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游岭南——番禺沙溪古镇

陌上行人

<p class="ql-block">离开顺德清晖园,中午时分抵达番禺。番禺离广州很近,是广州市下辖的一个区。曾几何时,番禺还是广州的上级,历史比广州还要久远,番禺始建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有2200多年,那时还没广州这个名字,后来广州才逐渐上位,取代了番禺的地位。番禺之所以为番禺,因为境内有两座山,一座叫番山,一座叫禺山,所以就叫番禺。</p> <p class="ql-block">在番禺,我们游览了一座古镇——沙湾镇。提起古镇,很多人想起江南的乌镇、周庄、西塘、同里,其实广东也有很多古镇,虽然距离大城市的市中心不远,名气却不大,游客也不多,位于广州番禺的沙湾古镇就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镇始建于南宋时期,凭借其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优越地理位置,自古便是商贸繁荣的重镇与水陆交通的枢纽。南宋末年,大批中原移民南迁至此,为沙湾注入了蓬勃活力,开启了持续八百余年的兴盛。​</p> <p class="ql-block">沙湾古镇历史悠久,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2005年它被正式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7年又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沙湾古镇,不仅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错落有致,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与艺术传统更是不期而遇,这里不仅是广府文化的杰出代表、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更是孕育广东音乐的摇篮,享有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之乡” 等诸多盛誉。</p> <p class="ql-block">古镇西门入口外的巨大照壁,墙上镌刻的《居仕行》,描述沙湾何氏家族的“居仕”文化,展现了当地家族传承与人文底蕴。</p> <p class="ql-block">村口是座不起眼的砖砌小门,门洞边铭牌上写着:“生存之门。在沙湾古镇的历史长河中,生存之门承载着当地居民对生活的期许与智慧。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门户,更象征着沙湾人在岁月变迁中,为追求生存与发展而秉持的坚韧精神。”算是为游客理解沙湾的底蕴深厚但朴实低调,提供一个切入点吧。</p> <p class="ql-block">跨过“生存之门”,景色豁然开朗,一排壮观的古建筑展现眼前。这是座风水不凡的古祠堂,祠堂的前方有一口方形水塘,水塘后面是俗称“天街”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这座祠堂叫“留耕堂”,它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是沙湾何氏家族的祖祠。沙湾古镇的发展与何氏家族密不可分。何氏家族是沙湾的名门望族,自宋代以来便在沙湾扎根,成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支柱。</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到的留耕堂是清康熙年间花了17年时间扩建而成的。占地面积达 3334 平方米,是番禺现存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岭南宗祠建筑的典范。采用 “三进五开” 、中轴线对称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仪门、牌坊、月台、享堂和寝堂,左右辅以衬祠和廊庑,规整且层次分明。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平衡、秩序的美学观念,也符合宗法制度中家族祭祀活动的规范流程。</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的山门,高大气派,檐柱采用六角形大石柱,内柱为圆形木柱,12根大柱支撑五条檐梁,结构独特。山门檐梁上有精美的木雕装饰,工艺考究。正门悬挂对联“小宗异大宗同钦于世世,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蕴含家族传承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门旁各有一个由须弥座、鼓身和顶部的狮形瑞兽组成的抱鼓石。</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石鼓是功名与权力的标志,只有官宦之家或有功名爵位的人家才能在门前放置石鼓。</p> <p class="ql-block">门神以秦琼和尉迟恭为原型绘制。</p> <p class="ql-block">仪门只有在迎接重要宾客、举行盛大典礼等场合才会郑重开启,族人按照严格的辈分、长幼顺序依次通过,体现出家族内部严谨的宗法秩序和对传统礼仪的尊崇。平日里,仪门通常处于关闭状态,人们从旁侧的小门通行。</p> <p class="ql-block">仪门上方“诗书” 代表着文化教育,“世泽” 意为世代的恩泽。何氏家族重视文化传承,希望家族成员通过读书学习,获取功名,光宗耀祖,并将家族的文化传统代代延续,福泽后世。</p> <p class="ql-block">门框由质地坚硬的麻石打造,线条简洁流畅。</p> <p class="ql-block">屋顶采用硬山顶形式,坡度较为平缓,利于排水。屋脊上装饰着精美的灰塑与陶塑。</p> <p class="ql-block">这些祠堂雕梁画栋,精雕巧琢,是南派传统建筑的精华之作。</p> <p class="ql-block">匾额“三凤潦芳”,背后有着一段荣耀的家族历史。明朝时期,沙湾何氏家族的何子海、何子澄、何子泓三兄弟同时考中举人,轰动一时,被誉为 “何家三凤”。“三凤潦芳” 匾额正是为纪念这一盛事而立,激励着后世子孙勤奋向学,追求功名,为家族争光。</p> <p class="ql-block">“象贤堂”始建于元朝,是为纪念沙湾何氏的二世祖何德明(号象贤)而建。“象贤” 一词,意为能效法先人的贤德。何德明在何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他以其贤德的品行、卓越的才能,为家族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后世子孙为铭记他的功绩与品德,特将此堂命名为象贤堂,希望能传承和弘扬先辈的贤德之风,激励后世子孙不断进取。</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内的荣耀殿堂,踏进这里,宛如在欣赏一部生动的家族奋斗史。镌刻在匾额上的文字,是何氏家族在科举及仕途上的赫赫功绩,更是家族荣耀。</p> <p class="ql-block">自南宋起,沙湾何氏子弟在科举之路上成绩斐然,高中进士者有 8 人,省元 1 人,举人近 50 人,副榜 13 人。每一块进士匾额背后,都有一段学子寒窗苦读的艰辛。其考取功名后为家族带来的声誉与资源,也进一步促进了家族的繁荣发展。</p> <p class="ql-block">“大宗伯” 是当时对礼部尚书的尊称。它是为追赠沙湾何氏第二代何起龙而立,由明初广东行省中书参知事郑允成手书。这块匾额不仅是对何起龙个人官位成就的肯定,更象征着何氏家族在政治层面的荣耀,彰显着家族在朝廷中的地位,激励后世子孙在仕途上积极进取 。</p> <p class="ql-block">后堂是家族祭拜先人的场所。“留耕” 二字寓意留给子孙的不是财富,而是良好的品德和教育。何氏家族以此为堂号,可见其耕读传家的家族理念。</p> <p class="ql-block">2019年,留耕堂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漫步在留耕堂,深切感受到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韵味,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智慧 。这里记录着沙湾何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岭南文化的传承 。</p> <p class="ql-block">门前广场上的旗杆石。在古代科举时代,何氏家族子弟若高中举人、进士等功名,家族便会在留耕堂前竖立旗杆。</p> <p class="ql-block">与留耕堂并排的是玉虚宫,主要供奉北帝,这位在民间被视作水神与渔民守护神的神祇,深受沙湾百姓敬重。</p> <p class="ql-block">相传在久远的岁月里,沙湾当地饱受水患等灾祸侵扰,人们虔诚祈求神灵庇佑,后北帝显灵,镇住了水患,自此沙湾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为感恩北帝,民众集资兴建了玉虚宫,世代供奉。</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周边还分布着诸多古建筑,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时思堂、新锡堂等 。</p> <p class="ql-block">跟着景区导览图,漫步走到车陂街,仿佛来到一座岭南建筑艺术的露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车陂街位于沙湾古镇的中心区域,是古镇经济历史上非常繁荣的街道,历史上有“三街六巷”之称,其中三街指的是车陂街、元善街和新街。车陂街是古时富贵人家的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侧,镬耳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 ,高高翘起的山墙镬耳造型与水磨青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勾勒出岭南风情。</p> <p class="ql-block">古镇内保存着大量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因其山墙形似镬耳而得名,具有防火、通风、遮阳等功能。墙体采用青砖砌筑,屋顶为硬山顶,镬耳高高翘起,似一顶官帽,线条流畅。</p> <p class="ql-block">车陂街的祠堂建筑同样令人瞩目,惠岩祠、炽昌堂等多座祠堂坐落在这条街巷内。据了解,沙湾古镇保留有古祠堂一百多座,除了留耕堂等几座祠堂开发成景点或博物馆,还有一些祠堂大门紧闭或作商业用途。</p> <p class="ql-block">惠岩祠是为纪念广东音乐家何少霞的祖父何惠岩而建 。祠内空间高大空旷,曾经是何少霞父亲等乡内外音乐高手聚集演练的地方,见证了广东音乐在沙湾古镇的蓬勃发展 ,现在是一家岭南喜事文化馆,大门上挂着“嶺南囍事”的大红招牌。</p> <p class="ql-block">何少霞故居坐落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北村车陂街惠岩巷7号,这座清代建筑至今仍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它是一座两层的青砖楼房,硬山顶设计,石门额上还巧妙地雕刻着砖雕图案。</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家传统风貌民居也变成了经营婚庆用品的商号。</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车陂街,穿梭于这些古建筑之间,抚摸着古老的墙壁,聆听着石板路上传来的脚步声,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p> <p class="ql-block">古镇不大,转过两个街角,来到了安宁街,小镇的主街,两旁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路、红砖绿瓦,充满了历史韵味,是沙湾古镇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何炳林院士纪念馆也在安宁西街上。</p> <p class="ql-block">沙湾人才辈出,何炳林院士便是其中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何炳林院士纪念馆,为纪念这位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卓越贡献而设立 。</p> <p class="ql-block">何炳林院士(1918-2007)是沙湾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第三和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 年 2 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他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献身国防科学技术事业。他研制的 201 树脂用于核燃料铀的提取,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立下汗马功劳,被誉为 “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是 “两弹一星” 的重要功臣 。</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以“塑像瞻仰•家乡人民的骄傲”“情牵祖国,学成回归”“科研进取,扎根南开”“科教育人,叶茂枝繁”“学术家庭,精英辈出”“英灵不灭,永久追思”“睹物思人,风范长存”等共10个部分组成,展示何炳林先生献身中国科技、教育事业而硕果累累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沿着交错的石板街行走,邂逅一座座历史建筑,不经意走进某条隐秘的小巷,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一两百年前。</p> <p class="ql-block">何世良艺术馆,砖雕传承人何世良作品展馆。在安宁广场旁,紧邻何炳林院士纪念馆,占地面积约 300 多平方米,其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p> <p class="ql-block">西门的大型砖雕,就是由何世良携艺徒们耗时三年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何世良自小对沙湾古镇古建筑艺术痴迷。通过求教与自学,终将传统的广府砖木雕刻艺技传承至今,并开启创新之途。</p> <p class="ql-block">馆内装饰装潢与陈列,是何世良先生亲自策划和布置,他把近年来在岭南广府砖木雕刻技艺的传承探索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与美术工艺创作成果回报社会,体现了他作为沙湾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传统建筑名匠,以至“砖雕大国工匠”的勇于担当和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三稔厅”,是留耕堂的分支祠堂 ,沙湾名门望族何氏的 “太公厅”,即放置祖宗牌位的房厅。</p> <p class="ql-block">对于普通游客来说,三稔厅最经典的景观是灰塑艺术和木雕艺术。三稔厅的木雕艺术主要出现在横梁等处,灰塑和砖雕主要出现在外墙,内容以花鸟为主。</p> <p class="ql-block">沙湾的广东音乐名人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常在此邀集邑人和省内外音乐爱好者,演奏、研讨音乐 。</p> <p class="ql-block">他们在此创造出了《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等众多经典广东音乐曲目 。可以说,看似其貌不扬的三稔厅,实则是广东音乐的摇篮 ,是探寻广东音乐根源、感受其独特魅力的绝佳去处 。</p> <p class="ql-block">院内有棵由粤乐先师何博众亲手种植的百年三稔树,三稔树四季结果,果实味酸,在粤语中,“酸” 与 “孙” 同音,饱含多子多孙、福寿无疆的美好祈愿 ,常被栽种于庭院 。正因这棵极具标志性与纪念意义的三稔树,修缮后将此处易名为 “三稔厅” 。</p> <p class="ql-block">沙湾广东音乐馆。沙湾堪称广东音乐的发源地,音乐馆便承载着这份深意。</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座二层仿古建筑,集表演、展示、观赏、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场所。</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着大量反映广东音乐不同发展时期的各类展品,有 “何氏三杰” 之一何少霞的遗物,民国时期的广东音乐工尺谱手稿、唱片,以及 “何氏三杰” 的著作等。收藏家赵泰来先生捐赠的古乐器、音乐陶俑也在此展出,其中清代古琴更是价值上亿,甚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沙湾民俗文化馆,展示沙湾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是了解沙湾文化的好去处。馆内有广绣、陶艺等传统手工艺展示,可以近距离感受岭南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来沙湾古镇,必须体验一种特有的民间艺术——沙湾飘色。这是一种综合戏剧、音乐、舞蹈和杂技的表演艺术,以其“高、飘、妙”著称。</p> <p class="ql-block">镇南祠,又名为 “永思堂”,是侍奉何氏留耕堂何元泰及祖先的祠堂。属于清代的建筑,现作为展示民间艺术的展馆。</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祠堂现在是“姓氏文创馆”。</p> <p class="ql-block">安宁中街西南尽头的一口古井,始建于清代,用花岗岩砌筑,呈方形,边长约3.2米,深1.5米,井壁刻有“清水井”三字。其位处于咸淡水交界处,曾作为古镇主要水源地,如今它静静地伫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一处独特的地标,见证着沙湾的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在安宁街的巷子里可以看到几处保存完好的蚝壳墙。</p> <p class="ql-block">这些蚝壳并非随意堆砌,而是以壳尾向外、向下呈 45° 角的方式,一层一层搭建起来,再拌上黄泥、红糖和蒸熟的糯米进行加固,最终造就了这面坚固耐用的墙壁 。它的防水性能极佳,独特的倾斜设计有效防止雨水渗透进内墙,保持室内干燥;同时,还能防风侵蚀、防虫害、防盗贼,并且具备冬暖夏凉的特性。</p> <p class="ql-block">安宁西街是沙湾古镇的商业核心,街道两旁的店铺琳琅满目,出售各种岭南传统手工艺品和地道美食,仿佛带你回到了那个商贾云集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在沙湾古镇,你不仅可以欣赏到古朴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能品尝到地道的特色小吃。听着悠扬的广东音乐,饮茶论道,感受着古人怡情的生活方式,每一口都仿佛能品尝到历史的韵味。此外,还有炸猪肉、狗仔粥、姜撞奶等特色美食,让你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沙湾古镇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沙湾是姜撞奶的发源地,这道甜品已有百年历史,这家店的姜撞奶和双皮奶口感细腻,奶香浓郁,是必尝的甜品。</p> <p class="ql-block">广式点心。</p> <p class="ql-block">凉粉拌鱼皮是沙湾的特色小吃,味道鲜美,我并不是很饿,但来了一份尝鲜。</p> <p class="ql-block">番鬼凉茶。</p> <p class="ql-block">青衣华裳,经营汉服唐装的。</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家古装店。</p> <p class="ql-block">花田喜铺。</p> <p class="ql-block">书画社。</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宴”。</p> <p class="ql-block">同福酒家。</p> <p class="ql-block">酒旗招展。</p> <p class="ql-block">沙湾艇仔粥。</p> <p class="ql-block">文峰巷上的文峰塔,古镇的地标建筑,原名 “水绿山青文阁”,当地百姓亲切称其为 “文昌阁”,始建于 1721 年,是一座青砖实木结构的三层风水塔。文峰塔首层供奉着 “文昌” 神像,二层则是 “关帝” 神像,顶层安置着 “魁星” 神像 。</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全村儿童 “开冬学” 时必来叩拜的圣地,传说其在升学及功名方面极为灵验。每逢考试季,学生与家长纷纷慕名而来,祈愿学有所成 。如今,文峰塔的围栏及专门设置的 “金榜题名” 祈福处,已挂满密密麻麻的祈福红布条,场面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塔下的古镇书斋。</p> <p class="ql-block">紧邻文昌阁的怀德堂,小院里有一锦鲤池。</p> <p class="ql-block">沙湾古镇,一座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古镇,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了明清时期。无论是精致的古建筑,还是地道的岭南美食,都让人流连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