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建新 敬畏传统文化 <p class="ql-block"> 记得三年前学校制作以“清正廉洁”为主题的党建文化墙,与广告公司做业务的联系人将选定的相关图片和文字传给我一份,说是领导让我把一下关。我真当成了一件事来做,审查得仔细。一仔细便发现了很多问题,有些语句不通顺、错别字也不少,也有一些篡改后失去了原意的成语和经典句子,那不是与时俱进,那时随意篡改,令人匪夷所思。我简直怀疑广告公司那些人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准。我把改动后的文稿和我的几点疑问通过中间人反馈给了广告公司。后来中间人又反馈,广告公司负责业务的人对比之后发现真的存在很多错误,还口头表示谢意,真诚感谢帮他们订正了文稿,及时制止了失误和错误的蔓延,帮助他们挽回了经济损失,并解释说,原文来自南方某个省的一个广告公司,他们没有审核就直接发给了我们。这一点充分暴露了某些广告公司用人上总体敬业能力不强,文化知识储备不深的现状,缺少对文化的敬畏感。近日,我在某校园看到了“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这样的励志标语,不免又引发了深思。</p> 强化精神记忆 <p class="ql-block">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两句镌刻在国人精神记忆中的经典名句,是古人对求知之道的精准概括,更是中华民族重视勤奋、敬畏学问的文化符号。然而,如今却有人将其上下联互换篡改为“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从文学性、思想性、音律性、严谨对仗到语言的准确性与深刻性,修改版均与原版相去甚远,堪称拙劣。更令人忧心的是,当下类似篡改成语、古典名句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消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更会误导缺乏古文与经典积累的青少年,对文化传承造成难以估量的深远伤害。</p> 文学性的角度 <p class="ql-block"> 从文学性思想性来看,原版的精妙在于比喻的浑然天成与意境的完整统一。“书山”以“路”喻求知之途,“勤”作“径”,点明勤奋是攀登知识高峰的唯一路径,具象化的“径”暗含“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深意;“学海”以“舟”喻渡世之具,“苦”为“舟”,道尽钻研学问需以刻苦为依托,“舟”与“海”的关联让抽象的“求知之艰”变得可感可知。这种比喻逻辑严密、意象鲜活,构建出完整的文化意境。而修改版“勤可渡”“志能攀”,看似保留了“勤”“志”的内核,实则割裂了原有的意象关联——“渡”与“学海”虽勉强适配,但“攀”与“书山”的搭配过于直白,失去了“径”所承载的“过程感”;更重要的是,修改版用“可渡”“能攀”的轻松表述,替代了原版“苦作舟”的厚重感,文学表达的层次感与思想的感染力荡然无存,沦为空洞的口号式表达。</p> 音律与对仗 <p class="ql-block"> 在音律性与严谨对仗上,原版堪称古典诗文的典范。“书山有路”与“学海无涯”对仗工整:“书山”对“学海”(名词性偏正短语,均指知识领域),“有路”对“无涯”(动宾短语后接形容词性短语,一表“有路径”,一表“无边界”,虚实相生);“勤为径”与“苦作舟”更是严丝合缝:“勤”对“苦”(形容词,均表求知态度),“为”对“作”(动词,均表“作为、当作”),“径”对“舟”(名词,均表工具或依托)。且原版上下句平仄协调,(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韵之美使其便于记忆与流传。反观修改版,“学海无涯”对“书山万仞”,“无涯”是虚指“广阔无垠”,“万仞”是实指“高度极深”,词性虽可对应,但意境上一虚一实,对仗的精妙感大打折扣;“勤可渡”对“志能攀”,“勤”对“志”(一表态度、一表志向),“可”对“能”(均为能愿动词),“渡”对“攀”(均为动词),看似对仗,实则“渡”与“攀”的动作指向完全不同,且二字韵母差异较大,读来生硬拗口,彻底丧失了原版的声韵之美与对仗的严谨性。</p> 准确性与深刻性 <p class="ql-block"> 语言的准确性与深刻性,更是原版不可逾越的高度。原版精准抓住了求知过程的本质——“勤”与“苦”的辩证统一。“勤”是行动准则,强调“不惰”;“苦”是精神底色,点明“不避艰”。古人深知,求知从无捷径,既要以勤奋铺就路径,更要以刻苦抵御枯燥与挫折,这种对求知规律的客观认知,既不回避过程的艰辛,也不夸大结果的易得,深刻传递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真理。而修改版将“苦作舟”改为“勤可渡”,刻意弱化了“苦”的必然性,仿佛仅凭“勤”就能轻松渡过“学海”,忽视了学问钻研中“坐冷板凳”“啃硬骨头”的艰辛;“志能攀”则过度拔高“志向”的作用,将“书山”攀登简化为“有志即可”,却忽略了“勤奋”是“志向”落地的唯一支撑。这种改动不仅偏离了求知的客观规律,更让句子的深刻性荡然无存,从揭示真理的哲理名句,沦为消解奋斗艰辛的“心灵鸡汤”。</p> 痛心之现状 <p class="ql-block"> 令人痛心的是,“书山学海”名句的篡改并非个例。如今,“默默无闻”被改为“默默无蚊”(蚊香广告),“刻不容缓”被改为“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有求必应”被药店的广告改写成“有求必硬”,“一泻千里”被篡改为形容水流的“一泄千里”……这些篡改看似是“创新”,实则是对文化经典的亵渎。成语与古典名句承载的不仅是语言形式,更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与民族的文化基因——“愚公移山”蕴含的坚持,“精卫填海”传递的执着,“书山学海”彰显的勤勉,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肆意篡改会让这些密码逐渐失效,让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原本的模样。</p> 误导之深远 <p class="ql-block"> 更严重的是,这种篡改会对青少年造成深远的误导。青少年正处于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的关键期,他们对成语、古典名句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日常接触的信息。当篡改后的版本频繁出现在网络、广告中,甚至校园里,缺乏古文阅读积累的青少年很容易将错误版本当作“正确答案”,不仅会形成错误的语言和经典认知,更会错失对经典文化内涵的理解。长此以往,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会逐渐淡化,文化传承的根基也会随之动摇。</p> 守护文化本真 <p class="ql-block">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历经岁月沉淀的语言之美、思想之深与文化之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是可以随意揉捏的文字游戏,而是需要我们珍视与传承的文化瑰宝。面对当下篡改经典的乱象,我们既需要每个人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主动抵制拙劣修改;也需要社会各界加强对经典文化的普及与保护,让青少年能接触到原汁原味的经典,读懂其中的智慧与精神。唯有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篡改经典的行为当休矣,守护文化本真,才是对民族文化最好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9月11日于梦溪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插图:学校之桂花盛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