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作为一名扎根古城镇西街村的到村工作大学生,近期召开的全省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师范培训班,让我对 “如何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 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场培训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充电,更是一次思想的淬炼,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当代青年到村工作,既要怀揣热血与理想,更要掌握方法与本领,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找准定位、担当作为。<br>培训中,“理论联系实际” 的要求让我格外触动。回顾在西街村的工作经历,从参与 “党建 + 网格化 + 巷长制” 管理模式推进,到协助完善垃圾清运制度、更换铁皮垃圾桶,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引与实践的打磨。此前,面对村内耕地保护宣传不到位的问题,我们起初仅通过微信群转发政策,导致村民知晓率不足 60%,这正是缺乏对 “群众工作方法” 理论的深入理解。而在培训后,我们借鉴 “面对面沟通” 的工作思路,组织党员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向养殖户讲解耕地保护政策,不仅提高了政策知晓率,更收集到村民关于土地流转的合理建议,真正实现了 “政策落地” 与 “群众需求” 的精准对接。<br>“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是培训中反复强调的核心,这与西街村 “为民办实事” 的工作理念不谋而合。在村里,我们始终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5 年 2 月铺设污水管道网,解决了村民污水排放难题;3 月对 5 亩垃圾场进行整改覆土,消除了环境隐患;5 月为边缘户申请临时救助、为残疾人和高龄老人申请临时津贴,筑牢了民生保障网。这些工作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到村民的生活质量。培训让我明白,服务群众不仅要 “办好事”,更要 “会办事”—— 在推进污水管网延伸工程时,我们提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充分听取意见,调整施工方案,既避免了施工对村民生活的影响,也让工程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这种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工作方法,正是我们在基层工作中需要不断践行的。<br>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更明确了未来的努力方向。西街村在发展中仍面临不少挑战:农民增收渠道狭窄,近三年仅开展 1 次农业技术培训,缺乏针对年轻人的电商、手工艺等技能培训;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年轻党员培养力度不足,30 岁以下党员仅 1 名。作为到村工作大学生,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发挥自身优势,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力量。接下来,我计划结合培训所学的 “产业发展”“组织建设” 知识,一方面对接县农业农村局、人社局,争取更多技能培训资源,开设电商培训班,帮助村民拓宽增收渠道;另一方面协助村党支部做好年轻党员培养工作,通过组织 “青年党员实践活动”,让年轻党员在参与乡村建设中提升能力、增强归属感,为村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br>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作为新时代到村工作大学生,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此次培训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的决心 —— 未来,我将以培训所学为指引,把青春的汗水洒在西街村的土地上,把为民服务的初心融入每一项具体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的誓言,为西街村的发展,为山西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