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散文|写作,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萨日娜拉格·王雅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于我,常像一团被揉乱的棉麻,丝线纠缠着垂落,横亘在前行的路上。我伸手去解,指尖却总被细密的纤维勾住,只能眼睁睁看着日子在混沌里打转——那些本该属于我的喜悦,像躲在云层后的星光,连模糊的轮廓都难以捕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人群中,我始终是那个缩在角落的存在。她们站在光亮的高处,裙摆被风扬起时,目光便从上方落下来,带着若有似无的轻视。我知道她们在议论我,那些话语像细碎的冰粒,落在耳边时带着凉意:“你看她总一个人发呆,是不是脑子不清楚?”“连简单的事都做不好,还想着搞什么创作。”误解像一张透明的网,将我裹在中央,连呼吸都变得滞涩。周遭的喧嚣是专属我的背景音,有人皱着眉训斥我动作太慢,有人叉着腰诘问我为何“不合群”,我攥紧衣角往后退,却始终找不到一片能让我安心喘息的净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数个深夜,我都在心里盘算着逃离。我想找一个安静的空间,没有此起彼伏的争执,没有探究的目光,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能让我独自坐着——去思考清晨的露珠为何会在草叶上打转,去认识书页里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去观察窗外的梧桐叶如何在秋风里翻卷,去感觉笔尖划过纸张时的细微震动,去知觉那些藏在心底的情绪,终于有了可以安放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真的找到了这样的空间,是以“作者”的身份,在文字里搭建起的小天地。算起来,我与写作的缘分已断断续续走过了许多年,而这段缘分的起点,要追溯到1999年末那个飘着冷雨的冬天。那时周杰伦刚崭露头角,次年便以一首《星晴》火遍大江南北,而我最着迷的,是他身后那位名叫方文山的作词人。《七里香》里“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的灵动,《青花瓷》里“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婉约,《双节棍》里“快使用双节棍,哼哼哈兮”的动感,每一句歌词都像带着魔力,让我反复抄写在笔记本上,连笔尖都似沾了几分温柔与热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中专时,我在一本旧杂志上读到了一位女作词人的故事。她说自己曾是影像店的导购,每天整理影碟与唱片时,总会跟着旋律轻轻哼唱,也是在那些流转的音符里,萌生了写歌词的念头。看完那篇文章的傍晚,我攥着零花钱跑到当地的影像店,鼓起勇气问老板是否招人。此后的每个周末,我都守在摆满影碟的货架后,一边给顾客递唱片,一边在休息时把突然冒出来的句子记在便签上——有时是一句关于夕阳的感慨,有时是一段关于晚风的想象,那些零散的文字,成了我最珍贵的宝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开始尝试写完整的歌词,把它们投给原创歌词杂志。偶尔收到用稿通知时,我会躲在被子里偷偷笑,连指尖都在发抖。也有原创音乐人联系我,将我的歌词谱成曲子,再由业余歌手唱出来——第一次在电脑里听到自己写的词被唱出来时,我反复听了十几遍,连眼泪都忘了擦。可这样的喜悦总被现实打断:QQ聊天栏里,有人晒出自己成为专业作词人的签约合同,有人分享自己的歌词被知名歌手演唱的喜讯,我盯着屏幕里的文字,羡慕像潮水般涌上来,心底却泛着涩涩的疼。我明明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走得更远,可母亲总说“写这些没用,不如找个稳定的工作”,她藏起我的笔记本,撕掉我写满歌词的便签,那些阻拦像一道道关卡,让我不得不停下脚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终究是没放弃。收回羡慕的目光后,我开始逼着自己学更多文学知识——报名参加汉语言文学的大专自考,又在毕业后接着考本科。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是骨架,我便用自学来填充血肉:抱着《唐诗宋词选》读一下午,把喜欢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反复揣摩;在图书馆里翻找现代文学作品集,看鲁迅的犀利、朱自清的温柔,如何通过文字传递出来。我学得慢,像个背着小书包的孩子,别人快步往前走时,我还在原地琢磨一个词语的用法、一个句子的节奏。当身边有人已经从诗歌创作转向散文诗、散文时,我还在韵律诗歌与现代诗歌的门槛外徘徊;等我终于摸清了诗歌的韵律与情感表达,那些人又已经开始写微小说、短篇小说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样慢慢走了五年,我才真正走进散文诗与散文的世界。而网络的高速发展,给了我新的成长契机。我开始在写作时融入影视视听的思路:刷抖音时看到有人用镜头记录街角的烟火气,便学着在散文里用细腻的描写还原那样的场景;看电影时注意到导演如何用蒙太奇串联故事,便尝试在散文诗里用跳跃的意象搭建情感脉络。“镜头语言”不再是陌生的词汇,它变成了我笔下“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叶,在地面织出细碎的光斑”“夜晚的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句没说完的话”这样的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我,依然在文学创作的路上慢慢踱着步。有时写累了,我会靠在椅背上发呆:如果当初能有一个支持我写作的环境,如果母亲没有阻拦我,如果我能学得再快一点,现在会不会是另一番光景?可这样的念头只会停留片刻——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写作早已不是“如果”的选择,而是刻在我生命里的印记。它像一束光,照进我曾灰暗的生活;像一双温暖的手,接住我所有的委屈与迷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的我,依旧会在嘈杂的环境里写东西,依旧会遇到不理解的目光,可我不再害怕。因为我知道,只要拿起笔,只要文字在纸上流淌,我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净土。写作已经成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一点点占领我的生活,也一点点拼凑出更完整的我。就算没有人支持,就算这条路还要走很久,我也会一直写下去,直到旅程的最后一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