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香里的家国

春风化雨

<p class="ql-block">  站在锄禾园门口,我几乎要醉倒在这片丰饶里。那几棵桂树,早已把细碎的金黄缀满枝头,香气不是飘来的,是泼洒过来的,浓烈而又文雅,浸透了园子的每一寸呼吸。秋葵与茄子擎着紫莹莹的果实,红辣椒像一簇簇向上的小火苗。最惹眼的,是那一片片一人多高的大豆,豆荚鼓胀,绿中透黄,沉甸甸地垂着,仿佛一碰,就要迸出金珠玉粒来。对面的存真楼上,“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几个银字,在秋阳下与我眼前的斑斓静默地对望着。这幅画卷,是春天许给秋天的诺言,如今,它郑重地兑现了。</p><p class="ql-block"> 思绪被拉回数月前,我从母亲手里接过那几斤金黄的豆种,它们在我掌心,安静得像一群沉睡的婴孩。如今,它们已子孙满堂。真有些不忍。然而,母亲在电话里的叮嘱言犹在耳:“在一个单位,要有全局观念……好东西,要学会分享。”这朴素的道理,是刻在我们这代人骨血里的印记。赏景与思量之间,那一点个人的不舍,便如轻烟般散了。</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换下衣裙,就这么径直走进了地里。雨后的泥土濡湿、黏稠,仿佛带着千般不舍,每一次用力拔起,豆根都裹挟着一大团沉甸甸的泥块。拔到一棵格外壮硕的,脚下一滑,竟结结实实地摔了一跤。这狼狈的一幕,偏被办公室的同事瞧见,用手机录了下来。事后回看,自己也禁不住莞尔。这小小的插曲,倒让我生出几分庆幸与自豪来。老舍先生说得是,“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我想补上一句:没有一副经历锻炼的好身板,怕是连劳动的权利也要被剥夺了。我们这代人,是苦水里泡大的,童年的磨砺,成了今日应对一切困顿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后来寻来了镰刀,效率便高了许多。银亮的刀刃划过豆秆,发出“唰唰”的脆响,像一首简洁有力的秋收曲。不过半节课的工夫,我亲手种下的大豆,便已整齐地倒伏在地。望着那片空地,心里竟也空落落的,但旋即被一种更为饱满的成就感所取代——那是一种对土地的承诺得以完成后的踏实。</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锄禾园,成了最生动的课堂。一年级的“小豆丁”们在邱老师的带领下,用小手笨拙而又认真地掰着豆荚;四年级的孩子们不甘示弱,加入了搬运的队伍。园子里顿时沸腾起来,笑声、叫声、豆秆的噼啪声,汇成一片。“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美丽、最伟大”——园中红色牌匾上的标语,此刻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孩子们额角晶莹的汗珠,是他们因收获而闪亮的眼眸。我和邱老师穿梭其间,一边照看着,一边用事实讲述着劳动的真理。不知谁起了个头,那首《最美劳动人》的清亮歌声,便从孩子们的心底飞出,盘旋在校园的上空。清洁工徐师傅正默默地将我们废弃的豆棵归拢、清走,让这场热烈的收获始终保持着整洁的体面。望着他劳作的背影,我忽然觉得,这举国的欢庆,不正是由千千万万个这样普通的劳动者,用他们沉默的耕耘所支撑起来的么?</p><p class="ql-block"> 劳动的最后,我们将摘下的四大袋豆角搬回办公室,那份沉甸甸的喜悦,在与同事们的分享中,化作了满室的欢声笑语。归家的车上,一位平日交浅言深的同事,忽然对我说:“孙老师,你心地豁达,处处与人为善。可在认识你之前,却有人让我提防着你。如今看来,真是天壤之别。”我听后,只是报以嫣然一笑。是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岂能是那人见人爱的“人民币”?但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罢了。这小小的误解,恰如一面镜子,照见了人心的复杂,也映出了“日久见人心”的古朴道理。</p><p class="ql-block"> 夜里,我将特意留下的两斤毛豆剥出豆粒,用红辣椒爆炒。浅黄的瓷盘里,碧绿的豆粒衬着鲜红的椒丝,我特意用辣椒丝,在豆粒上摆了一个小小的、笨拙的爱心。儿子吃得香甜,却也不忘俏皮地“抗议”:“妈妈,你种了那么多,就分给我这两斤呀?”</p><p class="ql-block"> 我学着母亲的口吻,温和地笑道:“给予是快乐的。行小善,积大德。妈妈希望你记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p><p class="ql-block"> 儿子开朗地大笑起来:“妈,你放心,咱们家的家风,我一定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们母子的笑声,在这小小客厅的上空回荡,温暖、明亮。这笑声,穿过窗户,融入了窗外那一片宁静的万家灯火里。</p><p class="ql-block">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寻常巷陌里的豆香与笑声,不正是这国泰民安的最祥和的注脚么?我,一个平凡的七零后教师,在这小小的“锄禾园”里,以劳动为笔,以丹心为墨,书写着我对这片土地,最深沉、最炽热的爱。</p>