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突出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三合小学积极开展党总支书记、校长讲好开学思政第一课活动。</p><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 9月8日,兰陵县芦柞镇三合小学赵国航书记以“讲好抗战故事,弘扬沂蒙精神”为主题,为三合小学带来了一堂生动深刻的开学思政第一课,带领孩子们重温烽火岁月,让红色基因在心中扎根。</p><p class="ql-block"> 赵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伟大抗战精神同根同源,同在伟大建党精神的统领下而形成,是伟大抗战精神在齐鲁大地上的具体呈现。他通过讲述沂蒙六姐妹的感人事迹,生动再现了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引导学生认识党、了解家乡红色历史,有效激发了学生爱党爱国爱乡之情。 </p><p class="ql-block"> 赵书记要求,学校的党员干部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树立为广大师生家长服务的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身边“急难愁盼”的问题,让群众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教师要依托班会和道德与法治课、校本课等形式上好沂蒙精神教育课,将沂蒙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争做新时代践行沂蒙精神好少年,让沂蒙精神深植三合小学,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陈义勇校长面向全校师生,从伟大抗战精神与沂蒙精神的深厚渊源切入,阐述了二者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时代价值。他以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 的沂蒙红色记忆为引,号召同学们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让爱党爱国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p><p class="ql-block"> 9月15日,三合小学党总支书记赵国航在三楼会议室为六年级学生作“讲好抗战故事,弘扬沂蒙精神”的专题思政课,赵书记通过讲述血洒沂蒙的革命伉俪——陈明和辛锐的故事,让少先队员对沂蒙抗战有了更深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1941年11月,天寒地冻。日军调动5万多兵力,向山东抗日根据地沂蒙山区展开“铁壁合围”大“扫荡”,情况十分紧急。11月30日,已经很久没有见面的陈明和辛锐在费县大古台村相遇了,当时陈明正率领部队急行军,准备阻击敌人,他仅深情地望了妻子一眼便匆匆离去了。在惨烈的大青山突围战中,陈明率部与敌人浴血奋战,双腿负伤,无法行走。警卫员要背他突围,他毅然命令警卫员先突围,不要管他。当陈明掩护警卫员突围后,敌人已经包围上来,誓死不当俘虏的陈明在连续击毙3个敌人后,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p> <p class="ql-block"> 就在陈明牺牲的同时,怀有身孕的辛锐在突围中也身负重伤,右膝盖骨被打掉,左膝盖骨被打掉一半,小腹中弹,满身是血的辛锐被抬到山洞里抢救治疗。在敌人“围剿”“扫荡”、医药奇缺的情况下,这样的伤是要忍受极大痛苦的,每当伤口剧痛时,她都会昏死过去。</p><p class="ql-block"> 12月17日,日军突然来搜山,发现了辛锐藏身的山洞,两位医务人员急忙抬着辛锐往外突围。但敌人追上来了。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辛锐请求两位同志放下她,两位同志不肯。为了不连累同志,辛锐自己从担架上滚了下来,大声催促他们快走。</p><p class="ql-block"> 当围上来的鬼子用力拉开辛锐的被子时,突然一声巨响,第三颗手榴弹炸开了,辛锐以这种极为壮烈的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p><p class="ql-block"> 当晚,战友们把辛锐能拣的骨头拣了,还有她留下来的衣服,一起埋在两堆大石头中间,做了个标记。年仅23岁的辛锐就这样长眠在了沂蒙山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他们未出世的孩子也永远留在了大青山!</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初心如磐。陈明和辛锐这对革命伉俪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对革命的无私奉献精神穿越时空,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心中的丰碑,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通过赵书记的讲述,少先队员们很受鼓舞,更加理解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p> <p class="ql-block"> 3</p><p class="ql-block"> 9月16日,三合小学陈义勇校长来到四一中队,为少先队员讲述伟大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抗战故事。</p><p class="ql-block"> 王换于,1888年生于山东沂南。19岁时,她从沂南的堤岸真圈里村嫁到了马牧池乡东辛庄村。</p><p class="ql-block"> 1938年冬天,年近50的王换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八路军在沂南的地下交通员。1939年6月,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等率领部队来到东辛庄。当时作战在外,家属随军而动,有27名抗战将士的儿女也跟随来到了东辛庄。这些孩子最大的7、8岁,最小的才3天。由于长期跟随部队辗转作战,这些孩子严重营养不良,又黑又瘦。</p> <p class="ql-block"> 王换于看着孩子实在是可怜,在战斗中又容易导致孩子夭折。于是她主动向徐司令请示,要求将这些孩子收留在东辛庄照料。她的建议很快得到了首长的同意。</p><p class="ql-block"> 1939年10月,王换于负责的东辛庄抗日战时托儿所成立。她挨家挨户将孩子送到能够抚养孩子的人家帮忙。最后,她又将剩下的7个小孩留在自己家中抚养。</p> <p class="ql-block"> 王换于的大儿媳张淑贞和陈洪良本来就各自有2个孩子,这样一来,家里又多了7个小孩,总共11个孩子,这让家里的负担更重了。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家中的粮食全部吃光了,就连种子都吃了。王换于无奈,只得到亲戚处去借。</p> <p class="ql-block"> 没有粮食还是小问题,最危险的是日伪军的扫荡。从1941年到1942年,鬼子到东辛庄扫荡过3次。为了孩子的安全,鬼子来扫荡时,她将所有27个孩子全部藏到山洞中去。每次将孩子藏进山洞,她都会让大儿媳在里面照料,自己则在外面望风。最严重的一次,孩子在洞中躲了整整2个月,吃的东西全靠二儿媳晚上偷偷送进去。1942年夏天的夜晚,倾盆大雨下个不停。有两个孩子发了高烧,王换于的儿子冒着大雨去请医生,折腾了大半夜才将孩子高烧控制住。</p> <p class="ql-block"> 一次,王换于去西辛庄看望一个寄养在那儿的婴儿。发现婴儿饿得皮包骨头,于是她将婴儿抱回家,让二儿媳陈洪良用奶喂养。为了让婴儿有足够的奶吃,陈洪良只能用粗粮喂养自己的孩子。由于身心都扑在抚养八路军儿女的身上,王换于的4个孙儿先后因为发烧、感冒来不及救治而夭折,最大的孩子已经8岁了,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p><p class="ql-block"> 从1939年到1945年,王换于先后收养了41名八路军子女。这41名孩子被接走之后,1943年,她又收养了45名孩子。徐向前元帅的女儿小何(乳名),罗荣桓元帅的女儿罗琳,以及后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陈沂的女儿陈小聪等人均在托儿所里生活过。</p><p class="ql-block"> 王换于收养86名八路军子女的壮举感动了无数人,人们都称其为“沂蒙母亲”。1989年,王换于逝世,享年101岁。2003年,“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在马牧池东辛庄落成,以纪念她的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 少先队员听了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故事,深受感动,明白了沂蒙精神的伟大,明白了王换于老人为抗战做出的贡献,少先队员们都说要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p><p class="ql-block"> 三合小学通过开展书记、校长带头讲开学思政第一课,如春风化雨,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这样的思政课,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为孩子们未来征途确立了价值坐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