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3日,我们来到河北省正定县。正定县在石家庄北边,只隔着一条滹沱河。主要景点有正定古城和荣国府等。</p><p class="ql-block"> 正定古城,始建于北周(557—581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九楼四塔八大寺”的古建群和佛教文化遗存闻名。此图为南门楼。</p> <p class="ql-block"> 正定古称真定,春秋时期为鲜虞国都城,战国属中山国。北周时期始建石城,唐代扩建为土城,明代改建砖城并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 正定明代砖城墙周长24华里,现存8106米,三重城门设计兼具防御与文化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 正定古城南门瓮城是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修建的三重防御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与内城、月城共同构成复杂的军事防御系统。 </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营运拉客的老爷车</p> <p class="ql-block"> 广惠寺,在南门里面,为正定古代八大寺院之一,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寺院兴盛时期,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前殿、华塔和地藏殿。几经变迁,现寺内仅存华塔。华塔为罕见的花塔类型,被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海内孤例”。</p>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曾多次来广惠寺拈香礼佛并题诗作赋,使得广惠寺华塔更加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 华塔,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塔高33.35米,塔身四层,第一层四隅建有四座小塔,形状均为六角形亭状单层套室;四层为塔之精华所在,塔身呈圆锥体,周身做壁塑,通体沿八角八面的布局交叉塑有力士、海兽、狮、象、佛、菩萨等,形象生动,排列有序,恰似一处五彩缤纷的小型雕塑艺术之宫。</p> <p class="ql-block">正定历史文化街牌坊</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寺内现存主要建筑为三门楼、天王藏,须称塔、钟楼和法船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南遗址,面积约12000平方米,发掘面积累计3664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市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6369件可复原器物,遗物种类分为日常生活用具、建筑构件、宗教遗物、手工业商业遗物等四大类,材质以瓷和陶为主,兼有少量骨、石、铜等材质的遗物,时代跨越北朝至明清时期。</p> <p class="ql-block"> 须弥塔,古称雁塔,俗称砖塔,始建于唐负现十年(636年);高425米,是一座砖石结构九级密檐式方塔。正方形塔基,塔身底层砌一米高石陡板,于四角浮雕八驱力士,形神毕肖。第一层正面门辟拱券门,门眉上端嵌“须弥峭立”石额,二层以上塔身渐收,并于正面开一方形小窗,顶端塔刹,砖砌刹座,中间雕仰莲,金属刹杆,装四宝珠。形式古扑,稳重端庄,外形与西安大雁塔相似。虽经明代大修,仍保持明显的唐塔风格。 2005年9月,对塔行了加国和局部维修,此次维修在塔刹宝珠内发现银器、玉器、铜器、玛瑙、丝、绢、经书等各类文物千余件。 </p> <p class="ql-block"> 钟楼与须弥塔相对而立,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式二层楼建筑,面阔进深皆为三间。四周有台明环绕,在结构上保持着早期建筑古朴庄重的风格,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唐代钟楼。 1990年9月19日 ,在清理钟楼底层“水井”时,发现了地宫。出土雕饰精美的石函一方,被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一文物。</p> <p class="ql-block">钟楼内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 在下面可以看到钟楼上悬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造型古朴,亦为唐代物。</p> <p class="ql-block"> 赑屃碑座,此赑员系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德政碑碑座。青石质,残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体量之大位居全国同类石刻之首。2000年6月出土于正定县府前街路西,同年8月移至开元寺内。同时出土的还有碑首、碑身残段,均是研究当时政治、军事、历史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碑首</p> <p class="ql-block">碑残段</p> <p class="ql-block">出土石狮</p> <p class="ql-block"> 三门楼位于寺院最南端,于唐如意年间(692年)建成,面间五间,深两间,原为石木混合结构的二层阁楼,这里是开元寺出入必经的路口。整座建筑雄壮豪放,体现了盛唐时期的建筑风格。三门楼的石柱上镌刻有佛经、佛像、供养人像、赞语题名和碑文等,为研究唐代雕刻艺及开元寺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史料。现存为2008年依其旧貌所恢复。</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于寺内铸造一尊七丈三尺金铜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清朝康乾时期两次奉敕大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占地面积135亩,寺院建筑依南北中轴线作纵深布置。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等十几座殿阁,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气势恢宏,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p> <p class="ql-block"> 寺内汇集了大量的雕塑、壁画、碑刻等艺术珍品。其中崇伟甲天下的金铜千手观音立像,宋代建筑的艺臻极品一摩尼殿,被誉为“东方美神”的五彩悬塑自在观音,我国现存最早的宋代转轮藏,“楷书之祖”隋龙藏寺碑,精美绝伦的铜铸毗卢佛像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誉: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为隆兴寺第一重殿,兼做寺院山门,建于北宋初期,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七檩中柱式建筑。清乾隆年间大修时掺入了清代建筑风格。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天王殿进行修缮。</p> <p class="ql-block"> 木雕大肚弥勒佛,为金代遗物,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像高1.9米,体态胖硕,笑容可掬,左手执一布袋。其形像源于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僧人。</p> <p class="ql-block"> 大觉六师殿(遗址),此殿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原为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单檐庑殿顶建筑,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金、元、明、清均进行过重修。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据 《隆兴寺志》 记载,大殿的佛坛上原供有七尊佛像,即释迦年尼佛及其成佛之前的六位先师,他们在佛教中“过去七佛”,因而大觉六师殿又俗称“七佛殿”。</p> <p class="ql-block"> 石香炉,为宋代雕制,由炉身、炉座两部分摞置而成,通高1.4米。炉身正面浮雕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四周侍立药师十二神将,手持宝杵、宝剑、宝棒等兵器,给人以威武勇猛、栩栩如生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面阔和进深均为七间,重檐歇山顶,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平面布局呈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为隆兴寺现存古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座,隆兴寺六最之一。 1977年至1980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 壁画,摩尼殿内各壁满绘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除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的“十二圆觉菩萨图”和“八大菩萨图”为清代补绘外, 其余皆为明代遗存。现存面积约42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五彩悬山,长15.7米,高7.5 米, 以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壁塑艺术形式,将观音说法的道场——普陀洛珈山壮观热烈的场景微缩于壁面。踞 坐正中的观音菩萨,突破了宗教佛像的呆板作风,形体曲线柔美,姿态优雅端庄,是诠释宋代观音造像 世俗化特点的上乘之作, 故被誉为“ 东方美神”。又因其坐南面北,与大殿坐向相背,又称“ 倒坐观音”是 隆兴寺六最之一。 </p> <p class="ql-block"> 牌楼门,面阔一间,庑殿顶,曾被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珍品”。现存建筑为1986年依据梁思成 《正定调查纪略》 中的文字及照片复建。南面题额“妙庄严域”,即赞美佛门乃绝妙善美之境地。北面题额“通津宝筏”,比喻佛法为普渡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之宝船。</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树</p> <p class="ql-block"> 戒坛,为佛教传法受戒的专用场所,现存石坛基座为明代遗存,木结构部分为清乾隆年间重建,坛内供奉罕见的明代双面铜佛(阿弥陀佛与药师佛),与北京戒台寺、五台山清凉寺并称北方三大皇家寺院戒坛。</p> <p class="ql-block">外檐结构</p> <p class="ql-block">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皇帝亲题“戒坛”匾额悬挂于戒坛上层檐下,字体典雅清丽。底层檐下原悬挂乾隆皇帝题写的“金绳觉路”匾额。</p> <p class="ql-block"> 双面铜佛:坛内供奉明弘治六年(1493年)铸造的双面铜佛,南为阿弥陀佛,北为药师佛,两佛背身相连,属汉传佛教孤例,具有明代宫廷造像风格。</p> <p class="ql-block">戒坛藻顶</p> <p class="ql-block"> 慈氏阁,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 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简洁明朗,檐墙内 立柱为宋《 营造 法式》 所记永定 柱的唯一实物例证。元、明、清 均 有重修。1958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 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 木雕弥勒菩萨,是北宋时期制作的独木雕弥勒菩萨立像,高7.4米,采用香樟木整木雕刻而成。</p> <p class="ql-block"> 康熙碑亭,面阔、进深皆为三间, 重檐歇山式。 亭内碑刻为皇帝御制, 故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亭内之碑系清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圣祖玄烨所书《 御制隆兴寺碑》。</p> <p class="ql-block"> 转轮藏阁,建于北宋,是 一座平面 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 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 叉柱造 的做法, 被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赞为“ 木构建筑之杰作”。 元、明、清 均有重修。 1956年由国务院 拨款 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 转轮藏,是一座可以转动的木质藏经橱,为宋代遗物。直径7米,由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构成,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转轮藏为南朝梁 (497-569年)善慧大士始创。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转一周与诵读佛经同功之说,后世皆有造立,但保存下来的实物较少。此宋代转轮藏则为现存实物中时代最早者,堪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 乾隆碑亭 ,面阔、进深皆为三间。重檐歇山式。亭内碑刻为皇帝御制,故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亭内之碑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80年)高宗弘历所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 。</p> <p class="ql-block"> 龙藏寺碑,此碑为中华名碑之一, 全称为《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 龙藏寺碑》。碑刻立于隋开皇六年( 586)年,碑文记述了恒州刺史 王孝仙奉敕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建龙藏寺的情况。其书体方整有致,用笔沉挚有力,刚柔相济,结体严谨安雅,上承南北朝之遗韵, 下开初唐诸家之先河,在书法艺术 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被 历代书法家所推崇, 有“ 楷书之祖” “ 隋碑第一”之称,为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大碑阁,大悲阁又名佛香阁、天宁阁。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敕建的主体建筑,高33米,原为五檐三层歇山顶覆绿琉璃瓦建筑,现存建筑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复原重建。(因修缮工程,大悲阁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 阁内供奉通高22.28米的千手千眼观音铜像,宋太祖从开封国库调拨120吨铜材,分七段铸造完成,现存躯干与胸前合掌双臂为宋代原物,其余40臂为民国修缮时改为木制。(此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此殿为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青瓦覆顶的单檐歇山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建筑结构为无斗拱设计,梁架采用自然弯材,具有元代遗风。</p> <p class="ql-block"> 正中为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两侧为石雕十八罗汉,象征净土宗“西方三圣”信仰。</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原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一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迁建于此。此殿面阔、进深皆为五间,重檐歇山顶、青瓦覆盖、绿琉璃瓦剪边。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御书“毗卢佛殿”匾额。</p> <p class="ql-block"> 铜铸毗卢佛,毗卢,为梵文“毗卢遮那”之略称,意思是“光明普照”。此铜铸毗卢佛像为明代万历皇帝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高6.4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共雕饰一千尊小佛的圆鼓型莲座摞置而成,通体共有佛像1072尊,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此尊造像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做工精良,为一件难得的明代艺术珍品,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 龙腾苑,2005年增建的一处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寺庙园林。乾隆皇帝巡幸隆兴寺时,曾留下“龙腾故苑寻霸业,狮吼初地礼法轮”的壮美诗篇,故名龙腾苑 。园林占地40亩,有金代广惠大师经幢、北朝石造像、元代壁画墓、明代许家牌坊、明代龙泉井亭及古碑刻等众多文化遗产,另有湖光山色、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奇花异草之美,仿佛一副美丽的历史文化画卷。</p> <p class="ql-block"> 金代广惠大师经幢 ,广惠大师为佛教慈恩宗高僧,曾于金代前期任隆兴寺住持和河北西路真定府都僧录。金大定三年(1163年)圆寂。广惠大师经幢刻立于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系汉白玉雕刻,由基座、幢身、幢顶组成。现幢顶缺失,残高5.02米。此幢是研究金代佛教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 北朝石造像,为元氏县开业寺北朝时期遗物 。1965年河北省文化局 批准移至隆兴寺。此像系汉白玉雕刻。主尊为释迦牟尼,面刻坐式小佛。佛座上饰供养人、双狮、神等,内容丰富,刻工精良,具有较高的历史、术价值。两侧的二比丘为明代所刻。</p> <p class="ql-block"> 许家牌坊,此牌坊刻立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青石质,四柱三间形式,残高6.45米。因其是为明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许守谦和他的祖父许瓒、父亲许金所立的功德牌坊,故当地人称作“许家牌坊”。 牌访的石柱、额坊、花版、雀替、抱鼓石上雕刻有官员、童子、佛教故事以及瑞鹤、祥云、花卉、瓜果、麒麟、狮、龙等图案。雕饰题材丰富,画面生动形象,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建筑遗物。</p> <p class="ql-block"> 龙泉井亭,龙泉井亭亦称灵泉井亭 ,建于明天 顺七年(1463年)。亭内有八角井一口 。据清乾隆十三年 《隆兴寺志》 记载,此即宋开宝四年涌铜处也。相传,龙潜其中,祷雨有应,故名曰龙泉。</p> <p class="ql-block"> 䶮(yǎn)止湖,湖中间有石雕喷泉,水中锦鲤成群,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长尾猴雕塑</p> <p class="ql-block"> 嘉庆御碑,该碑刻立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通高5.9米。碑阳内容为清嘉庆十六年嘉庆帝西巡五台山回銮驾幸隆兴寺所作 《隆兴寺敬叠皇考九言诗韵》 。</p> <p class="ql-block"> 临济寺澄灵塔,因其砖色青灰,俗称青塔。临济寺初创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称临济院。澄灵塔建于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p> <p class="ql-block"> 临济寺澄灵塔为八角九层密格式实心砖塔,高30.47米,坐落于宽阔的八边形台基上,塔下设须弥座,塔身四正面设拱形假门,南面假门上端横嵌石额,额上铁刻“唐临济慧照澄灵塔”。</p> <p class="ql-block"> 凌霄塔,位于正定县天宁寺内,塔身粗壮,塔体巨大,形状如楼阁。凌霄塔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有多处木结构,故俗称木塔。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年~874年),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为宋、金时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凌霄塔通体砖木结构,为9层楼阁式塔,高41米,平面呈八角形,矗立在八角形台基上。凌霄塔的最大特点是在塔身第4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做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这样的结构在国内现存仅此一例。塔基下还发现地宫,出土了一批颇有价值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南门夜景</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大花篮</p> <p class="ql-block">阳和楼</p> <p class="ql-block">古城观光车</p> <p class="ql-block">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