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还沉在墨色里,杯沿的咖啡香还没散透,车外的风就带着苏斯斯黎沙漠独有的冷意“闯”了进来。</p><p class="ql-block">这哪里是风?分明是死亡谷的信使,要领我们穿过黎明,去见那些被时光封存了千万年的枯木与红沙。</p> <p class="ql-block">晨曦刚为纳米比亚的戈壁镀上一层薄金时,我们已坐在车上,看车轮碾过沉睡的红沙。</p> 纳米比亚的旱季清晨,是北京盛夏8月里从未有过的凛冽。天还嵌在朦胧的陈霞中,我们已抵达死亡谷门前的空地上,仪表盘显示室外接近0℃。<div>我们这群刚从短袖短裤里抽离的人,此刻裹得像移动的棉絮,冲锋衣外层挡风,羽绒服中层锁温,速干衣递进,棉服内贴,可寒风还是能钻缝儿,冻得人指尖发麻、牙齿打颤。</div> 游客们的姿势却格外统一:缩着脖子、抄着口袋,脸被围巾遮去大半,只露双眼睛盯着镜头,明明冻得直跺脚,却还得硬撑着摆出微笑,活脱脱一群“冻成狗”的打卡人。 霞光将红色天际线镀上了一层金边,车队竟看不到尽头。所有车队在大门口耐心的等待开门时刻的到来。<div>漫长的车程让腿脚发僵,倒也正好借着这空当儿伸展身子,看远处的沙丘在晨雾里显露出模糊的轮廓,有趣的一天就从这阵又冷又新鲜的骚动里开始了。</div> 车子重新启动,沿着公路往沙漠深处走,仿佛在红色沙浪中遨游。 <p class="ql-block">景区严禁无人机航拍,借助网络全景图,我们仍能清晰窥见:在苏斯斯黎沙漠连绵起伏的金红色沙海中,一块白色洼地如大地的“白色眼眸”,这便是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死亡谷。</p><p class="ql-block"> 谁能想到,这片荒芜之地曾是另一番模样——水源丰沛、草木葱茏、动物奔逐。而它的“死亡”,源于一场持续近千年的双重自然“改造”:约900年前,周边河流突然改道,断绝了洼地的水源供给,曾经繁茂的骆驼树(纳米比亚特有树种)因缺水逐渐枯死;更因沙漠极端干旱的气候与强烈日照的加持,枯树的木质纤维难以腐烂,反倒在风蚀作用下变成了坚硬的“自然雕塑”,与白色黏土洼地融为一体,最终定格成这处“时光标本”般的奇景。</p><p class="ql-block">(网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45号沙丘景区门口的牌子,简单介绍了“死亡谷”的形成过程,并提醒游客爱护遗迹。不要给树木造成伤害,且景区内严禁使用无人机。</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见那些沙丘时,才懂得“最高”二字的分量:它们并非平铺的沙海,而是如被巨手揉皱的赭红绸缎,从地平线陡然隆起,峰顶隐在流动的晨雾里,仿佛直抵苍穹。</p> <p class="ql-block">洼地底部是盐碱化的白色黏土,干裂出不规则的纹路,像大地的“皱纹”,与红色沙丘形成鲜明反差。</p> <p class="ql-block">它们以永恒的姿态伸向天空,树皮皲裂处还留着远古河流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绿洲,一场突如其来的干旱将生命定格,只留下树影与盐壳,在岁月里沉默成诗。</p> <p class="ql-block">数十棵枯树散落其中,树干漆黑、枝桠扭曲,有的高达数米,姿态各异——有的像伸向天空的手,有的则倾斜着“定格”在风沙中,充满苍凉的张力。</p> <p class="ql-block">红、白(黄)、黑的极致撞色。洼地被海拔超300米的红色沙丘环绕,清晨的阳光会让沙丘红得发亮,成为天然背景板。</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片盐沼,晨曦恰好漫过沙丘的脊背。那一刻,天地间像是燃起了金橘色的火焰:沙丘的曲线被阳光镀上金边,沙砾在光线下流转闪烁,明明是固态的沙,却晃得人睁不开眼,仿佛眼前是流动的熔金,又似海市蜃楼般不真实。</p> <p class="ql-block">沙海枯木为幕,瑜伽姿态为诗——以柔韧生命,敬荒芜里的千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触摸大地肌理,舒展生命张力,在死亡谷的寂静里,与自然的伟力撞个满怀</p><p class="ql-block">枯树守着岁月,瑜伽迎着晨光,同行旅友的每一个伸展的弧度,都是对生命与自然最深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站在坡底仰望,那道曲线从坡脚温柔地攀升,到峰顶时忽然利落收笔,像是上帝用圆规画下的完美弧光。</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沙丘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红与金的交界线模糊了现实与幻境,连呼吸都变得轻缓,生怕惊扰了这场与远古的私会。</p> <p class="ql-block">同行旅友撑起围巾,在沙山上奔跑,每一步都陷进细软的红沙里,脚印转瞬被风抚平。</p> 虽然太阳普照大地,但周身寒凉啊!下一站——45号沙丘 <p class="ql-block">告别“死亡谷”,最动人的还是45号沙丘。它因距公园入口45公里得名。别瞧这名字直白,据说它可是纳米比亚红色沙漠里最出圈的“明星”。</p> <p class="ql-block">刚下车,就看见同行的游客们熟练地套上沙漠长靴——那种能把裤脚和鞋子全包住的软底靴子,踩在沙子上不打滑也不灌沙。</p> 这就是45号沙丘本丘了。它像一座红褐色的山,脊背从远处蜿蜒过来,线条柔和得像被风吹拂过的丝绸。 <p class="ql-block">阳光比清晨时暖了些,洒在沙粒上,每一粒沙子都像裹了层细碎的金箔,凑近看能发现红沙里混着细小的矿物质,才让沙丘有了这种独特的色调。</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原地有点发懵,出发前没做足功课,只穿了双普通鞋子,刚踩进沙子里,细沙就顺着鞋缝往里灌。</p> <p class="ql-block">沙丘看着不远也不高,可每往里走一步都要陷下去半脚,索性放弃登顶,找块空地倒沙子。</p> <p class="ql-block">看我发现了什么,穿着和我一样浅口旅游鞋的年轻妈妈,居然背着小宝宝看世界来了,她真的好棒啊!当然小宝宝也很乖,躺在妈妈的后背里很享受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哪位同路人,从这里开启了新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无奈之下,我只能在沙丘外围慢慢走,看着旅伴们一步步往沙丘顶爬,他们的身影在红沙上留下一串脚印,风一吹,浅一点的脚印又被沙子盖掉,好像从未有人走过一样。</p> 我的运动鞋早已被沙子灌满,每走一步都像拖着灌了铅的脚,抬脚时能感觉到沙子从鞋口往下漏,鞋底沾满沙子,走在倾斜的沙坡上总打滑。想脱鞋光脚走,又被冷风一激,赶紧把脚缩回去——这天气穿洞洞鞋是奢望,连露脚踝都觉得冻得慌。 一家四口 <p class="ql-block">下山时回望,那些枯树、盐沼、红沙,明明带着“死亡”的名字,却比任何地方都让人懂得生命的厚重——原来最极致的荒芜里,藏着最磅礴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从红沙漠深一脚浅一脚往回走,临近起点时,才望见那棵先前被忽略的大树,走近竟是枝繁叶茂、能遮出大片林荫的模样,树下还摆着几张长长的大木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坐在木桌旁,旁边的欧美情侣正分食简餐:纸盒装的大桶牛奶、两个小碗,混着麦片一碗碗吃,看得出来是玩得饿极了,每一口都格外香。</p><p class="ql-block">忽然,周围传来此起彼伏的“乓乓”声,长条木凳也跟着晃。仔细一看,原来是大家在敲打鞋子里的沙子。几乎每个人的鞋里都灌满了沙。我忽然觉得自己太娇气:明明大家都这样走过来,我却因怕沙子,错过了沙漠里最惊艳的风景,心里泛起一阵小小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中午天气变得很热,在树荫下吹着风发发呆真舒服啊!看形形色色旅者从眼前经过....然后再倒倒鞋里的沙子。</p><p class="ql-block">风穿过耳畔,带着沙粒的轻响,那是远古的风声,是古树的低语,也是沙丘在诉说千万年的故事。</p> 离开45号沙丘时,脱掉了防风衣。<div>离开北回归线时,脱掉了羽绒服。</div><div>离开箭袋树时,脱掉了速干衣。</div><div>最后只剩下贴身的短T。哈哈!</div> 离开45号沙丘时,太阳已经升到半空,车子继续往前。 我们又在南回归线的标志前停了下来——一块简单的牌子立在路边,大家围着它拍照,看自己的影子落在“南回归线”的字样上,好像真的触碰到了地球的一条神秘界线。 该地点位于纳米布沙漠区域,坐标为S 23°30′、E 15°46′,是游客在纳米比亚旅行时打卡南回归线的特色地标之一。<div><br></div> 南回归线标志牌是游客从死亡谷开往鲸湾的必经地。也是途中的标志性打卡点。<div>牌子上贴满了世界各地游客留下的贴纸和涂鸦,成为纳米比亚荒漠中一道充满人文趣味的景观,也是南回归线穿越纳米布沙漠的直观标识。<br></div> 当我们从死亡谷的苍凉中脱身,沿着南回归线的轨迹一路前行,终于抵达箭袋树林时,非洲的热浪正以最直接的方式向我们“宣战”。<div>清晨从死亡谷出发时,为抵御沙漠清晨的寒意,我们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冲锋衣防风,中间层羽绒服保暖,就连在北回归线时习惯穿着的速干服也没落下-全部都甩掉。</div> 这会儿,热浪像无形的手,把我们一层一层“剥”了个干净——冲锋衣甩在车座,羽绒服早就叠好收进背包,速干服也被塞进了行囊,最后浑身上下只剩一件贴身的棉短T恤。<div>这般从冬到夏的切换,实在叫人感叹非洲天气的“任性”,也为这场旅途添了几分趣味。</div> 而眼前的箭袋树,更是这片土地的“倔强精灵”。它们本名二歧芦荟,因早年布须曼人将其枝干掏空,用来收纳箭矢,才得了“箭袋树”的别名。<div><br></div> 在纳米布沙漠的干旱与酷热里,这些树把自己活成了生命的雕塑:枝干粗壮却带着几分扭曲,像是在与风沙的拉锯中留下的岁月刻痕;叶片蜷缩成锋利的模样,藏着对抗干旱的生存智慧;更奇妙的是,它们会在夜晚“收集”雾气,将水汽凝结成生命的甘露。 夕阳西下时,暖橘色的光斜斜地铺在箭袋树的枝干上,给每一道褶皱都镀上金边。我们站在箭袋树生长的山坡上,白日的疲惫被这温柔的暮色一抚,竟也消散了大半。 站在山崖边抬眼望去,远方城市的轮廓在余晖里晕染开朦胧的边线,与近处苍劲的箭袋树形成了奇妙的对照。<div>一边是生命在荒漠里的顽强扎根,一边是人类聚落的温暖烟火,而那轮即将沉入地平线的太阳,正把最后一抹光芒泼洒向天地,让整个箭袋树林都浸在一片暖融融的金黄里,这般景象,叫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把这沙漠与城市、生命与光影的交融,深深烙进记忆里。</div> <p class="ql-block">这一天好像都在“走走停停”里度过,车子在沙漠公路上行驶,窗外的风景从红沙变成枯树,再变成远处的山脉。没有城市里的车水马龙,只有风掠过沙丘的声音,以及阳光慢慢在沙漠上移动的痕迹。</p><p class="ql-block">这一路的“走走停停”里——红沙是流动的诗行,枯树是静止的韵脚,连那些鞋里的沙、错过的景,都成了缀在诗间的注脚。</p><p class="ql-block">突然觉得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不是光阴的流失,而是把自己放进这片辽阔里,慢慢感受沙漠的冷、红沙的暖,枯树的静,还有那些不期而遇的小狼狈与小美好。在心底刻下一段只属于自己的独家诗行。</p> <p class="ql-block">美好大漠一日游,88!</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旅友和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