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东北回来,还没顾上整理照片,书写游记,就被即将逝去的青海秋色所催促:九月的红草滩最美季节即将过去。虽然做好了月底出发的准备,却被同行者的临时动议,真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根据可能的身体状态及高海拔的挑战,四人临时相约,于9月24日一大早出发,经甘南前往第一站青海久治县。虽然走的匆忙,倒也没丢三落四,忘记该带的东西,反正四、五天的时间,能凑活的就凑活。沿乌玛高速一路向南,天高气爽,秋意渐浓。因为出发的早,中午12:40即到达玛曲县。这还不算进入玛曲前在观景台的短暂停留。</p> 在玛曲县城找到一家吃饭的地方,先吃了中午饭,随后出发到黄河第一湾。到了地方,才知道这个第一湾曾是到过多次的打卡点。在这并未停留,而是径直过桥,这算是甘肃境内的黄河第一桥,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因为与组织部合作拍摄选调生的纪录片而到过此处。那时这里还是砂石路,后来到这里,就成了泊油路,并看到了高大的黄河第一湾石碑。其实没有高空视角,这里很难感受到黄河弯道的全貌,倒是唐克镇去往玛曲的路上,更能直观感受属于四川与甘肃交界处的黄河第一湾面貌。 继续前行,到了黄河新桥,也终于弄明白有一次经玛曲去久治,为何没看到黄河第一湾,新开辟的过境公路345国道绕开了县城,也绕开了第一湾。新旧道路(老路为204省道转330省道)在新桥南岸会合。在新桥南岸桥头,我们停车,我用无人机升高,试图观察到第一湾的全貌,但因为无人机限高,还是没看到明显的第一湾全貌。其他三位则去了河边,近距离拍摄黄河与闲散吃草的马匹。随后继续出发,前往阿万仓湿地。这次也总算弄清楚:原来过去经常停留,地处道路边上的霍尔果日光景太还只是阿万仓湿地的一处观景台。 真正的阿万仓观景台就在阿万仓镇子后面的山上。在霍尔果日观景台认真研究了阿万仓的几处观景台,算是基本了结了阿万仓湿地的几处观景台及汽车营地、游客中心的大致方位。到了镇上,先在路边放飞无人机,随后在确认看得见上山的路能通到山顶后,掌控方向盘的果果把车直接拐进进镇子的道路,与孔雀河的孔雀仙子雕像插肩而过,也顺利寻找到了上山的五彩道路。山顶上是游客中心,这里有栈道通向观景台。进入观景台65岁以下需购买30元的门票,观景台上有玻璃栈道,需另外收费。到了观景台,就能全方位观赏阿万仓湿地的全貌。往东北能看见霍尔果日,往西南能看见娘玛寺。 阿万仓湿地紧邻黄河,但构成湿地的主要是孔雀河河网。这里也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区域内保存着562万亩原始湿地,通过退牧还湿、植被恢复等措施持续提升生态功能,形成河流纵横、水草丰美的高原湿地景观。秋季的阿万仓,草色由绿变暗红,蜘蛛网般蜿蜒的水流,清澈中泛着蓝光,细如游丝,轻若飘带。每一种认为的色彩,如栈道、毡房、玛尼堆、星空屋、玻璃桥,包括游客,都显得格外耀眼。这个季节的观景台游客稀少,阳光灿烂,蓝天白云下的草原湿地显得格外宁静,可谓“连风也听不到”。 离开阿万仓湿地的观景台,再次到达娘玛寺,这里其实属于阿万仓湿地景区的一个景点,站在观景台就能远远看见那个最大的转经筒。每次路过,都会拐进去,与当地藏族信众一起推着转经筒转几圈(人少根本转不动)。转经筒总重达320吨,旋转部分高度35.81米,钛金筒身镶嵌1160平方米黄金浮雕,由尼泊尔工匠手工锻造十二生肖图案。经筒底部设有108部轴承支撑结构,可供多人同时推动。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数据,该转经筒内部容纳《大藏经》1080部,经书储藏空间达1160平方米。曾经被认为是藏区最大的转经筒。娘玛寺建筑群周边还有寺院与环绕的玛尼堆与经幡阵,形成完整的宗教景观体系。 夕阳西斜,金色的转经筒泛着耀眼的金光,也似乎念诵着千年不变的古老经文,寄托着一代又一代藏族人生生不息的信仰,承接并传递着藏传佛教古朴的文化与习俗,也影响着一批批汉族信众加入其中。离开娘玛寺后,继续沿黄河上行,来到与青海交界的黄河桥,这是黄河上游最简陋的桥梁之一,自2017年走川西第一路过后,后来又多次经过。过了桥就进入青海地界,道路开始变得坑洼不平,而且可以说一年比一年烂,虽然仅有30公路的短短路程,但走得比当天全程还累人、费车。好在青海境内乌玛高速(这条高速从甘肃的合作到青海久治一段还在建设中)的路基与桥梁都基本成型。 在久治,通过网络平台预定的住宿久治莲花商务大酒店其 实规模并不大,但价格非常便宜,房间内酒店该有的都全部具备,酒店前台是一位甘肃临夏的回族年轻女性,对当地的情况并没多少了解。倒是吃完饭时,才大致了解了关于年保玉则的相关信息。去不了年保玉则,就决定第二天去黄河首曲女儿湾走高速(如能去年保玉则,则可以沿黄河走347国道)。<div> 25日早晨7点,先去了距县城9公里处的康赛寺与觉囊寺,康赛寺(全称“宁友具喜法轮洲”)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始建于1844年,由七世班禅派遣的僧人尹西尖措创建。觉囊寺由原属格鲁派的康赛沙日玛寺与觉囊派的康赛日娘曲噶尔寺合并而成,形成两派僧侣共存的特殊格局,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初建可追溯至1865年,经多次迁移最终定址果囊扎西滩。</div> 在太阳初升时分到达,重点参观觉囊寺,这是一处被围成四合院的寺院,当日应该有佛事活动,身着红色僧袍的僧人陆续进入宏大的四合院,初升的太阳把院内分成对比鲜明的明暗两界。寺院主厅金碧辉煌,肃穆庄严,没有人阻止我们的进入。我在感受庄严氛围的同时也被寺院的包容而默默致谢。对于佛教寺院,尤其是藏传佛教,我更多是体验一种庄严的宗教氛围,感受藏族人对宗教的虔诚以及它所包含相关知识,顺带观赏其建筑艺术的宏伟庄严,在静默中让心灵获得一时平静。我想,没有世俗目的的敬佛,也许更具有宗教意识。后来得知藏传佛教中的大小五明后,更增加了对它的敬仰。虽然都是民间行为,但我觉得,就凭它教授学习修辞学、逻辑学这一点,藏传佛教的功课早已超出了世俗的大学教育。可惜众多无法深入的旁观者,只能触及皮毛与外在的东西。假如我懂藏语,真愿意去做一点比较深入的了解。<div> </div> 结束康赛寺与觉囊寺的游览后返回县城的路上,遵从果果的意愿,又拐进道路右侧的德合隆寺。这是我们曾专门造访过的地方,为的是敬拜三尊号称最大的露天藏传佛教雕像。德合隆寺全称德合隆寺空行远离戏论洲,属藏传佛教格鲁、宁玛、觉囊三派合一的寺院。该寺由西钦·奥见冷智等三位活佛应康赛部落头人阿什羌公保之请,于1865年在果囊沟口扎西滩创建,初为帐房寺院 。寺内现存大经堂、佛堂等建筑群。1939年格鲁派分寺迁至门堂叶合琼沟,宁玛与觉囊两派仍驻原址。1985年寺院迁至现址并成立民管会,2000年后陆续建成铜色吉祥山佛土殿、18米莲花生大师铜像及48米四臂观音铜像(藏地最高露天铜像)。2010年设立汉藏双修佛学院。 藏族地区的大多数普通民众,可以说,一生中除了基本的物质生活,几乎全都在修行。寺院则是他们的修行场所,在藏区,村村都有寺院,居住人口越多,寺院规模越大。我理解:寺院就是他们的学校,而活佛,则是熟悉各类佛教景点的教师与高级知识分子。藏族人普遍行为有度,不同之处在于普通信众仅停留在神教信仰方面,而活佛高僧则进入到学问与超能禅修阶段。同属佛教,藏传佛教更多地保留了宗教应有的内涵与外延,而汉族地区的一些佛教,则脱离了宗教信仰本来的意义,少数如少林寺因释永信个人的原因,完全成了一种敛财工具,而信众则把拜佛看成了保佑升官发财、化解劫难的投资。只要带着世俗的功利心,就背离了宗教的本意。真正的宗教是超越功利、超越具象的一种高级灵魂活动,也需要一种更形而上的思维与语言,所以才有了藏传佛教中对修辞与逻辑的修习。 但愿每次进的寺院,都能让我们多一份善良,多一份感恩。 <div> 返回久治县城后,在街道边的餐馆吃了顿藏地的羊肉泡馍,当地人叫羊汤,也就是带汤的羊肉。饭后从县城西北上乌玛高速,这是早就想走一趟的全新线路。早在2021年走西藏,在久治住宿当晚,玛多发生地震,网上出现一些道路被毁的图片(后来证实是假的),我就很好奇从久治到玛多这段道路沿途的情况,这次也算是如愿以偿。虽然沿途并无太多新奇的景致,但陌生的环境,还是让一行四位都充满了兴奋感。穿过几道隧道,就到了未曾预料到的门堂乡。这是久治县比较开阔的黄河河谷,也比想象的发达,毕竟一路未见人烟,这算是唯一碰到的乡镇。</div> 从高速出口出来,经过门堂乡,过了黄河桥,迎面就是一幅黄河首曲女儿湾的巨大广告照。随后沿黄河逆行,到了一处高地,这里有一处还在建设星空屋的观景台,可以比较全面地观赏黄河形成的“S”湾。<div> 黄河首曲女儿湾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近年打造的旅游景点。它是黄河首次出青海省境的地方,因黄河在门堂乡境内环绕多湾,形状好似女儿出嫁时眷恋不舍故乡的情境,故而得名。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青海的黄河源就是母亲的母亲。作为青海女儿的黄河,不仅在流出青海前在久治恋恋不舍,反复回头,更是在进入甘川边境时,来了给大回头,再次向西回到了青海母亲的怀抱。久治人奇思妙想,给黄河在门堂乡的回头湾取名“女儿湾”,可谓精准无异议。</div> 沿崭新的栈道拾级而上,当“S”湾映入眼帘的刹那间,内心怦然而动,有一种震撼蔓延开来……这不就是甘肃电视台最形象的台标吗?当然,甘肃电视台设计这个台标主要还是取“甘肃”二字的拼音字母的首个字母。<div> 比起一路走来的安静,女儿湾更安静,这倒也与其名相符:一位身姿妙曼、楚楚动人、安静娴淑、养在深闺的美丽少女。根据观景台宣示牌,这里似乎更适合看夕阳。于是我向仅有的两位年轻游客打问:门堂乡是否有住的地方?得知不但门堂乡能住宿,观景台顶上正在搞内部装修的星空屋太空舱也能住。当我说到,住这里价格肯定贵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也可以回县城住。仔细一想,还真是这样。83公里,而且多是高速的道路,还真不算远。</div> 离开女儿湾,回到门堂乡,在上高速前的路边作短暂停留,眺望拍摄门堂寺。随后一路向西北进发。一路也算是风光无限,蓝天、白云、草地,一切都显得那么纯净、美好。其实这恰好是喜欢旅游的人追求的东西。比起显示社会里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许多需要估计的关系,还有乱哄哄的周边环境,大自然的宁静与纯洁,正好放松心情,寄托对美好的追求。还好,青海的高速有许多港湾式停车点,有的仅仅隔数百米,这让高速上行走的车辆,能够随时停车欣赏拍摄。一路走着,一路看着,突然间及发现远处的雪山,几个人都一激灵。虽然不知道雪山的名人,但都打起了精神,从个各个角度抓怕。继续前行,路过果洛州也是玛沁县的所在地,大武镇。这里是乌玛高速(内蒙乌海-青海玛沁)与德玛高速(德令哈-玛沁)的汇合点。自然想起40年前一起从新疆伊犁返回的果洛州文联的藏族文艺工作者。 过了果洛州的大武镇,走着走着,海拔渐渐升高,雪山也渐渐清楚,远处看见的雪山就是阿尼玛卿山的主峰。阿尼玛卿山,又称玛积雪山,藏语意为“祖父大玛神之山”。在青海省东南部,延伸至甘肃省南部边境。为昆仑山脉东段中支。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黄河绕流东南侧。主峰玛卿岗日,也就是阿尼玛卿雪山,海拔6282m,终年积雪,多冰川。多珍贵野生动物和矿藏。雪山对面有一处露天的佛像,组建当地人对神山的敬意。沿高速越往前走,离雪山越近,甚至看到有冰川漫至高速边,这恐怕就是离高速公路最近的冰川了。走过这片冰川,进入雪山一号隧道。隧道内海拔高达4700米。也是我们目前走过的海拔最高的隧道。虽然走过了海拔最高的隧道,但大家都无任何反应。看来看风景的心情能有效抵抗高原反应。<div> 出来隧道,海拔逐渐降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