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武侯祠游记

行思青原

<p class="ql-block">昵称:行思青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02643084</p><p class="ql-block">推荐网点:四川成都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8日,出差四川成都,从北京做夕发朝至火车经湖北入川。清晨车窗外雨雾蒙蒙,山丘参差,林木茂密,河汊纵横。看着山间盆地中的村镇,我想:作为一个北方人,如果在这里生活,可能很难适应四川盆地的湿热气候。</p><p class="ql-block">      火车到站后转地铁到预约客户的办公楼下,先找了一家餐馆吃饭,然后与客户联系,见面沟通后,约定下午三点再过来。</p><p class="ql-block">      客户的办公地距我预订的宾馆不远,但入住需要下午2点以后。到后与前台服务员沟通,寄存了大背包,随身带了个小背包,计划就近出游。首先想到的是武侯祠,导航查并不远,坐地铁很方便,遂决定前往。</p><p class="ql-block">       出终点地铁口,空中下着小雨,导航步行到武侯祠,约二十分钟,拒绝了向小贩买伞,在福建福州曾感受到“天街小雨润如酥”,看看在成都能不能找到这种感觉,走了一段,呵呵,感觉到了小雨,没有“润如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约上午十点半到达武侯祠,景区门口的牌匾是“汉昭烈庙”,百度资料:武侯祠景区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和三义庙四部分组成,为君臣合祀寺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买票进入景区,虽然下着雨,游客还是较多。在左右两个碑亭前各聚集着游客听导游讲解,我决定沿路右侧走左侧回。站到右侧碑亭前,听导游讲,这个碑为唐代立碑,名为《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有“三绝碑”之称,由唐宪宗时期,裴度撰文、柳公绰书丹、鲁健镌刻,因文章、书法、镌刻精湛,被称为“三绝碑”。我知道创“柳体”的书法家柳公权,柳公绰与柳公权有什么关系呢?百度查柳公绰是柳公权之兄,柳公权是楷书四大家之一,近前看碑文,字体也是楷书,看来兄弟书法风格一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进院的门上匾额为“明良千古”,查资料“明良”为明君良臣之意,刘备与诸葛亮相互成就啊!进入院中迎面是刘备殿,两侧有回廊,决定从回廊走可避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走右侧回廊,注意到墙上的展牌内有碑刻《后出师表》。上学时学的《出师表》是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印象深刻的主要是其中金句,从未详读,借此机会读一遍。曾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诸葛亮执意“六出祁山”,以弱击强,详读《后出师表》后有了答案。其文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后,奏陈应再次北伐,并回应众臣的质疑。他知道蜀“民穷兵疲”,但强调“事不可息”,你不去打别国,别国也会打你!以刘繇、王朗举例,“今岁不战,明年不争,使孙策做大”,终被孙策所灭,论证了不能“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文中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常被后人讽刺三国之一的东吴,拥有富饶的江东之地,却无霸业之心,后被晋所灭。由此又想到另一个话题:为什么三国后华夏每当大分裂,各诸侯都拼命的争做统一的雄主?也许是受诸葛亮“王业不偏安”的警示,不愿做偏安一隅,被后人嘲笑的“江东鼠辈”!文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最熟知的金句,激励后人虽“成事在天”,也先要“谋事在人”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回廊内有蜀汉文臣塑像,对面回廊内的塑像应是武将,以文东武西的常识,这一侧应是东侧,方向感知中却像西侧,每一座塑像前都有碑文介绍。《三国志》游戏曾玩过多年,三国中文臣武将我基本都熟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刘备殿内有刘备的金身塑像,注意到墙上有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的撰文《先主传》和《后主传》,分别为刘备与刘禅作传评述。史载原有刘禅塑像,后在北宋时期因“不能守土”被移除。查百度诸葛亮病逝于234年,蜀汉亡于263年,刘禅在失去诸葛亮后又撑了近30年,由此看说刘禅弱智平庸有失偏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刘备殿后为武侯祠,同样先走回廊,回廊墙上是历史文化主题展。注意到一展牌上“桓温问吏”的故事,桓温是东晋权臣,主导了灭成汉,统一巴蜀。他在蜀地遇见一诸葛亮当政时期的小官吏,其已一百多岁。问他:“现在有谁能比得上诸葛丞相吗”?小吏答:“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也没觉得他有多么了不起,自从诸葛亮去世以后,再没有见过能比得上他的人了”。这个“桓温问吏”的故事,企业家门应多作为警醒,如果人才的价值在失去之后才被发现,那为什么不在失去之前给与重视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让人们常想起武侯祠的是杜甫的诗《蜀相》,其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最令人记起武侯祠和诸葛亮。墙上的展板还介绍了从两晋到民国历朝历代相关武侯祠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转到诸葛亮殿前,匾额上为“静远堂”,殿内正中是诸葛亮的金身塑像。屋顶梁上有“澹泊明智,宁静致远”八个金字,这八个字源于诸葛亮的《诫子书》,现如今更多出现在很多人书房或办公室墙上的书法匾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注意到殿前的廊柱上有那副著名的“攻心联”:“能攻心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从来治蜀要深思”。华夏历史长就是好,无论政治家还是企业家,攻心而顺治的史例很多,可供借鉴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诸葛亮殿后是三义庙,内供奉着刘备、关羽和张飞的塑像。想到一句俗语:“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刘关张桃园结义代表的是忠诚与义气,为世人称颂。瓦岗一炉香的四十六友结拜,代表为利益而反目的虚伪与背叛!三义庙后的园林内有刘关张的塑像,还有盆景园,转了一圈欣赏盆栽奇树,发现已到武侯祠尽头,遂沿路返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注意到园内有池塘,池内游动着金色大鲤鱼。塘边有亭,在这种潮湿的环境下,没有了亭中小坐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走进一红墙之间的甬路,后经左侧月亮门进入,看到一大墓,第一反应是诸葛亮墓,当看到“汉昭烈皇帝之墓”才想起这是刘备的“惠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由“惠陵”转出又回到刘备殿前,看着殿内刘备的塑像和两侧文官武将廊,心有所思:看三国最希望蜀汉统一,但却三国归晋!如果诸葛丞相“六出祁山”是“王业不偏安”的执着雄心,以报刘备的“三顾之恩”,令人敬佩。那后期姜维的“九伐中原”,我的认知是战略失策。那时蜀汉实力远不及诸葛丞相时期,且人才凋敝,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说,不凭险关据守,非要劳民疲兵北伐,其结果就是加速了蜀汉的灭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出武侯祠,见很多游客在“三国圣地”立碑前拍照打卡,也想拍照留念,后又想无论《蜀相》还是前后两个《出师表》,让人读来都很伤感,便没了拍照打卡的意愿。看时间刚过中午十二点,小雨还未停,继续雨中徒步去地铁站,让小雨把刚才的伤感淋成潮湿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