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文✍🏻️王建成</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现场拍摄</p><p class="ql-block">音乐🎵来自 网络</p><p class="ql-block">编辑✍🏻️王建成 美篇号:7555486</p> <p class="ql-block">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每当《唐诗三百首》的诵读声行至此处,我的手指总会不自觉地按下跳过键。那些早已刻入记忆深处的诗句,如同条件反射般,只要第一个字破土而出,后面的词句便会如潮水般奔涌而出。“白日依山尽”“床前明月光”亦是如此,它们以无可辩驳的精妙,凭借朗朗上口的韵律与精准贴切的描摹,成为了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文化印记。</p> <p class="ql-block"> 人们常生出错觉,认为这般简单的词句自己也能信手拈来。可事实是,那些传颂千古的经典,并非表面那般轻易。诗人不过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出了众人心中潜藏却无法言说的情感。就像街头巷尾曾风靡一时的《心太软》,一句“你总是心太软”,直击无数人柔软的内心,与“红豆生南国”一样,有着直抵灵魂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然而,成也经典,败也经典。这些绝妙的文字在初遇时,如同天籁之音,瞬间击中我们的心灵。但随着时间推移,重复的传唱与诵读,让它们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魔力。人们如同机械般地重复着这些词句,如同老和尚日复一日地念经,却再也难以踏入作者精心营造的情境之中。经典的光环太过耀眼,反而掩盖了其背后的深情与诗意,使我们在不断的重复中,渐渐失去了对它们最初的感动与敬畏。这既是经典的魅力,也是经典难以逃脱的“魔咒”,提醒着我们,唯有怀着赤子之心,方能在熟悉的文字中,重新发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