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百年尘梦入龙城</p><p class="ql-block">古迹斑斑岁月凝</p><p class="ql-block">老巷青砖寻旧韵</p><p class="ql-block">山河浩渺唤遗生</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8日,秋高气爽,昨日一场秋雨,天空宛如被清水洗过一般,湛蓝而澄澈,几朵白云好似绣在蓝色绸缎上的白色花朵。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海南定安太原、榆次的朋友们,按照一年一度的往律,基本上本着游览不重复的原则,欢聚在龙城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漫步青砖旧巷,探访名人故居老宅,寻觅晋韵文脉。一座座旧宅,像一幅幅画卷,承载着历史名人的似水流年,经过光阴风雨的侵蚀,流走了人和光阴,却流不走历史记载的史料。这些老宅见证了名人的生活与时代变迁,恰似承载着他们的似水流年。</p> <p class="ql-block"> 时日9:00 大家前后来到五一路与府东街十字囗东北角、五一路小学公交站集合,大家见面后相互握手问候,倍感亲切。</p><p class="ql-block"> 聚会人员:段兰、罗暄、赵大夫、闫淑英、纪晓兰、史云峰、李永林、王建宁、周晓丽、樊彩虹、李龙、段英。</p><p class="ql-block">告知有事、因病无法参加者:张广庸、孙玉荣、不倒翁、张益梅、张宝才、郭培水、姚润连、段喜明、任润海等。向他们表示亲切的问候!</p><p class="ql-block"> 人员到齐后,由史云峰介绍今天的游览聚会路线及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朱棡,明朝第一任晋王府之地,西华门、东华门、南华门,如今的三华门街巷,就是当时晋王府的走道。民国时期太原富贾大户、社会名流、军阀权贵的聚居之地,如今南华门片区依然保留着许多珍贵文物,如赵树理故居、杨爱源故居、东四条小巷有阎锡山为原配夫人及家人建的宅居,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面墙似乎都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往北过南横街往东,东边街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旧址、徐永昌故居。</p><p class="ql-block"> 往东教场巷有老太原人称工程师楼,现“山西省铁路建设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详看以下图文解说:</p> <p class="ql-block">走进南华门西五条(旧称)</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杨爱源旧居:杨爱源(1886年一1959年)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晋绥军核心将领,阎锡山嫡系,曾任第六集团军总司令,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以指挥平型关会战和忻口会战著称,晚年任台湾地区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没实权)。</p><p class="ql-block"> 1914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后投身晋军。1927年任第三集团军第二军军长,参与北伐战争。1937年任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平型关会战(任总指挥)与八路军协同作战取得大捷;后率部参加忻口会战重创日军。1939年升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巩固晋西根据地,曾访问延安并肯定中共进步做法。1946年任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押运阎锡山资产去台,1959年病逝台北。</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赵树理旧居:赵树理(1906年一1970年)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工人日报社首任社长,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共八大代表,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区长、《黄河日报》副刊编辑,《中国人》副刊编辑等职。1943年创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1946年《李家庄变迁》等创作发表,奠定了他在中国新文学史、山药旦派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1949年他开始主编《说说唱唱》《曲艺》。1955年发表了优秀长篇小说《三里湾》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赵树理一生著作颇多,是大家最敬爱的人民文学家。</p><p class="ql-block"> 在文革中,赵树理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迫害批斗。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被押着游街示众,曾被打断肋骨,又在批斗会上被推下跌断髋骨。</p><p class="ql-block"> 1965年一1970年一家人在此居住、忍痛继续写作,1970年6月23日被“隔离审查”,9月17日继续接受批斗,9月22日病危,9月23日含冤逝世,终年64岁。</p><p class="ql-block"> 1978年10月17日,党中央、国务院为赵树理平凡昭雪,他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p> <p class="ql-block">大家在赵树理旧居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打开视频看解说</p> <p class="ql-block">南华门街一瞥视频</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南华门东四条,原“阎锡山家宅” 解放后太原市委(曾在此办公7年)、山西省文联、山西省作家协会旧址参观。</p> <p class="ql-block">南华门东四条内闫氏家宅</p> <p class="ql-block">楼后当年胡正、李束为、郑笃部分作家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南华门东四条的历史变革:巷内小洋楼宅院,乃阎锡山任山西省督军期间,于1916年为其家属所建,故称其为“闫氏家宅”,也叫闫氏故居。这栋小洋楼从外观,为两层,但很清楚能看到有负一层,整体建筑风格妥妥的民国风。虽然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进程早已使他不复当年的辉煌,但雕栏玉砌,亭台楼阁的精致、繁复依然犹在,静静地停留在围栏之中,沧桑见证时间的渐行渐远。今天大家只能在外围看到的是正在修复,无法进入参观。</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山西省委省政府进驻督军府,太原市委选择了这座小别墅院子作为办公地方,1956年市委有了新址办公,搬迁至新建路。当时不少省市机关单位都想占用,当时的省文联、作家协会领导都是大文化名人,像马烽、西戎、李束为、胡正、孙谦、力群等。这些文化人去找省委领导,希望安排省文联和作协到这里办公。省委领导特别重视文艺工作者的诉求,于是拍板决定,省文联、作协到南华门东四条“闫氏故居”办公,其他单位就不考虑了。很快省文联、作协和各文艺家协会搬了进来,并在周边四合院安了家,省内外文人墨客们都将这里当做文化中心。后来省文联和省作家协会分设,成为平行单位之后,省文联及下属各协会搬迁离开,留下省作协。2019年省公安厅搬迁新址,经省政府协调,省作家协会搬至五一路办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家在闫氏原家宅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大家在原作家居宅院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意外收到的第四站:在去教场巷“山西省铁路建设博物馆”途中巧遇“晋学舍·读书会”会址,院内古香古色清幽的学习环境。满目苍翠、鸟语花香的院中园林,每一处都是自然的绝美画卷,使人陶醉于画卷中。</p> <p class="ql-block">嘉琪老师:给大家介绍“晋学舍·读书会”本读书会为公益共学活动,以阳明心学,优秀传统文化、健康美好生活为主轴及具体学习时间。</p> <p class="ql-block">共赏鸟语花香、绿意盎然、花香浓郁、环境清幽美如画的院中园林。</p> <p class="ql-block">竹径通幽处,园中花木深。花香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清幽而惬意的环境,使大家啧啧赞叹,陶醉于园中。</p> <p class="ql-block">开心的笑靥如花,留一张倩影照!</p> <p class="ql-block">举案齐眉、鸾凤和鸣、百年好合、相敬如宾。</p> <p class="ql-block">微风带着花香与鸟鸣的旋律,轻轻抚过脸颊,正看看不够,斜看补够!</p> <p class="ql-block">古香古色门楼、鸟语花香前合影,快门按下的瞬间,让笑容永远留在美好的记忆相册中。</p> <p class="ql-block">情不自禁上前触摸,果实似火般绚烂,与绿叶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站在树下,笑容被这热烈的色彩点亮,快门按下的瞬间,时光仿佛倒回,将这美好的时光,留在永恒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于鸟语花香处留影,时光也变得温柔,把秋天的浪漫私藏,将这张照片藏在生活的诗意里。</p> <p class="ql-block">晋学会院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教场巷第22号“山西省铁路建设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时不凑巧没赶对点儿,周日是博物馆闭馆时间。但与李龙兄弟做前期工作踩点时,将馆内大部分历史展板、模拟实景拍照留存。望大家一饱眼福,看视频、拨大图片详细观看内容,基本上收到预期60%的效果就及格了。</p> <p class="ql-block">主楼视频</p> <p class="ql-block"> 游后感</p><p class="ql-block">铁龙驰骋忆峥嵘</p><p class="ql-block">馆内遗珍岁月凝</p><p class="ql-block">轨印深深藏故事</p><p class="ql-block">三晋风云铁路铭</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由李龙讲述牺盟会的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徐永昌旧居:徐永昌(1987年一 1959年)山西崞县(今原平市)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1916年,从北京陆军大学第四期毕业,担任南京陆军训练监编辑官。1917年应孙岳邀请,任直隶军官教育团教官,后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山西警备司令等职,参加两次直奉战争。1926年代理国民军第三军军长。1927年率部投靠阎锡山,任阎锡山麾下右路军副总指挥,讨伐奉军。1928年相继任国民革命军第12路总指挥、陇海前线总指挥。中原大战爆发后,跟随阎锡山反对蒋介石,并于阎锡山下野后与杨爱源主持山西军政事务。1931年任山西省主席。1935年向蒋介石献策组织“参谋团”入陕,指挥“剿共”军事。同年受陆军二级上将。1937年先后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1938年调任军令部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奉派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参加9月2日在东京湾举行的盟军受降典礼,并代表中国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书上签字,见证了象征着中国抗战胜利历史性一幕。1946年任陆军大学校长,1948年改任国防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1949年去台湾。1952年受一级上将,并退位备役。后任“总统府资政”等职。1959年在台北病逝。</p><p class="ql-block"> 徐永昌在全面抗战,担任军委会军令部部长八年,为坚持抗战弹精竭虑,与何应钦、白崇禧、陈诚并成为军委会“四大巨头”。遗著有《徐永昌日记》 《徐永昌回忆录》等。</p> <p class="ql-block">徐永昌代表中国出席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受降仪式。</p> <p class="ql-block">受降仪式短视频</p> <p class="ql-block">午时圆满结束今天的游览活动。</p> <p class="ql-block">午餐悦聚于五一路桥头街口“最爱妈妈菜馆”</p><p class="ql-block">落座后大家都发表了一段肺腑感言!</p> <p class="ql-block">每人发表感言后,边吃边聊,说说唱唱各展才艺来一段。</p> <p class="ql-block">罗暄老师朗诵赵大夫的雅诗:</p><p class="ql-block">岁月匆匆盛夏过</p><p class="ql-block">凉风送爽已仲秋</p><p class="ql-block">绿意盎然花烂漫</p><p class="ql-block">枣花飘香醉心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高气爽好风光</p><p class="ql-block">人逢喜事精神爽</p><p class="ql-block">欢声笑语聚一堂</p><p class="ql-block">太榆朋友情谊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赵建生大夫</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8日</p><p class="ql-block">罗老师的朗诵,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余音绕梁、情感满溢,博得大家的热烈掌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龙的万荣方言演说,让大家耐人寻味,只听懂一个字呃,应该是我,作为一段逗乐节目,使大家开怀大笑。</p> <p class="ql-block">吃好、喝好、乐好,最后大家高歌一曲“最美不过夕阳红”合唱,完美结束了今天的悦聚活动。</p> <p class="ql-block">段喜明因今天小孙女上学,未能参会,大家深表遗憾!但在最后时刻赶来与大家见面问侯,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南华古巷韵幽深</p><p class="ql-block">名人故居入眸收</p><p class="ql-block">青砖黛瓦寻前梦</p><p class="ql-block">翠柳朱栏忆旧俦</p><p class="ql-block">墨客题诗添雅趣</p><p class="ql-block">骚人把盏解闲愁</p><p class="ql-block">且留佳影同佳友</p><p class="ql-block">共赏龙城一段秋</p> <p class="ql-block"> 今日与太榆朋友们漫步于太原南华门文化街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每条小巷、每个故居,都承载着历史的文化底蕴。保护性修复让历史风貌得以留存,古香古韵扑面而来,时光仿佛在此刻停下,我们沉醉其中,感受着历史与现实的交融。</p><p class="ql-block">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但南华门的此次游览、聚会,永远印记在我们心间。期待下一次,还能与朋友们一同探寻更多这样充满魅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再见!朋友们后会有期!</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8日</p> <p class="ql-block">集结号:赵建生(大夫)</p><p class="ql-block">组织、监制:段兰、罗暄</p><p class="ql-block">实施:李龙、史云峰</p><p class="ql-block">编委:全体与会者</p><p class="ql-block">摄影:史云峰、李龙</p><p class="ql-block">编制:史云峰</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