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月的微光里触摸温度

陈平华

晚饭后坐在书桌前,翻开还没有读完的《论语心得》,每次都会被于丹在扉页中的心语“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给戳中,直抵内心深处。在这句话下面,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写下的自勉:<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吸取论语之精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承论语之精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吸收论语之智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div>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很多的书可能适应,但《论语》不同,看似简单,10000多字,越往后读越明白,《论语》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或做人、或处世。就如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短短八个字,值得你用一辈子去践行,去领悟。 在每次的阅读中,在每次的课堂上,总有一些隐隐的担心,总是在发现,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正慢慢远离我们的视野,很多中华文化的精髓对90、00后的年轻人变得是如此陌生。而更让人揪心的是,当今社会无数年轻人以外来文化为荣,诋毁中国传统,蔑视中国文化。只听国外流行音乐,追求日韩生活方式,视中国传统文化为落伍、过时和老土。这是人性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看看遍地开花的麦当劳,肯德基;看看随处可见的日剧韩剧;看看圣诞节,看看情人节;再看看七夕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外来文化侵蚀了中国的传统。看着外来文化一点点浸进来,心里总忍不住发慌:我们的传统,怎么就成了 “落伍”“老土” 的代名词?我们还能在哪看见有人为中国传统趋之若鹜?中国人何时能真正认祖归宗?明天的精神寄托,又该往哪放?当我们说自己是 “礼仪之邦”,可 “礼仪” 究竟藏在何处?当我们提 “儒家文化传统”,又有几个普通人能说清它的精华与宗旨? 很多人,怀揣侥幸心理,期望不劳而获。于是诈骗偷盗的、杀人越货的、欺行霸市的、违法乱纪的比比皆是;<br> 多数人不愿意踏实生活而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彩票等意外之财上!贪婪,透出他狰狞的獠牙吞噬着整个社会;<br> 年轻人,无视父辈,以自我为中心。生来就觉得社会欠他家人欠他所有人欠他。不懂得规矩、不懂得道德、不懂得尊重、更不懂得爱;<br> 更多人,淫邪猥亵,一夜情滥交如家常便饭。无视贞洁随意淫乱!麻醉药物泛滥,精神极度空虚;<br> 无数人,出口成脏,粗口谎言,三刀两刃,表里不一;<br> 无数人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他人的不悦不乐不好之上,以伤害他人为乐; <br> 我们渐渐发现娱乐越来越多,欢乐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广,朋友越来越少;菜品越来越多,胃口越来越小;房子越来越大,家庭的温暖越来越少。中国的 “仁、义、礼、智、信、孝、忠”,这些刻在骨子里的字,慢慢被我们淡忘了,民族的文明精神,还能在哪寻见?<br> 所以过年没了年味,端午不再惦记粽子,清明懒得去祭祖扫墓,中秋凑不齐一家人的团圆饭;所以我们淡忘了孔子、老子、庄子,分不清儒家、道家、法家;所以我们不知道郑板桥、李白、刘禹锡,记不起他们笔下的风骨与情怀;所以我们淡忘了为人之道、做事之本、处世之原;所以我们谈论的是郭敬明、韩寒,却忘了鸦片战争、日本侵华战争里的伤痛与警醒。忘了先贤,忘了历史,忘了做人的本分,这样的 “淡漠”,哪里只是个人的遗憾,分明是整个民族的疼。<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掩卷长思,那些聪明睿智的哲人们,把他们的智慧,若同萤火虫的微光,散落在千百年来人类历史漫长的进程中,用生生不息的实践经历证明着他们的伟大。我们的先人们有足够的睿智、伟大,他们留给我们的微光会久久不息,需要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我们的后人们更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和担当,重温经典,触摸微光。毕竟 “道不远人”,经典从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能帮我们找回初心的光,要是连这点光都丢了,我们的根,又能往哪扎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