槐尤为夺目。周柏树干如苍龙探海,三千岁仍枝叶葱郁;唐槐树围数丈,浓荫蔽日,夏日投下满庭清凉,默默见证晋祠千年沧桑。</p> <p class="ql-block">太白有诗云: 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的东侧就是难老泉。</p><p class="ql-block">《水经注》早有记载,北齐年间“永锡难老”的晋水,道尽它千年不涸的神奇。泉水从山岩间汩汩渗出,清冽甘醇,如银线缠绕亭台。</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的傅山所题“难老”匾额被誉为神奇之笔,<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晋祠添了几分文人风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傅山,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著名道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医学家。他的这幅“难老”匾额</span>与“水镜台”“对越”并称晋祠三大名匾。</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边“挹爽”亭守护着这泓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泉,让“难老”二字有了生生不息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86版《西游记》曾在此取景,古朴亭台、灵动泉水与苍劲古树化作剧中仙境,让晋祠之美随神话故事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在难老泉东侧一隅,是王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天下王氏出太原,讲得就是太原王氏是所有王姓氏族的起源。每年全球的王氏祭祖活动就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唐宗御碑留万古,晋祠文墨著千秋</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手书《晋祠之铭并序》为国内孤品,也是晋祠的镇园之宝。</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多少王朝轰轰烈烈又灰飞烟灭,多少的豪杰叱咤风云却墓木已拱,唯有晋祠历经千载沧桑,依旧伫立在悬瓮山下。</p><p class="ql-block">晋祠之美非止一祠一庙,它是一座承载着三千年历史文化的“活”的博物馆,以砖石记录岁月,以草木诉说时光,三晋大地的文明密码,在这里被深深镌刻和铭记。</p> <p class="ql-block">从晋祠惠远门出来,我们开车打卡了天龙山网红公路,直奔天龙山顶。</p> <p class="ql-block">“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主席的这句词,直到今天仍在中国基建史上,不断实现。用桥架起南北,路通东西,天堑变通途,化不可能为可能。</p><p class="ql-block">天龙山公路从起点到终点的垂直高低落差达350米,相当于116层楼的高度。整条山路呈现螺旋之字形,犹如一条盘旋在群山之间的蛟龙。</p> <p class="ql-block">女儿驾车,老伴儿拍摄,录下了行驶在“通天盘龙”公路上精彩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到达顶层时,路边停了很多车都在拍照,女儿发现有一支摩托车队,过去和领头的小帅哥骑手一商量,非常友善的让我们和他的酷炫座驾摆拍合影,女儿意外的实现了“机车梦”,各种摆酷一通拍,好不尽兴。骑手笑眯眯的站在旁边看着,又提供头盔。等我们拍完,还不忘招呼一句“常来太原玩啊”!感谢我们的小老乡!真是太可爱啦!</p> <p class="ql-block">驾车到达天龙山顶的龙门平台后,拾阶而下就看到了高欢避暑宫遗址。高欢是北齐的开创者,他虽然自己没有称皇帝,他儿子高洋追封他为神武皇帝。</p><p class="ql-block">据介绍,高欢真正的避暑宫地点已不可考,现址是后人根据地形和环境温度,推测的最适宜建宫避暑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避暑宫正对面是香炉峰,峰顶宝塔原为瞭望塔。</p> <p class="ql-block">山间经常可以看到小松鼠,丝毫不怕人,饿了还会主动向路过的游客讨食</p> <p class="ql-block">白龙洞又名白龙庙,创建于北齐(550-577)是古人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所。现存正殿三间,为巨石砌成的明代窑洞式建筑。殿内供有明代木雕龙王及侍者像,刻工精湛,形象生动,堪称木雕珍品。白龙洞西侧有巨石凿成的池沼,历经1400多年,下有清泉,水质纯净、甘冽,富含锶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泉水自池中涌出,天旱不涸,雨涝不溢,被当地民众视为神泉。传说池内隐蛰一白龙,故称白龙洞。古人誉其为“龙潭灵泽”,成为著名的“天龙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别看小小的一个庙,殿前檐的4根抹八角石柱,形制古朴,可是北齐时期的遗构。</p> <p class="ql-block">白龙庙旁边的崖壁上有冯玉祥的题字。</p><p class="ql-block">题字刻于1930年11月,中原大战结束后,河玉祥曾在天龙山隐居一月有余。此词为当时所题:穷苦同胞之得救、其路途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惟此二事。</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阶继续下行,身侧的峭壁上竟是米芾真迹“漫山阁”,原来米芾是太原人。</p> <p class="ql-block">不多时,便到达了山腰处的漫山阁,此处为著名的天龙八景之“佛阁停云”。</p><p class="ql-block">从这里开始就要看东西两峰的石窟了,就是天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分布于东、西峰山腰间,共有洞窟25座,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000余(尊)。</p> <p class="ql-block">望向西峰,好像一尊大佛的侧脸。据介绍,那里很有可能是依山势已做过早期的雕刻,但因为地质原因放弃了,留下了大佛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魏、北齐、隋唐时期,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石窟以娴熟的雕刻技法、细腻的表现形式、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生活气息著称于世,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漫山阁内有目前仅存的相对完整的佛像。龛内上层雕倚坐弥勒佛,像高7.55米,下层为三大士像即十一面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造像既有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点,又有中国传统雕刻的清新韵律和线条,尤其是十一面观音立像,神态高雅、雍容华贵、丰满圆润、婀娜多姿、呈现出“曹衣出水”的塑画风格,堪称唐代石雕造像中最精美的典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峰第9窟有目前仅存的相对完整的佛像。这里的造像多建于唐代,神态高雅、体态优美、丰满圆润、飘逸多姿,是我国现存最精美的唐代石刻造像之一。因其形态独树一帜,极富特色,所以这里的佛造像直接开宗立派,世称“天龙山样式”,在世界石窟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在石窟外的小像,因风化严重,面目已不可辨,但依然能看出嘴角微笑的弧度。再过十几年,这些石像会在风中彻底消失。除了第9窟以外,其他石窟内佛像均被盗凿毁坏,不是空的,就是佛像已没有了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20年代,深藏山林间的天龙山石窟,被意外“发现”,震惊世界。然而,由此引来了以日本山中商会为首的盗贼。他们和当时的天龙寺住持内外勾结,石窟精华被洗劫殆尽:几乎所有的造像头部被凿,部分造像甚至全身被盗……据不完全统计,在那段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天龙山石窟240余尊造像被盗凿,150余尊成为国外博物馆和私人的珍藏,下落不明者不知凡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石窟寺之劫,以天龙山为最!</p> <p class="ql-block">在东西峰之间,发现了一棵很有意思的古树。它曾直立于山间,一块巨石滚落将它的主干牢牢压住。这棵树竟顽强的从巨石底下钻出,伸展着枝桠,向着太阳继续生长成参天的模样,真是妥妥的“树顽强”。</p> <p class="ql-block">“树顽强”向阳的一面,长满了虬劲的纹路,仿似山间流淌的溪水,又好像在水中雀跃的鱼群。</p> <p class="ql-block">山下蟠龙松,是天龙山古八景之一的“虬柏蟠空”,它冠如华盖,枝繁叶茂,遮天盖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80年代来此地时它的冠幅有180多平方米。现在已有300平方米。不愧被称为“中华第一奇松”,真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七松坪是由天龙山仅有的七棵樟子松树组成。据说是天龙寺第四代主持彻证老和尚所种。老和尚圆寂前把他的七个徒弟带到这块平地上,让徒弟们按顺序站成一个圈,并在每个人脚下栽了一棵樟子松树。按佛教名为“七重行树”,意为极乐世界之宝树。</p> <p class="ql-block">我们90年代曾来过这里,旧地重游,苍松犹在。</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这里增修了亭台楼阁,从水榭望七棵松的顶部起伏蜿娫,好似游龙腾空,又是天龙山一景。</p> <p class="ql-block">回望漫山阁</p> <p class="ql-block">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故乡的一道道风景都已存在于记忆里,蓦然发现,山河依旧在,人已非少年。</p> <p class="ql-block">从天龙山回到市区,女儿去领取了太马参赛物资。领物现场蔚为壮观,占了大半个煤炭交易中心,除了发放丰富的参赛包和美食大礼包以外,还有马博会,各种马拉松运动相关产品和赞助商的摊位前人头攒动,十分热闹。女儿说这简直就是跑马人的“庙会”,哈哈。通过参加游艺项目,女儿又得了几样小礼物,真是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领物现场可以免费给参赛服印上一句自创的话,女儿印的是: 跑向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来到钟楼街的老太原餐厅,侄女老早就给预定了能看街景的包间,我们在这里享用一顿丰盛的接风宴。</p><p class="ql-block">包间里的电视上,打上了女儿提前安排好的本次旅途主题: 跑马游三晋,组团访故里。</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晚餐除了有山西经典的什锦火锅,右玉羊肉,黄河大鲤鱼,过油肉,小米凉糕之外,还有一道由老太原餐厅原创,曾作为国宴被习近平总书记用来招待普京的菜,准确的说是一道主食,被誉为黄土高坡上的鱼子酱——炒小米。</p><p class="ql-block">师傅用经过三蒸三冻处理过的小米,加入清鸡汤煨一会儿,再加入肉沫,蘑菇丁,腌菜沫,喷上汾酒爆炒出锅。这道炒小米颗颗分明,粒粒Q弹,口感层次丰富,味道惊艳。</p> <p class="ql-block">饭后到观景阳台上看夜景:柳巷街头霓虹闪烁,流光溢彩,人群攒动,摩肩接踵,好一派盛世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酒足饭饱之后,我们走出饭店,沿着钟楼街漫步。这里是太原的王府井,街两边商铺鳞次栉比,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为了迎接太马,街上灯光秀还特意打出来送给太马选手的祝福,太原,有心啦!</p> <p class="ql-block">晚上回酒店走的迎泽大桥,来餐厅是走的漪汾桥,太原的夜景真美呀!</p> <p class="ql-block">9月20日,我们上午参观了山西省博物院,下午又到榆次的常家庄园。</p> <p class="ql-block">常家庄园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晋商常氏家族营建,鼎盛时期占地60万平方米,房屋4000余间,园林13处,占车辋村一半,民间称“乔家一个院,常家两条街”。1947年因战争部分损毁,2001年修复开放现存12万平方米(原面积1/4),形成“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贴、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格局。‌‌</p> <p class="ql-block">常家庄园必去的三个核心景点是常氏宗祠、静园和贵和堂‌,分别代表了家族精神、园林艺术与晋商生活。这是常氏宗祠,中国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间祠堂,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历时三年耗银两万余两。‌‌</p> <p class="ql-block">“本支百世”的匾额高悬。</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静园,是中国最大北派私家园林(8万平方米),融合南北风格,含亭台水榭、曲溪莲池。‌‌</p> <p class="ql-block">常家大院三绝之砖雕</p> <p class="ql-block">常家大院三绝之木雕</p> <p class="ql-block">常家大院三绝之石雕</p> <p class="ql-block">从常家庄园出来后,看天色尚早,我们又来到太原植物园,等着观赏网红的植物园星空夜景。</p><p class="ql-block">太原植物园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占地约2700亩,是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园艺观赏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2020年12月31日正式开园,202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拥有3000余种植物和多个特色展馆。‌</p> <p class="ql-block">四季花卉馆</p> <p class="ql-block">沙生植物馆</p> <p class="ql-block">热带雨林馆</p> <p class="ql-block">蝴蝶园</p> <p class="ql-block">终于等到了掌灯时分。植物园夜景让人惊艳!</p><p class="ql-block">太原植物园的“星空穹顶”以其科幻设计与梦幻光影著称,入‌夜灯亮起时,宛如银河隧道,营造出穿越星际的唯美意境‌。‌‌</p> <p class="ql-block">9月21日,是太马比赛日。女儿5点多就坐地铁去起跑点了,幸运的碰到了太原电视台采访,自然是大大的夸赞了一番家乡,播出效果不错。</p> <p class="ql-block">女儿用在比赛过程中自己拍的视频和官方影像做的太马参赛短片</p> <p class="ql-block">视频里有个有趣的瞬间,左边是半马的冠军,已经跑过折返点向着终点前进,右边则是大部队人马刚刚跑向折返点。女儿刚巧跑到桥上,和冠军“同框”了。据说女儿所在位置距离折返点大概6公里,也就是说,当时同框的冠军选手已至少领先大部分选手12公里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马拉松是体育比赛里唯一一个专业运动员和大众选手可以同场竞技的项目,虽然像女儿这样的大众选手永远无法达到专业运动员的水平,但是她们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值得点赞👍就用她在参赛服印上的话祝福她:不断跑向更好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