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又添一座彩桥

默然

<p class="ql-block">  松花江上又添一座彩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月的风裹着松花江的水汽漫过来时,我正站在临江的旧码头上。这座属于吉林市的码头,晨雾未散,对岸的楼宇像浸在淡墨里的剪影,唯有那座横卧江面的钢铁巨龙——红旗大桥,在曦光中渐渐显出轮廓。这座我们盼了三年的桥,终于要在国庆日披上红绸,为吉林市再添一座通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松花江的水从来不冻,像一条永远流淌的玉带,串起吉林市两岸的烟火人间。记得第一次听闻要建新桥,是在社区的小广场上。老张头攥着保温杯,拍着石凳说:"咱吉林市这江两岸啊,隔着不过两里地,可绕道临江门得二十分钟,早晚高峰堵得跟一长串糖葫芦似的。"他指了指江面,"早年有渡轮的时候,我带着你王婶坐船去江北看烟火,船晃得她直揪我衣角。"后来渡轮停了,摆渡人的号子成了记忆里的回响,两岸的居民要么绕远路,要么望着江水叹气。这一湾碧水,成了吉林市城市发展的温柔羁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施工队的红旗插上江岸那天,我特意骑车去看。打桩机"咚咚"的声响撞碎晨雾,工人们戴着橙色安全帽,在钢筋森林里穿梭如蚁。有天傍晚路过,见个年轻技术员蹲在桥墩旁,膝盖上摊着图纸,手指在某个节点反复摩挲。我凑过去问:"这儿是不是得特别加固?"他抬头笑,眼角沾着水泥灰:"阿姨好眼力,这是主拱肋的连接点,得让桥既能扛住江风的侵蚀,又经得起几十年风雨。"他的安全帽上别着枚小国旗,在夕阳里红得耀眼。这桥,不仅是连接吉林市两岸的纽带,更是城市向未来延伸的脊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风景藏在细节里。去年夏天,江风裹着暑气,我经过工地时,见几个工人正蹲在桥边吃午饭。他们面前的塑料布上摆着简单的饭菜,却有说有笑。有个小伙子指着江面说:"等桥修好了,我带女朋友从这儿骑车过江,看吉林市两岸的风景。"今年春天,江水悠悠,我站在岸边看吊车将钢梁缓缓吊起,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桥塔上的施工标语在风中飘扬,像是在诉说着建设者们的决心。这桥,承载着无数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吉林市迈向未来的步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昨天傍晚我又去看了桥。路灯已经亮起,暖黄的光晕里,桥身的红色涂装像一条流动的霞带。有位老伯推着轮椅慢慢走,轮椅上坐着他老伴,老太太指着桥身说:"这桥栏杆比我结婚时的衣柜还亮堂。"桥下的亲水平台已有孩子在奔跑,笑声撞在桥塔上,又弹回江面上。卖烤地瓜的大爷支起了摊,热气腾腾的炉子旁围着几个等车的上班族,他们谈论着国庆当天的剪彩仪式,有人说要带着全家来拍第一张过桥照,有人说要把新桥的照片寄给在南方工作的孩子。这桥,终将成为吉林市市民共同的记忆坐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刻站在旧码头,看晨雾渐渐散去,红旗大桥的全貌终于清晰——它像一道优雅的虹,连接着吉林市江南的老城区与江北的新兴产业园;像一条温暖的纽带,串起早餐铺的热气、学校的铃声、工厂的机器声;更像松花江上又添的一座彩桥,要为吉林市打开更通达的未来。那些因绕路而消磨的时光,都将随着第一辆车驶过桥面,随着第一个行人踏上桥阶,化作江风里的轻叹,化作晨曦中的微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庆日的朝阳一定会很美。当红绸落下,当钟声响起,这座桥将不再只是钢筋混凝土的组合,而是吉林市城市发展的生动注脚,是无数建设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是吉林市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而我,会站在桥头,看晨光漫过桥索,看车流如织,看人们的笑脸映在江面上——那便是吉林市城市发展最美的剪彩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