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游第二天,游览了云南民族村和石林。在民族村,触摸到了热乎乎的云南民族文化,犹如展读一幅关于民族风情的画卷,瑰丽多姿,引人入胜;在石林景区,被灰色森林的盛景所震撼,眼前浮现着亿万年前翻滚的波涛中渐渐生长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他们吹响集结号,用直指苍穹的雄姿傲然屹立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云南民族村:徜徉在民族文化的长卷中</b></p><p class="ql-block">初入园,有雨迎宾,到处湿漉漉的。漂亮的白族女导游,着红白相间绣着美丽花纹的民族服饰,健谈、热情,讲解认真、耐心。偌大的园子,转了快三个小时吧,还有很多未涉足,看得眼花缭乱,也兴致盎然,大量的信息和闻所未闻的知识,令人慨叹不已,觉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云南民族村,名子有点“村”,但绝不是老家的村子那样,七大姑八大婶的聚居地,而是云南26个民族的展示地,也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缩影。采用复原陈列的手法集中展示了傣族、白族、彝族、纳西族、佤族、布朗族、拉祜族、景颇族、哈尼族、苗族、水族、怒族、布依族、独龙族、僳僳族、阿昌族等26个民族的民俗风情。走进“村”子,犹如走进了一部少数民族大观园,这里水陆交错,清新雅致,各村寨错落有致,其间有绿荫小径,亭阁回廊、拱桥石阶相衔相接。各有风姿的民族村寨,面貌不一的村舍建筑、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独特内涵的民族崇拜、图腾和特色歌舞,真是移步换景,到哪都是民族课堂,满是新鲜与新奇。</p> <p class="ql-block">布朗族的鬼神广场,形状各异的石头上刻着红色的竹鼠和癞蛤蟆纹样,有些诡异。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一切自然界和不可知现象都是有鬼的,且有多种神主宰着人们的祸福,所以他们经常祭鬼求神;佤族的牛头广场,那么多的牛头骨,带着长长弯弯被红布条系着的角,层层叠叠的排列在墙上,看着有些暴戾,令人不寒而栗。据导游讲,过去杀人祭祀,新中国政府不同意,改为杀牛。试想,现在挂牛头的地方在过去挂的都是人头,恐怖又增加了几分。壮硕的佤族小伙敲着木鼓,鼓声梆梆,像巨大的啄木鸟在树上找虫吃。这是佤族人热情好客、祈求神灵保佑,赐予佤族人和客人平安顺遂、风调雨顺、吉祥安康的一种方式;彝族的太阳历广场中石刻的十二生肖雕像和十个象征生命之源的日月球,还有他们血红的图腾柱,和柱上奇怪的浮雕,背后怒目大口的老虎,有种令人心畏的震摄力。时间有限,我们走马观花,匆匆一瞥,没机会仔细研读。</p> <p class="ql-block">鬼神广场</p> <p class="ql-block">跟随导游脚步,我们走进彝族村寨,欣赏盛装的姑娘小伙们欢快的歌舞和他们硕大的烤肉烤鸡;走过白族人家,感受真正的大理石如梦似雾的纹理;在傈僳族围着火塘,听美丽的姑娘们用清亮的嗓音唱着听不懂感觉很愉悦的民歌;在独龙族的寨子里看从未抬头的最后一位纹面大娘,那是为了防止土司抢女人不得已而为之。还有景颇族闪着寒光的各式刀具、布朗族民间艺人精美的木刻作品、擅长制香的傈僳族的非遗文化。听着导游介绍,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和宗教,犹如翻开一本少数民族发展历史的大书,各种前所未闻的记载迎面扑来,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这片彩云眷顾的土地,也是茶的故乡。除了普洱,民族村的导游又推荐了一款从未听过的茶——酸茶。乍听以为是酸味的茶,听介绍后方知,是以野生酸茶树种为主料制成的传统发酵茶饮,现为德昂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饮品。德昂族常用竹筒埋土发酵鲜叶,布朗族则通过陶坛密封发酵数月。带着好奇走进茶肆,看干茶如小方石块、茶汤红亮清透,在玻璃壶中泛着醉人的光泽。闻一闻,无独特香气,小啜一口,似乎无味,清且淡,稍后,喉咙里有回甘,令人愉悦。茶人介绍,酸茶沸水冲泡,小儿亦可饮,具有清热解暑、助消化之功效。真是开了眼界。</p><p class="ql-block">“村”子太大,三个小时,我们仅仅浏览了近半内容,还有很多小“村”如藏族、蒙古族等,仍未涉足,时间有限留下点遗憾。走出民族村,脑海里还是那些神秘的原始图案,耳边还回响着木鼓声、歌舞声,还有火塘的温暖、酸茶的甘美、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仿佛看见,他们和她们,带着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从远古走来,从莽莽苍苍的大山深处走来,迈着或豪迈或沉重或轻快或动感或威猛的步代,穿戴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服饰,女子环佩叮当、袅袅娜娜,男子勇猛剽悍、大步流星,他们手拉着手,一直走到繁荣昌盛的新时代,走到母亲温暖的怀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石林:水与石的绝唱</b></p><p class="ql-block">走出民族村,匆匆吃过午餐。便赶往下一站:石林。</p><p class="ql-block">昆明真是“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路花木葱茏,碧天流云,眼前是醉人的绿树鲜花,抬头是湛蓝天幕上大朵大朵的白云,蓝得纯粹,白得静美,蓝得幽旷,白得洁雅,天空辽阔得令人心里发虚,没着没落。</p> <p class="ql-block">买过票,找来导游“阿黑哥”,坐上景区观光车,去观赏石林胜境。车走好远,未见一石,倒像在一个植物园里闲逛,与想像中开门见山的景象有些差别。5分钟左右,山、石逐渐羞涩地露出真容,越往前走,灰色的岩石数量越多体量越大,直至整座山都是石的天下。</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大门,石林湖上有一桥,桥这头是“两碑一卷”:“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石碑和一书卷状的景区介绍。桥那头是“世界自然遗产”标志,桥上游人如织,拍照打卡;桥下一汪碧水倒映着蓝的天白的云,周围怪石突兀,错落有致,石水互依,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阿黑哥”边走边介绍石林景区的发展历程与彝族人的历史渊源,原来也是历经几十年的成长,才有如今这雄伟壮观、纵横交错的宏大格局。一路修篁蔽日,清幽异常。</p> <p class="ql-block">大石林景区以排山倒海的姿态,进入视野。那是一片灰色的石头森林,怪石耸立,高大密集,奇峰如剑,直指苍穹,令人惊悚。迎面的标志性巨大隶书“石林”石刻,可不是课本上、电视上常常看到的龙云主席亲笔题写的吗?端庄沉稳,遒劲有力,与石的坚硬与力量,相得益彰。我们各种拍照,留下纪念。想起一首打油诗“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但形态各异的大石头被赋予灵魂,就别有意象也别有意趣了。</p> <p class="ql-block">“阿黑哥”开始带领我们走进大石林,真是个灰色的迷宫。抬头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名人用各种书体题写的石刻。“气骨云根,至性存存 南天指柱 持重无言”“头角峥嵘”“南天砥柱”“天造奇观”......好多好多。坚硬冰冷棱角分明的石峰石柱,有了这些文字的映衬,有了些温柔,添了些灵气,有了灵魂,特别像一个外表骁勇威猛的莽汉,在捧读一卷书,在吹奏笛子或洞箫,在抚长剑而歌。这个石头的迷宫有着令人畏惧的压力感,它们拔地而起,如剑如柱如树如塔如蘑菇如巨人,两石之间路极狭,才通人。峰回路转,石径通幽间,一巨石悬夹在两峰之巅,欲坠未坠,此为“千钧一发”,景如其名。“迷宫”里奇石树木交相掩映,抬头可见石峰如剑,直冲云天;低头小路蜿蜒,曲折回旋。路边石凳光洁可鉴,供游人小憩。“剑峰池”、“极狭通人”、“双两渡食”、“望峰亭”、象距石台,一块块冰冷的石头有了大名有了故事有了魂魄,也就有了意趣,有了温度,导游的讲解也有了丰富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大石林,我们乘坐观光车去往小石林。一路上怪石峥嵘,与绿树、草坪相依相伴,大朵大朵飘飘洒洒的云彩停泊在蓝色的海洋中,野旷天低,仿佛一伸手便可抓住。空气像是滤过一样,凉爽清洌。小石林与大石林的旷达豪气相比,有些婉约、疏朗、清雅、秀美。像大象、像骆驼、像乌龟、像蛇。玉鸟池对面,静静伫立着一座独立石峰,侧视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撒尼人把她赋予阿诗玛的灵魂,这是神话传说中不畏权贵、不贪钱财、历尽磨难、执著追求真挚爱情的少女,与阿黑哥。所以撒尼人称女子都叫“阿诗玛”,称小伙子都叫“阿黑哥”,是真情与正义的化身,也是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有了美丽的故事,灰色的石块也有了恬静浪漫的内涵,再与民族文化无缝衔接,让游人在赏美景的同时,顺便了解当地文化,是大智慧。</p> <p class="ql-block">“阿黑哥”讲,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的石林,经过2亿多年演化、4个大的阶段,经历了从海洋到陆地、从低地到高原的变迁,历经几千万年的地质演化过程才得以形成,真是沧海桑田。柔情的水打磨着坚硬的石,一维的时间“雕刻”着多维的空间,刚柔之间,精彩纷呈。</p><p class="ql-block">明人袁中道在《游石首绣林山记》中有一段水石相搏的精彩描述“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滮滮涆涆,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石常胜而水常不胜,此所以能为一邑砥柱而万世赖焉者也。”以水之至柔驰石之至刚,水石相荡,经年累月,乃有石林绝景,乃有世间绝唱!</p><p class="ql-block">徜徉在民族大“村”庄,漫步于石头大森林,长了知识,也长见识。民族村与石林,最云南,最昆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