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三分之二个世纪前的今天(1959年9月底),一幅纵(高)6.5米、横(长)9米的巨幅国画在北京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惊艳亮相,不但震动了国内外书画艺术界,更振奋了全体国人。</b></p><p class="ql-block"><b> 画中,近景是江南青山绿水、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还有长城则贯穿整个画面,画中的东侧,一轮红日照耀着祖国的锦绣大地,气势磅礴,尤其是画幅左上角的题字,更是画龙点睛的妙笔,整幅国画气势恢宏,象征着祖国江山的美好,充分表达了国人的自豪。</b></p><p class="ql-block"><b> 这便是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先生联袂绘制、毛泽东主席亲题画名的设色山水画巨作《江山如此多娇》!</b></p> <p class="ql-block"><b>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要在北京建设“十大建筑”,第一项工程就是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建一个国家性的召开重要大会的场所。后来,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命名为“人民大会堂”。</b></p><p class="ql-block"><b> 1958年9月15日,建筑专家拿出了“人民大会堂”设计方案第一稿,10月20日中央审定了第八稿,10月28日工程开始动土,1959年9月,“十大工程”全面竣工,这无疑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b></p><p class="ql-block"><b> 这十大标志性建筑即将落成之际,中央有关部门邀请全国各地的著名画家来京作画,用以布置和装饰这些建筑物。作为接待国内外宾客的重要场地,人民大会堂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因此整体建筑要气势恢宏,内部修饰也要讲究,特别是迎宾厅更是重中之重,该厅处于会议室通往宴会厅的交界处,如果有来宾将会在这里完成合影留念的环节,众所周知这些合影将会在各国的各类报纸上进行报道并广为流传,如此显要的位置,应该布设的是最具中国气派、最显伟大国家的代表性艺术品,在有限的空间直观地表达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髓。</b></p><p class="ql-block"><b> 这件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负责,</b><b style="font-size:18px;">具体分管大会堂建设的周恩来、陈毅、郭沫若、齐燕铭、万里、吴晗等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绞尽脑汁反复研究,最后决定采纳郭沫若和吴晗的建议,</b><b>在迎宾厅正面的墙身布置一幅以“江山如此多娇”为题的大型国画。</b></p><p class="ql-block"><b> ▽1959年9月刚竣工时的人民大会堂</b></p> <p class="ql-block"><b> 经中国美协提名筛选,中央有关领导最后决定,由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联手绘制。</b></p><p class="ql-block"><b> 当时,我国擅长山水画的大师级人物虽然不多,但也并非是凤毛麟角的存在,傅抱石是新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关山月则是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胸怀爱国爱民的抱负,具有大家风范,创作时极为大胆,又极富精巧。之所以选择傅抱石和关山月,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二人的艺术思想和此次创作相符,他们在绘画艺术上的实力和成就毋庸置疑,而且让中国画坛当时最负盛名的两大流派的领军人物联手创作,亦可兼容众家之长,不会使画作风格单一。</b></p><p class="ql-block"><b> 画家、美术理论家、篆刻家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又名瑞麟,祖籍江西新余,生于南昌,他的父亲是一个修伞匠,贫苦的出身并未能埋没他在绘画艺术上的天赋,年少时进瓷器店当学徒,最初接触和艺术相关的东西,渐渐自学起绘画和书法。1921年,17岁的傅抱石以第一名免试的身份进入省立第一师范,在学习之余还研读一些古代的画史画论,对绘画艺术有着极高的理解。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徐悲鸿,这位恩师帮助他1933年赴日本深造,在东京帝国美术学校攻读东方美术史,兼习工艺、雕刻、绘画等,回国后执教中央大学艺术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等,后被选为第2届全国政协委员,第3届全国人大代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国画大师傅抱石</b></p> <p class="ql-block"><b> 傅抱石擅画山水、人物,崇尚革新,抗战时期在“陪都”重庆曾多次举办画展,郭沫若在其作品上屡屡题诗,周恩来在重庆红岩工作期间与之也多有交往。他创作的革命圣地山水画和毛主席诗意画有很高的影响力,自建国之初的庚寅(1950)年1月9日绘《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词意》画起,到1958年,他接连创作了8幅毛主席诗(词)意画。像他这般在毛泽东诗词意境表现上专注下力的大画家,可说是一时无两,理所当然成为作画的首选人。</b></p><p class="ql-block"><b> 关山月(1912—2000)出生在广东阳江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从小就有着较强的绘画天赋。早年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通过自学绘画得到了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赏识,将其收为入室弟子。1939年,27岁的关山月参加了苏联举办的中国美术展,同年在澳门、香港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48年后任广州市艺专教授兼国画科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后,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国画系主任,广东艺术学校校长,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后被连续选为第3届到第8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画风大胆还创新,和傅抱石相比,多了些南国风情的细腻与灵动,也更注重吸收中西艺术的精粹,1958年受国家委派前往欧洲主持中国近百年绘画展览,其山水画和花鸟画都名重南北。</b></p><p class="ql-block"><b> 就这样,正当壮岁、时年五十五的傅抱石和四十八岁的关山月二人“搭帮”,是完成这个重要政治任务和赶这一“急活、累活”的合适选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国画大师关山月</b></p> <p class="ql-block"><b> 1959年6月,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傅抱石在湖南长沙、韶山一带参观写生(此行创作完成《韶山》组画20余幅并出版画集《韶山》),突然接到江苏省国画院的电报:“抱石同志,中央来电,请你火速进京。”他随即中断写生赶赴北京,才知道周恩来总理和陈毅等人点将,要他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一幅巨制迎接建国10周年,合作者是岭南派的关山月。</b></p><p class="ql-block"><b> 与此同时,正在国外举办画展的关山月也接到了火速回国的急电。两人匆忙赶到北京后,未及休息,便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的接见。陈毅告诉他们:人民大会堂通往宴会厅的过道里,原准备做一面浮雕,因时间紧迫,已来不及了,决定改为布置一幅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画。国务院批准了郭沫若、吴晗的建议,这幅画就以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为题材,主题就是《江山如此多娇》。</b></p><p class="ql-block"><b> 关于《沁园春</b><b style="font-size:18px;">·</b><b>雪》的创作,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红军东渡黄河,突破敌军防线,踏雪而行顺利到达山西省时,毛泽东在山西石楼县登高望远时作的词。还有一种说法是毛主席带领红军与日军作战,来到陕西清涧县时写下的。巧的是这两地距离不远,且时间都是1936年2月,因此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可以确定。</b></p><p class="ql-block"><b>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飞赴重庆与蒋介石开始谈判。8月30日,柳亚子、沈钧儒、黄炎培等到毛的住地“桂园”晤谈。柳向毛泽东索诗留念。10月7日,毛泽东给柳亚子回信:“……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毛泽东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题写了《沁园春·雪》,与信一同寄给了柳亚子。是年11月14日,《沁园春·雪》在重庆《新民报·晚刊》首次公开发表。</b></p> <p class="ql-block"><b> 毛泽东的名作《沁园春·雪》,两人都很熟悉。特别是傅抱石,在重庆第一次读到这首词时,就为它那雄浑的气势、豪迈的格调、高超的意境所感染。这首词包含的时空范围和思想容量太大了,上下数千年的往事、纵横几万里的神州、千秋人物的评说、历史今朝的感叹……,但要把这些内容通过绘画反映出来,谈何容易!两人全身心沉浸在毛主席的词中,不愿错过任何一处细节,反复推敲品读,越来越感到创作《江山如此多娇》是一项艰难的任务,最大的困难就是题材大,单是在一幅画面上表现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就是前人从未有过的尝试。毛泽东的这首词主要是咏雪抒怀,如何通过画面把景和情统一起来,更是一个难题。还有一个问题,二人虽然都是画家,但在此前并无很深的接触,更别说像这样的通力合作,在绘画上又分属不同流派,思维方式和画法肯定有所区别,要在一幅画上既保留各自的风格,又要让这幅画看起来毫不冲突,这简直太难了。</b></p><p class="ql-block"><b> 领受任务回到虎坊桥附近的东方饭店住处,天色已经很晚,两人都毫无睡意,索性讨论起各自的创作想法。在创作的这一段时间里,</b><b style="font-size:18px;">傅、关二人对门而居,日夜思考</b><b>,有时灵感来了,甚至半夜也要起来讨论,在忙碌中开始了《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他们一次次勾出小稿,送请有关领导审示。开始构思的很多草图,大都拘泥于词的雪景部分,把着重点放在了表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境中,跳不出具象的圈子,体现不出毛泽东词意的磅礴气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傅抱石和关山月在作画</b></p> <p class="ql-block"><b> 正当两人感到困惑、茫然时,陈毅和郭沫若等人来到创作现场,看了草图,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陈毅说:作画与做诗一样,最重要的是立意。江山如此多娇,应抓住一个“娇”字。毛主席的这首词,虽然是咏雪,但它并不仅限于雪的描写,而是通过咏雪,歌颂出祖国山河的辽阔博大,美姿多娇,即景生情,想到无数英雄人物为它献身,极其完美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不要受到雪的局限,必须体现江山之娇,图中可见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白雪皑皑的西北高原,郁郁葱葱的江南大地,还要见东海。地理上要涵括东南西北,季节变化包含有春夏秋冬,充分地体现“多”的磅礴气势,这样才能表现出毛泽东词意的博大意境。而关于画中“须晴日”的表现,郭沫若谈了自己的看法:主席写这首词的时候,中国人民还没有当家作主,所以他用“须晴日,看红妆素裹”,现在解放已经十年了,画面上一定要有朗朗高照的太阳,我想,应在画上出现大海波涛滚滚,升起一轮红日,让它的光芒普照祖国的大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毅(左)、郭沫若(右)</b></p> <p class="ql-block"><b> 听了陈毅和郭沫若等人的意见,傅抱石和关山月心里豁然开朗,新的草图轮廓也清晰的显现在头脑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轮红日高悬,绿树葱葱的江南、白雪飘飘的北国、碧波滚滚的东海、雄浑苍莽的西域,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东西南北不同位置的事物,出现在同一画面上。</b></p><p class="ql-block"><b> 汲取了各方的营养,傅抱石赶忙动笔画图,他精皴细染,绘出了二平尺(纵一尺、横二尺)的一幅“示意图”,与关山月协商修改后,送呈周恩来审阅,很快获准以此修改放大。之后,两人就开始了紧张的创作。(这幅可谓小中见大、“咫尺千里”的“示意图”,傅抱石始终没在上面落一字,只是在任务完成之后,才在画幅的左下角郑重地钤了“傅抱石”三字的白文印章。)</b></p><p class="ql-block"><b> ▽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送审稿本,1959年)</b></p> <p class="ql-block"><b> 有关部门从故宫调来一批存放百年以上的“乾隆丈二匹”宣纸,荣宝斋时任经理、来自延安“鲁艺”美术系的侯恺派了当时“京裱”界的最强阵容——张贵桐和刘金涛两位著名装裱大师,并专门成立磨墨组、制笔组、装裱组,为二位画家服务。画的大小约有两层楼高,为了减轻画家爬上爬下的劳苦,工作人员设计了9米多宽、2米多高的特制画板,用两根9米多长的大轴将画上下卷起,画一点,向上卷一点。虽然看不到画的全貌,但两位画家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力,将画卷一部分一部分地画出,给人的感觉仍是一气呵成。作画过程中,傅抱石和关山月平时得心应手的画笔已显得无能为力,必须用特制的1米多长杆子大拖把般的“如椽巨笔”和排刷,颜色的调制用大号搪瓷盆,各种颜色深深浅浅排成了方阵。二位画家每天或站或蹲泼墨挥毫,落笔之际还要仔细考虑轻重徐疾,看是作画,实是一项强度极大的体力劳动。傅抱石画山水,融汇了披麻、乱石、牛毛、解索、斧劈、卷云等皴法,破笔散锋,并以著名的“抱石皴”笔法,把崇山峻岭的莽莽苍苍之势,长川大河的奔泻万里之姿,酣畅淋漓地得以展现。关山月曾专程写生大西北雪域高原,又擅写近景松林的挺拔蓊郁之气,自然也就当仁不让。他们往往一上手就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停下手,早已是腰酸背痛,那真个是夜以继日奋力拼搏的战斗!</b></p><p class="ql-block"><b> 傅氏素好饮,作画一向喜欢“往往醉后”,半醺之态时每每得神来之效,故他的画印中还专有“往往醉后”一枚,当时北京白酒计划供应,周总理得知后,特批了两箱茅台佳酿,为傅抱石和众人鼓劲,此事在画界一时传为美谈。</b></p><p class="ql-block"><b> ▽傅抱石在创作《江山如此多娇》</b></p> <p class="ql-block"><b> 在绘制过程中,两位画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关山月画前景的松树和远景的长城雪山,傅抱石画流水瀑布和长江大河,每下一笔,都研究再三,力求在画面上把细致柔和的岭南格调和奔放浑厚的金陵画风融为一体。</b></p><p class="ql-block"><b> 历时约两个月,高5.5米、宽7米的《江山如此多娇》绘画创作完成。近景的高山苍松,采用青绿山水的重色,长城、大河和平原则用淡绿色,然后慢慢虚过去,远处是云海茫茫,雪山蜿蜒。右上部一轮红日,照耀着祖国的大好山河,画面确实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完美地诠释了毛泽东脍炙人口的诗词《沁园春·雪》中巍峨震撼的气魄。</b></p><p class="ql-block"><b> ▽傅抱石(左)和关山月在创作《江山如此多娇》</b></p> <p class="ql-block"><b> 9月初的一天,国务院办公厅通知傅抱石和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要在人民大会堂张挂起来,周恩来亲自审画。听到这个消息,两人既高兴异常,又有些紧张,生怕出什么差错。周恩来来到人民大会堂,一眼就认出了傅抱石和关山月,握着他们的手亲切地说:没想到你们还这么年轻,你们辛苦了,我代表主席谢谢你们。两人向周恩来介绍了《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意图和绘制经过后,众人便一起看画。周恩来站在画前审视良久,傅、关二人屏住呼吸,站在一旁,几位领导交换了意见后,总理说,这巨画有气势,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创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画得很好!向诸位表示感谢!这使傅抱石和关山月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b> 周恩来看得十分仔细,近看、远看,又退至楼梯口,爬到高处,从不同的角度俯视、仰望,反复审视了1个多小时。询问了画幅的尺寸,稍稍顿了顿,总理又说,有一点,请诸位想想,当在大场面挂起来的时候,画面与雄伟的建筑物显得不够相称,画幅要加宽、加高,这画上的太阳也显得太小了,我设想至少要加倍放大,太阳要用最好的朱砂,这样才能永葆光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周恩来</b></p> <p class="ql-block"><b> 在送别总理一行的时候,周恩来问他们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傅抱石提出,“江山如此多娇”几个字要是由毛主席亲笔题写(实际上,领导层此前亦有这个计划),这样不仅使画面增色,意义也非同寻常。周恩来笑着握着他的手说:这件事我来办,你们放心。</b></p><p class="ql-block"><b> 尽管毛泽东从来没有在画上题字的习惯,但这一次却欣然同意。1959年9月18日,毛主席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河北、山东、河南的视察,9月25日下午回到北京,齐燕铭照总理的指示赶快去见主席,毛主席边听齐的汇报,边在自己的书案前坐下来,顺手抽过常用的、印有八格朱丝栏的特制宣纸信笺,每张纸上一个字:江—山—如—此—多—娇,先后写了两遍,十二张纸。之后他点燃一支香烟,透过几丝淡淡的烟圈,把案面上的十二张纸复又审视一环,再提过笔来,在自己通过比较认定的六个字的右上角标了一两个、甚至两三个墨圈,意即此为作品题句:“江山如此多娇”。</b></p><p class="ql-block"><b> 接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装饰设置享誉艺坛的张光宇教授选定,将从左向右搭配最佳的“江山如此多娇”六纸,送“大北照相馆”拍摄放大。北京市美术公司的李方白和文化部的沈左尧两位画家负责把字摹写上画(各负责前、后三个字),他们攀上脚手架的第三层,地面上由众画家、装裱师指点准每个字的位置,用蓝复写纸和铅笔在画幅的左上先勾出各字的笔画轮廓,然后蘸足上佳的墨汁进行充填,过程中二人也几番切磋,互为补益。字本出众,墨色奕奕,摹艺又精,当在场众人一起检阅最后的成果时,大家不由得鼓起掌来,画名也即总个画作遂大功告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江山如此多娇》(局部)</b></p> <p class="ql-block"><b> 得到主席题写画名以后,趁着最后的裱画与摹字的空档,傅抱石找来了一方近一尺的寿山石大料,精心镌刻了“毛泽东印”四个字——他是按“常规”计划钤在六字题词的后边的。没想到毛泽东对此并未在意,随口说:几十年来我不知写了多少东西,没有用什么印的习惯。所以,巨画上六字题词之后,许多人往往定睛找落款、印章,却谁也找不到。倒是可以在画幅的左下角,看到一方“江山如此多娇”的白文印,大小合适,颜色鲜红,遥与右天头的红太阳相呼应——这枚印章是由本身是官员又兼擅书法篆刻的齐燕铭刻的。</b></p><p class="ql-block"><b> 当年,毛泽东为这幅大画所题字的十二张纸,由傅抱石与关山月各留下了一套六张。傅在“文革”前已离世,但“文革”时家中被抄无有下落;关所存六张,在建“毛主席纪念堂”时捐给了中共中央办公厅。没用上的那方“毛泽东印”,至今还由傅氏的后人收藏着——它倒是见证着一段说不尽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建国之初,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对外国务文书上的签名和钤印</b></p> <p class="ql-block"><b> 据称,1945年柳亚子收到毛泽东书信和《沁园春·雪》一词后,当然极为高兴,但他又有憾于诗笺上未题上下款,于是,在毛泽东10月11日离渝之前,柳又得一个机会,携自己的一件册页见毛主席,请他再书写一遍——这一次果然题上了“亚子先生教正”的上款和“毛泽东”的落款。柳得此墨宝,后请篆刻家曹立庵(又一说谢梅奴)制印两方:白文“毛泽东印”、朱文“润之”,钤于落款的下方(此后不久,柳应自己的朋友、画家尹瘦石要求,把毛泽东先写的那件转赠给了尹)。</b></p><p class="ql-block"><b> ▽据有消息称,就目前所见,共存有8幅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雪》墨宝,下图是重庆市档案馆曾经展出的一幅《沁园春·雪》手稿复制件。该作品的原件,即是1945年柳亚子“索句渝州”时,毛泽东第二次赠与柳的那幅。与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上题写的《沁园春·雪》稍有不同——前者由于是毛泽东谦称“录呈”诗友“审正”,所以他每句都作了标点;后者则加了题款,一气呵成,更是一件完美的书法大作,而且,还多了柳后来所钤的请人篆刻的2方印章。(柳当年所得的两幅《沁园春·雪》原作,现均收藏于中央档案馆。)</b></p> <p class="ql-block"><b> 两位画家听取了周恩来的意见后,立即按总理的要求动手修改。关于太阳,趁着巨画还在墙上挂着,傅抱石拈过放地板边上的大张牛皮纸剪出一个圆形来,刘金涛赶快接过来上高凳举在太阳的位置进行比试,先后剪了几个太阳模样试看,几次下来,最后选中一个最大的直径大约1米的太阳,大家才觉着比较合适了。接下来画家一鼓作气,重新绘制:把画面加大,把雪山加高,经过日以继夜的奋斗,直到9月下旬才基本完成了这幅纵(上下高)6.5米、横(东西长)9米、五百多平尺的超大山水巨作。</b></p><p class="ql-block"><b> “可以往大会堂运画了”,当向上级报告这一消息时,从画家、装裱师到有关领导,从东方饭店到人民大会堂,人人欢欣鼓舞。作画的这边把巨画包裹严实,接画的那边派来了卡车。可谁想卡车根本装不下有十多米长的巨画,东方饭店、荣宝斋和人民大会堂的工作人员毫不含糊,十多个人听口令肩扛起这超大画卷,从东方饭店走到了人民大会堂。在大会堂二层的高墙前,搭起了三层脚手台。大画从最上头挂起。几个人在顶头抻着画幅,几个人在下边托着画卷,又有几个人在画背刷糨糊。傅与关盯着画,张与刘吆喝着众人行动,经过近一昼夜的紧张劳动,大画平平帖帖展现在高墙之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江山如此多娇》(局部)</b></p> <p class="ql-block"><b> 这幅毛泽东亲笔挥毫题写画名、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绘制的巨幅作品,以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为题材,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阔气势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景色,具体描绘云开雪霁、旭日东升时,莽莽神州山川大地的美丽图景。</b></p><p class="ql-block"><b> “娇”字是这幅画的题眼。画家在画面上集中了最能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最能代表民族精神的景物,如古老的长城,奔腾的黄河,蜿蜒的长江,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等,都跃然于画上。苍劲的青松,雄浑的山岩,莽莽九派,绵绵雪岭,原野广袤无垠,江河奔腾倾泻,长城逶迤起伏,旭日光芒万丈,整个画面气象万千,十分壮丽雄阔,画作中景物的形象都极富象征意义,表现出了新中国灿烂的前程,具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b></p><p class="ql-block"><b> ▽毛主席唯一题字的画: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b></p> <p class="ql-block"><b> 这幅纸本设色水墨作品,采用全景式构图,作者运用西洋绘画和传统绘画的透视法,成功地把二者融会在一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空间中,近景是草木葱茏,一片江南春色,远景是冰山雪岭,一派北国风光;在时序上跨越了四季,使江南春色与北国隆冬同时在画面上出现。还有绵延不尽的崇山峻岭,莽莽无垠的肥沃原野,奔腾的长江、黄河,蜿蜒的万里长城,以及世界屋脊上的巍峨雪山,整幅画作视野纵横万里,境界恢弘,只在航天飞机上的视角才能看到的景色,在此一眼望穿。这种表现方法是中国画家的大胆独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江山如此多娇》(局部)</b></p> <p class="ql-block"><b> 从“领旨受命”到大功告成,只有短短三个多月。时代的热潮激荡,火热的年华烘烤,尽管面对着的是要挑起一座巍然高山,但从画家到所有工作人员,谁都以能承负如此沉重的托付为光荣,意气昂扬地走上了“战场”,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b></p><p class="ql-block"><b> 这幅杰出的“毛泽东诗意画”,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之作,在艺术风格上,是毛泽东所提出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在艺术创作上的具体展现。它是一幅山水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风景画,作者通过可视形象,把歌颂祖国大好江山的情愫表现出来,用蘸满激情的笔墨去再现诗词的意境,使诗情画意水乳交融,产生出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画面上的山岭、树木、长城、雪原、江海等,并非具体景物的写生,作者描绘它们,不是要表现它们的真实性,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壮美宏伟的画境,以抒发画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在技法上,画家用青绿色彩和皱擦相结合,把水、墨、彩融为一体,整幅画庄重典雅,笔墨淋漓,气势磅礴,表现出新中国生机勃勃的景象。</b></p><p class="ql-block"><b> 《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空前的国画巨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艺术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不仅对外展示了新中国蓬勃向上的面貌和深厚坚毅的民族精神,而且鼓舞和振奋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具有广泛深远的社会意义。2022年5月,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b></p><p class="ql-block"><b> ▽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拍摄傅抱石在创作《江山如此多娇》</b></p> <p class="ql-block"><b> ▽1975年10月,朱德委员长(前排右8)等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等外宾时,在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前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从国庆十周年开始,《江山如此多娇》就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迎接着数不尽的国内外的宾客。到九十年代初,它尽展风采已经三十一个春秋。此时,这幅巨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此画地位显要,又经常处于“热烈”、“光耀” 的明亮灯光长照之中,尤其是各国宾客曾在画幅前无数次合影留念时强闪光灯的照射,促使画面早已发黄变旧,晦暗有余而亮色不足。另外,由于大会堂厅堂高阔,室内气流强,温湿度也有大的起伏,搞得画面“绷”出了或大或小的裂口;再加上楼上浸水或清洁时打湿,画面局部颜色已有走失。在这种情况下,它恪尽职守三十余年,已是很不容易了,不应该再“撑”下去了。但若想再画一幅《江山如此多娇》,谈何容易?此时,原画创作者傅抱石已逝去二十多年,关山月年近八十而独木难支,想让历史重新来过绝不可能,只有走旧画临摹这条路。</b><b style="font-size:18px;">鉴于此,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作出决定</b><b>:把这张历史性的画卷临摹一幅继续悬挂使用,而把原作保护性地珍藏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有关部门和人民大会堂领导经过反复比较,决定由荣宝斋接手临摹。荣宝斋画家曾临摹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卷》、北宋赵佶的《摹唐张萱</b><b style="font-size:18px;">〈</b><b>虢国夫人游春图</b><b style="font-size:18px;">〉</b><b>卷》、北宋赵佶的《瑞鸽图》、南宋马和之的《唐风图》等几幅价值难以估算的稀世国宝古画,达到了与原作几无二致的状况,在故宫中一直代替古本供展陈用。后又陆续临摹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等巨制,摹本自身就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b></p><p class="ql-block"><b> 荣宝斋派出孙树梅、米景扬等专家和他们的助手承担了这一任务。临摹结束后,分别请在京的山水画家何海霞和白雪石等审定临摹质量。两位画家感觉临摹品能够忠实于原作,较准确地表现了原作的基本精神面貌。有关方面把相关情况向上级汇报,中央有关领导认为可以代替原作,随即由荣宝斋裱画专家精心进行装裱。装裱以后,在人民大会堂悬挂原作处搭好架子,把临摹品先卷起来,自上而下,粘一部分,展开一部分,一点儿一点儿直到全部展开。于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由荣宝斋临摹复制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始代替原作,放在原画所在的地方。而荣宝斋还以独门秘笈,在画面上认真地涂了“旧色”,所以一般人走进人民大会堂,还真是发现不了这一“以新代旧”、“偷天换日”的秘密。后来,原画作者之一的关山月先生来北京开会,人民大会堂的领导乘机请他来鉴定临摹品的复制效果,也得到了他的首肯。</b></p><p class="ql-block"><b> 1990年夏天,原作被人民大会堂悄悄换下,取而代之的是北京荣宝斋临摹的复制品,</b><b style="font-size:18px;">在人民大会堂迎宾厅继续迎接国内外的宾客。</b><b>由于此事没有对外宣布,直到进入21世纪、复制品挂出十多年以后才被揭晓,而具有重大历史和艺术价值的</b><b style="font-size:18px;">“原本”</b><b>,被人民大会堂放在秘库里精心珍藏了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关于《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有很多的故事,其中坊间广泛流传有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2003 年的一天,留在当年创作地点北京东方饭店的原始画稿居然被盗!</b></p><p class="ql-block"><b> 20世纪初,跨入近代社会的北京有三家最有名的饭店,即分别建于1900、1905、</b><b style="font-size:18px;">1918年</b><b>的北京饭店、六国饭店和东方饭店。1958年以前,东方饭店曾接待过苏联访华代表团及国内外的众多名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夜,“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都曾在东方饭店下榻。这次把《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战场”设在东方饭店,足以说明这幅画的重要性,以及对两位画家的礼遇。</b></p><p class="ql-block"><b> 当年,傅抱石和关山月结束这幅巨画的创作后,饭店领导在两位大师临走前提出请他们留下墨宝,二人觉得作画期间麻烦了饭店不少,但由于没有多余的时间留下来作画,商量后决定将画稿留给饭店以作纪念。这幅巨作毕竟是在这里完成的,这份手稿见证着两位艺术家日夜挥笔的心血,自然也有着特别的意义,饭店方把设计手稿装裱工整,挂在大厅里,成了“镇店之宝”。</b></p><p class="ql-block"><b> ▽1959年,傅抱石与关山月在北京东方饭店共同创作《江山如此多娇》</b></p> <p class="ql-block"><b> 这份设计手稿背后承载的意义没法估量,发现画稿失踪后,饭店所有人都慌了神,员工们各自回忆事发点滴,一时找不到有价值线索。接警的宣武区公安局派员赶到现场反复勘察,画四周只有被壁纸刀割开的痕迹,再没其他踪迹可寻。面对一幅“蒸发”的珍宝,警方调集精兵强将,经过连续多方排查,最后把视线集中到一名活动轨迹异常的人身上。这人常出没于各大高档宾馆和艺术展场所,一边伪装成普通住客,一边默默观察、挑选目标,他行事异常低调,若不是暗中调查其背景,还真难发现问题。</b></p><p class="ql-block"><b> 某天清晨,嫌疑人被警方控制。刚啃了几口烧饼的他还想争辩几句,可证据确凿,最后只能坦白交代自己所作所为。民警随即去他的一处租住房细致搜查,翻出了一整堆从各地偷来的名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正是《江山如此多娇》设计手稿。让人想不到的是,其盗画动机不是为钱财,而是单纯因为对艺术的执念,早就听闻这幅画,于是就想盗来私藏。他多年偷得的艺术品一件也没卖,都好好保存着,就为满足自己对艺术的崇敬心情,结果因盗窃罪受到了惩处。</b></p><p class="ql-block"><b> 警方成功追回手稿,还给了东方宾馆,而这件事,也给关于《江山如此多娇》的故事,加上了让人感叹的一笔,留给人们则更多的是思考……</b></p><p class="ql-block"><b> ▽当年,傅抱石在创作《江山如此多娇》</b></p> <p class="ql-block"><b> 其实,社会上纷纷扬扬所传的“画稿被盗案”,如同“《江山如此多娇》是在故宫的一个大殿里画的”说法一样,可能是坊间一种演绎。</b></p><p class="ql-block"><b> 若造访当今的东方饭店,在建于1980年代的十七层的“新楼”二层日月厅,显赫地挂着一幅纵107厘米、横193厘米的《梅花图》(复制品,真品已由东方饭店收藏),枝干桠杈铁骨铮铮,红梅白梅竞相开放,左侧有四行题字为:</b></p><p class="ql-block"><b> “一九五九年七月,我们在此为人民大会堂进行《江山如此多娇》国画的创作。三个月来,辱承全体工作同志的关怀与帮助,特奉此帧以留纪念。”</b></p><p class="ql-block"><b> “东方饭店惠存。关山月傅抱石并记”</b></p><p class="ql-block"><b> 此《梅花图》可说是《江山如此多娇》的副产品,是它的佐证,是历史的记录。这一铁证,无可辩驳地说明:《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地点,确实是东方饭店。</b></p> <p class="ql-block"><b> 《沁园春·雪》体现了毛主席雄健大气的词风,充分表现了毛主席的胸襟抱负,和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的相呼应,其指点江山沉浮的豪迈古今罕见。以《沁园春·雪》的意境作画,无比贴切的表达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广阔博大的心胸气度。而《江山如此多娇》集百家之长,造磅礴之势,周恩来总理亲自负责,陈毅及众多艺术大家纷纷建言献策,两位享有盛誉的大师珠联璧合倾力描绘江山多娇,用蘸满激情的笔墨去再现诗词的意境,</b><b style="font-size:18px;">通过可视形象,</b><b>将中华大地上最能表现祖国壮丽山河、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景物艺术性地融合在一块,表现</b><b style="font-size:18px;">歌颂祖国大好江山的情愫,</b><b>将毛主席纵横捭阖的诗词,尽在徐徐展开的壮美画卷,</b><b style="font-size:18px;">诗情画意水乳交融,完美诠释了毛泽东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中巍峨震撼的气魄,产生出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b><b>而放在画作左上方的毛泽东亲笔挥毫的“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大字,更为画作添彩。作为新中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同时又是目前所知中国美术史上最大的纸本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这幅恢弘巨著,象征着新中国崭新的面貌、文化的自信和民族的精神,可谓新中国殿堂山水的奠基之作,当之无愧地被奉为经典。</b></p> <p class="ql-block"><b>背景音乐 《沁园春·雪》(廖昌永演唱)</b></p><p class="ql-block"><b>鸣谢 图文素材综合整理自网络(米景扬《揭秘〈江山如此多娇〉创作内幕》等,恕不一一列举),版权属原作者,若侵权即删。特向原作者和原发布者致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