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句“后生”引自豪
杨惠卿
</p><p class="ql-block">人这一辈子,听过的夸奖不计其数 —— 儿时父母的疼爱之赞,校园里老师的鼓励之辞,工作后单位的表彰之语。这些看似寻常的肯定,恰是推着人往前走的无形动力。于我而言,大半辈子听过的赞誉不少,却从未有一句像今天这句,让我心头涌起这般滚烫的自豪与骄傲。
</p><p class="ql-block">事情就发生在今天下午。往常这时,我总爱和小区里几个年龄相仿的老伙计聚在树荫下闲聊 —— 几个人退休在家,能说到一块儿,你说天下事,我讲家常趣,谈笑风生间,直到饭点才各自散去,倒也成了小区里一道安逸的风景。今儿个因为要去接周日补课的小外孙女,我比大伙儿早走了会儿。刚转身迈步,就听见身后一位老哥笑着对其他人说:“真是个好后生!”
</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退休已十年,眼看就要迈入古稀之年,对 “好” 字早已不那么在意,真正让我心头一动的,是 “后生” 这两个字。若在半个世纪前,或是二三十年前,听到 “后生” 不过一笑而过;可如今,一个即将七十岁的人,还能被冠以 “后生” 的称呼,怎能不让我思绪万千?
</p><p class="ql-block">我特意查过 “后生” 的释义:作名词时,多指后辈青年;作形容词时,有年少、年轻之意。无论哪种解释,都该和我这个 “准古稀老人” 扯不上关系。可那位老哥偏偏用在了我身上,这里头的深意,我琢磨着有两层:一是在如今的中国,七十岁已不算 “老”,我们仍是能给社会添活力的群体;二是我平日的言行举止、精神头,让大伙儿忘了我的实际年龄。若真是这样,我着实该为我们这一代人感到欣慰,更感到自豪。
</p><p class="ql-block">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25 年发布的《2024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达 81.3 岁。这数字背后,不只是生命的延长,更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健康水平的跨越。在这样的时代里,“后生” 早已不专属于青年,更成了一种精神状态的象征。正如《礼记》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只要心不老,脚步不停,古稀又有何妨?那位老哥口中的 “后生”,正是对我们这代人精神风貌最贴心的褒奖。
</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都清晰记得当年的日子:物质匮乏,生活清苦,村里五六十岁的人就被称作 “老者”—— 须发斑白,步履蹒跚,早早便退出了劳作的队伍。可如今呢?七旬之人仍能接送外孙、和老伙计谈笑风生、主动参与社区事务,这在当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时代的进步,不仅拉长了生命的长度,更重新定义了“老年” 的内涵。我们这代人,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看世界 到“融世界”,亲历了温饱到小康的跨越,见证了科技腾飞与社会变革,心底那份对生活的热忱、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从未因年龄增长而褪色。正因如此,才能在白发间藏住少年气,在皱纹里沉淀进取心 —— 所谓“后生”,从来不是年龄的标签,而是心态的勋章。
</p><p class="ql-block">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不是自己有多能耐,而是有幸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长在一个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向前奔跑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安稳的晚年,更给了我们 “不服老、能干事”的底气。此刻我们在树荫下闲聊时,地球上还有些地方的人正饱受战乱、贫困与疾病的煎熬,而我们能安享这份夕阳之乐,这份安稳来之不易 —— 它源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和谐,源于无数人默默的守护与奉献。我们当心怀感恩,更该用行动回馈这份美好:或写点文字传递生活感悟,或帮邻里搭把手解燃眉之困,或坚持学习跟上时代脚步,用点滴努力延续生命的热度。正因为被时代温柔以待,我们更要挺直脊梁,做个有温度、有担当、让人心生敬意的“后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